为了培养大家的记录意识,在结束调查任务后,都是需要写调查报告的,通过写调查报告,我们可以将自身的调查经验都表达出来,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社会实践周调查报告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社会实践周调查报告篇1
在这个炎炎夏日,我迎来了大学生涯的第一个暑假。这个假期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而是参加了中国电信举办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活动为期11天,在这11天中,我过的十分充实。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也对自己一直十分想了解的3g手机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社会实践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既于同龄人有了学习上的交流,也对社会,对工作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真是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我了解到,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和组员们去营业厅了解各个公司的手机现状,向自己的同学进行调查,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还和别的组的同学一起合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
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记得在我校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有时也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有些问题有了有课堂上地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我比一部人具有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3年之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选择了法学为专业的我,在这次实践中自然比较关注这一环。虽然在实践中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部分占主体,而我自己对专业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企业实践应该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企业里并没想象中如此容易。平时在学校,作业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了,但在公司里,报告绝对不可以出错,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质量不行,企业的生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会随之降低,企业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要时时保持着这种竞争状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因为这样,企业会对每一个在厂的员工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行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在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在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公司里出错是要负上责任的,这关乎公司的利益损失。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通过两年的大学学习,了解了许多的医学知识,迫切需要进行巩固和实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来到了县人民医院,在这里进行了社会实践,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也对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有了更加的认识。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又是人生的大舞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培养了我们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认识自我,有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社会,体会社会,增进个人社会责任感。
医学是个神圣的学科,也是个伟大的学科,需要从业人员有很好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的知识,也需要从业人员有很好的沟通能力,社会实践期间,对医患关系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国家的政策有了一点了解。
有这样一句话:“小病拖、大病扛、病危等着见阎王”。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我算是亲眼目睹了这种现象,更是见识到了贫困所给人们带来的严峻的生存现状,同时我已深切地感受到那种缺医少药是什么样的尴尬现状,以前很多村民有了小病就随便开点儿药来吃,管用就吃,不管用就扛过来甚至不理了。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的人数多了,报销的比率高了,手续简单了,看的起病的人多了。不过,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学生、一名在高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医学生,偶尔看到这样的情形,有些患者的费用不够而病人又迫切需要救治,医务人员不与理睬,耳旁那一声声哀怨的声音那么刺耳,眼中那一幅幅苍桑的面孔依然鲜活,心中那一缕缕扶贫的热情更加深切……,我感慨万千。
