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一阶段的调研工作结束,大家是不是都有写好一份调研报告呢,调研报告是调研工作的书面表达,是落实一项措施的文件参考,满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在农村的调研报告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在农村的调研报告篇1
前??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提出了很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农村的环境问题却越来越多,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环境问题让农村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到底农村的环境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究竟要怎样对待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与几位好友在寒假期间,组成一个小小的团队,展开了一个以“农村环境问题”为主题的问卷调查。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
20__年1月27日、28日、29日,由我与四位好友组成的一个团队,对我镇的8个大队的部分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上门拜访并填写调查问卷为主,在调查的准备阶段我们也随机访问了几位老乡,帮助我们完善了调查问卷的题目,也得到了老乡的肯定。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其中每个大队10份,调查的范围比较广,而且老乡也比较配合我们的调查,问卷得到了100%的回收率。
(二)调查问题分析
1.农民的环境知识缺乏
人们对环境知识的认知程度是决定他的环境意识是否高尚的基础。如果环境知识缺乏。不知道如何保护环境。那么他的环境意识必然不会高尚。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来调查我镇老乡的环境意识。
(1).对相关的环境纪念日的认知程度,目前已经确立的环保纪念日有10多个,我们选择与农民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三个环保纪念日作为调查项目:“世界环境纪念日”(6月5日)、“土地日”(6月25日)和“植树节”(3月12日)。在80位被调查村民中,对上述纪念日不知道的人数分别占95.3%、96.8%和5.07%,这说明多数村民对环保纪念日不太了解。
此外,村民对环保纪念日的了解程度还与受教育程度相关。对上述纪念日回答不正确或不知道的人数中,小学及文盲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9.5%、48.8%和69.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分别只有15.1%、14.9%和7.3%。在调查中发现,村民中能正确回答“植树节”的人数明显多于其它三个环保纪念日。即使在回答不正确的村民中多数人也表示知道有植树节,而对其它二个环保纪念日,多数村民表示不清楚有这些节日。这是因为每年植树节时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机关、团体、学校都会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而在其它环保纪念日时几乎没有任何活动。
(2).对“工业三废”及其危害的认知程度。工业三废指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这些废弃物如果超标排放就会污染环境。而且在环境中还会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畜健康造成危害。“工业三废”是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之一。但是.当我们在调查问卷中问哪些是“工业三废”时,80个被调查者中回答完全正确、不完全正确和完全不正确的分别占10.1%、38.1%和51.8%,而且多数村民并不了解“工业三废”的危害。
(3).对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认知程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耗能(过多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和无节制排放工业废气;二是森林减少,阻断了自然界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温室效应造成了气候变暖,其结果是洪涝干旱等极端气象灾害频繁,病虫害增多。应该说,温室效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也是报刊、电视出现比较多的词语。但是。在80个被调查者中能够正确回答燃烧秸秆会加剧温室效应的只有5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8.75%
2.农民的环境行为不雅
在农村,农民的环境行为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环境状况。在调查中我们询问了下列有关的农民环境行为问题:
(1).如何处置废电池?