一个平凡的医学生,到底能做些什么?知识就是力量,这是我们脑海里定性的东西了,医学是个知识的海洋,活到老学到老,但在这有限的几年中,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好专业知识。当然我们所面对的是鲜活的事实,事实上许多东西和我们书本上学得有许许多多的不同,特别是面对病人时其疾病并非书上所说的那么典型,医学更是一门实践科学,他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注重每一次实践,同时还要积极为自己创造实践学习的机会。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人生不可虚度,悲叹在与没有贡献;贫困不是羞耻,失于未得到条件;疾病缠身出于无奈,世人仁爱之心却都能带来温暖”。对于现在医疗的现状,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确,面对现状,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我相信经过几年或者几十年他总会得到改善。
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两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整个医学最本质的东西是医师与病员的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医”已由单纯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在学校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学足专业知识,也要学会如何处理医患关系,处理好了医患关系,患者才能得到应有的治疗。
社会实践周调查报告篇2
孝亲,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说明孝亲敬老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美好的道德。古人还说:“夫孝,德之本也。”就是说孝亲敬老是各种道德的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个礼仪之邦,孝亲敬老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把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感恩赡养、尊敬扶助,不仅作为责任和义务,而且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成为人类美德和亲情的需要。
xx年年不知不觉地到来了。时间过得飞快,斗转星移。我长大了许多,经常被别人误认为是大学生。爸爸常说,才把你抱在怀里,没想到这么快就长这么大了。再看爸爸,鬓角也生了许多白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岁月不饶人,今年爸爸妈妈都四十一、四十了,正是所谓中年危机的时刻,事业、生活的压力……我希望自己能够为他们减轻一些压力。也证明自己不再是智慧衣来生手、饭来张口地人。
今天,我准备自己来做一次饭。我对做饭还是颇有兴趣的一个人,曾经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厨师呢。我妈的手艺也很好,她说没人教她,结婚后被迫自学会的。我平时也喜欢看我妈做饭,所以“看过猪跑”,心里还是很胸有成竹的。先洗菜,这真是一道麻烦的工作。提早一个小就泡菜、去污染物。快到中午时洗菜。冬天的水真是凉到骨头了,我用一个手指拨了拨,半天没洗多少,这下算是体会到妈的麻利与神奇了。准备好菜后,我就解冻肉。淘米、煮饭。切菜是个技术活,暑假我演习过。切肉,先剃掉肥肉、在瘦肉的横截面一片片的切,码在盘子里,整整齐齐的,真像艺术品啊。我妈最喜欢郑的胡萝卜,我赶紧切了一盘,放在饭上蒸。青椒去了蒂,斜着切。大蒜、姜、手撕白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准备活动终于做完了,埋着头切菜的脖子酸得要命,但总算等到我最喜欢的部分——炒菜。
开电磁炉、放肥肉榨油、放盐,以免炸锅。八角、肉下锅。翻炒至红色退掉。酱油、姜,炒呀炒,还挺有神厨的感觉。青椒下锅,没一会儿,青椒肉丝,成功!炒白菜就简单多了。爸妈喜欢酸辣,我拿了一把黄色的泡椒,切碎,辣手啊,看着辣汁挤出来,舌头就条件反射的分泌口水。酸辣白菜也炒好了,不老也不青,太好了!
中午,爸妈都回来了。他们都说我炒得好,“懂事了”“要是每天都能吃到就好了”“厨艺得我真传”……真是太高兴了。妈今天唠叨得仿佛也少了些。让我觉得,父母爱唠叨也许是因为压力太大,很多我们不能体会到。但经过这次做饭,我也觉得十几年如一日的做饭是多么的辛苦。他们这么做,是毫无理由的。出于一份责任和关爱。有家的孩子最幸福。感谢父母给我的家。
感恩,生而为人,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永存人们心间。它,是黑暗中的火焰,给我们光明;它,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给我们滋润;它,是沙漠中的一弘泉水,给我们期待。感恩祖国母亲,在这片黄土地上洒上了世界的颜色,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姿,灿烂辉煌。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而且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社会实践周调查报告篇3
迎着朝阳,我们大学“爱暖夕阳”社会实践队的实践活动起航,我们踏上了我们的征程。
虽然遇到一点小插曲,但最后我们还是顺利抵达了敬老院。在热情朴实的院长的迎接以及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敬老院的会议室。这个被称为在敬老院最大的房间布满灰尘,可见已经有多久没有人来过。为了讲座的顺利进行,进入会议室我们便开始准备,拉横幅,对讲稿,开启设备,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后,院长帮我们叫来院里的老人家。老人家陆续进场。
虽然之前做前期工作时来过敬老院,虽然之前听院长讲过院里老人家的情况,可是当我第一次真真实实的接触这些老人我还是被吓到了。所有的老人中你找不到一个正常健全的老人。这些老人家要么听不到,要么不会说,要么看不到,要么少了一只胳膊,要么没有腿,要么有点痴呆症,其中还有一些老人看到他你真的都会心疼,当你真的遇见,你才明白原来骨瘦如柴的深刻寓意,瘦的你真的可以感受到就是骨头上有一层皮肤,皮包骨头。
我们的演讲主要是围绕老年人饮食和卫生问题来讲的,由于综上各种老人的身体原因,以及我们的讲座是以普通话进行的,很多老人是根本听不懂的。可是你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目光传来的炙热,他们的关注,他们的认真。因为我们在讲座时也感受到老人听不懂(因为与他们进行交流时得不到反馈)所以我们临时改了讲稿,挑重点讲,把坐在台上讲的时间缩短,然后我们的队员坐下去与老人们面对面进行讲解。时间进行到11点半(快到吃饭时间了)我们告诉老人上午讲座结束,让老人家回去休息一下准备吃饭,许多老人久久徘徊在我们的讲台旁边不愿离去。直到我们向他们解释说我们下午还会在这,让他们先去吃饭,一些老人才离去,但还有一些老人一直叫我们先去吃饭,还有一些老人离去了看我们还在忙,又回来帮我们。
午饭过后,也许因为上午与一定接触的缘故当我们坐在大厅里休息时很多老人都会站在或者坐在旁边,抑或看着我们抑或和我们聊天,说实话由于各种因素和这些老人交流的确有点困难,但是你却能真确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孤独,那种渴望被关注被爱的感觉,因为有120多个老人,我们能做的又真的很少,真的很恨自己为什么不强一点。
社会实践周调查报告篇4
走访留守儿童——关于农民工留守儿童心理情况的调查
摘要:
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作为子女的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即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16岁以下(包括16岁)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父母亲其中一方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正文: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留守儿童群体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频频引起社会各界侧目,让人们觉得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据资料显示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获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教育,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应学校号召,为了正确认识国情、深入了解社会、提高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借暑假机会进行社会实践,由于家住农村,外出务工的农民较多,本着学校要求的“就近原则”,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自然而然地成为我此次社会实践的对象。经过几天时间的构思、收集整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等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带着一份好奇和几许期待踏上了漫长的家访之路,在有关村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村民们的热情帮助和极力配合下,我走访了我村共28个组(据村委介绍我村除去统征人口目前总共28个组)的社员,对符合条件的目前未外出的留守儿童(因为有几位家长已带着孩子外出,家中空无一人)的心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共收集到50份有效调查问卷(附后),并获得了一系列数据和一些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调查日期,有8位孩子的父亲外出务工、4位孩子的母亲外出务工、39位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其中包括父母离异者)。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大多由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并且大多数都是在婴幼儿期或者还属学龄前儿童时都已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跟随年迈的老人一起生活。另外虽然有部分幸运的孩子是由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亲自照顾,但是由于不能同时拥有父母双重的爱,心中难免不舒坦,再加上外出的家长在外打工所持续的时间不等,短的至少已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最长的已有长达16年之久。家访过程中,我还了解到部分家长由于心系赚钱,已持续有好几年不曾回家探望家中的儿女。让原本就渴望他们关爱的孩子们一次次的化希望与盼望为失望,一次次的由兴奋与激动变为深感无助,一次次的觉得他们的父母已然不再爱他们、已然将他们深深遗忘。让那幼小的心灵倍受打击,留下无言的伤痛,并且伤痛在无形中扩散,扩散得肆无忌惮!再看到同龄伙伴可以无忧无虑地同时拥有父母亲双重的关爱,可以时刻承欢父母膝下,那早就伤痕累累的小小心灵难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通常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孩子日常行为粗暴蛮横、脏话连篇、易于发怒、脾气多而暴躁、易冲动、怒则打人摔东西;有的孩子故意与家长逆反或者经常沉默寡言、不合群、胆小,敷衍了事、马马虎虎;有的孩子由于渴望更多的关爱,喜欢借故向别人撒娇,以期获得更多的关注 ;有的孩子由于年龄太小就离开父母或不得不与其中一方分离,误以为是他们不爱自己,于是在家中就一味的对家长撒谎,借故索要更多的物质和金钱、铺张浪费,或者贪玩厌学、学习成绩一度较差以此来报复那离他们而去的父母……孩子们的表现千奇百怪、不胜枚举,无不以自己的方式向社会、向父母控诉着自己孤独无助和对父母双重呵护的渴望!
也许你会认为他们的表现很令人心寒,辜负了父母殷切的希望,但换个角度试想:他们有这些表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何原因造成了他们的叛逆呢?是缺失了父母的双重的爱,是社会对他们的关心不够,是命运对他们不公,导致他们沦为受人“歧视”的农村留守儿童,导致他们从小就远离父母的教育和怜爱。
据此次家访了解,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的家庭,留守在农村家里的不是年老体弱的老者,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管理教育孩子责任妇孺。不少老人溺爱孩子,亲友疏于管理,妇孺不懂言传身教,身心正值成长关键时期的孩子们却缺乏良好的受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的状态。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出现上述那些表现也是必然的,他们不合群的孤僻性格正是缺乏关爱、自尊受损的最有力的表现,他们的“小皇帝”、“小公主”脾气是老人一味溺爱的最好见证。这一切不都是因为缺少了适当的教育以及监护人对孩子适时管理所造成的吗?
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业、人格等方面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问题显示了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要求得不到满足。这不仅涉及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更严重的影响到我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制约着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尤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公正、和谐社会的实现,亟需社会共同的关注才能全面控制、逐步解决。
由于我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童,对于他们的心情我相当理解。记得当时迫于生计,在我五岁那年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把我留给年迈的爷爷照顾。爸爸妈妈在家时,我写作业遇到了难题,可以问他们,然而他们离开后,作业上遇到问题问爷爷,他根本不懂,我只好空着,等到第二天到校问老师,虽然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虽然老师很关心我,但是在生活上我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衣服经常是分不出颜色———脏兮兮的,不是我太调皮不爱干净,而是爷爷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我的生活,而自己又太小,没有能力自己洗;感情上,也是无所依靠,时常因为别人的几句嘲笑而在夜里暗自抽泣。那时的我多么希望父母能在身边啊,就算没有肉吃、没有新衣,我也很满足很快乐……如今走访过这么多孩子,经过和他们聊天发觉他们此时的心情和我当初的相差无几,而他们的父母为了“钱途”毅然选择背井离乡、毅然选择将他们“抛弃”在家乡,给予他们的就只有每月按时寄回的零用钱和偶尔的一次回家探视。试问如果每个孩子的家长都如此,那我们的下一代还有希望吗?我国的明天将如何呢?社会的稳定、公正、和谐还真的指日可待么?
面对“祖国花朵”的上述一系列情况,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否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走访他们的监护人,带给他们适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走访他们就读的学校,给予他们一定的关怀,带给他们一些书本、文具等物品,也带给他们知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带给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努力奋斗,同时也把他们的坚强与微笑带回我们的校园;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具有一份社会社会责任感,对那些留守在农村的儿童的成长多一份关心,努力保护好中国的“脉搏”以促进华夏民族的不断发展!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走访了这些留守儿童及其“代理家长”,感觉自己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暗自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决不让自己的子代成为留守儿童,同时也为回报社会对我们留守儿童的关爱之情!
在此,我衷心地感谢村的相关领导人的支持与指导,感谢全村广大社员的热情帮助与积极配合,祝愿您们生活愉悦、合家欢乐!
社会实践周调查报告篇5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浅谈大学生“就业难”(英语0511的blog)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经过一个假期的调查和了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我国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例如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农村就业的收入差异大,个人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差异大;体制内与体制外二元结构———体制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等)就业与体制外(民企、私企、个体户)就业,所享受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性差异大。这样的二元结构,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大量涌向城市、涌向体制内,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形成过度竞争,造成了人才积压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客观上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二是职介市场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从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就业岗位与劳动者互相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岗位匹配成功率降低。20xx年上半年全国劳动力市场平均月最大岗位匹配率仅为0.6%,平均月最大求职成功率为0.74,这就意味着30000的岗位因找不到合适人选匹配,有约四分之一的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由此可以看出,职介市场存在着突出的供需结构性矛盾。
三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尤其是在50至70年代产生了近3亿的“激增人口”,对今天的就业形势影响极大,必须经过数十年才能得到逐步缓解。正是由于人口多,基数大,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也多,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很高的客观事实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当代大学生在这种就业大环境下,其就业形势不可能不受到冲击和影响。
四是与大学生领先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知识层次比较,大学生目前的就业观念整体仍相对落后。虽然高校是接受和传播先进理念的前沿阵地,但在大学生中“一次性择业”、“稳定性第一”、面子问题等传统观念并没有得到彻底根除。到大城市去、到体制内单位去、就业岗位要令人羡慕等等,仍是现今大学生就业的追求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大学生就业时专业是否对口,是否能够用其所长就不再被考虑了,这也造成了学不致用、才不所专等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要解决这些问题,从外部因状,切实缩小二元差距。现在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二是加强劳动市场的建设,使之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用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活化”市场。三是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引导,使之提高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位转化能力,并大力促进“灵活就业”和“储备型就业”。而从内部因素来说,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首先摒除“一次性择业”的观念,不要总希望“一步到位”。假设大学生选择的是一次性就业,那么大城市的国家机关和大型企业必然首选,但做出这一选择的同时也就选择了残酷的竞争。而大学生如果选择“多次就业”,打破传统的观念壁垒,先到竞争较弱的小城镇小单位就业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后再向更高层次迈进,成功概率一定会更大。笔者就很提倡这种“边就业边择业”的思路。许多大学生常抱怨大多数用人单位总是在招聘时加上一条“有相关工作经验”,使他们应聘无门。这固然是一种人为障碍,但是这种“多次就业”的思路显然要比“一次性择业”更易跨过这道障碍。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按照“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指导就业”的正确思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能摸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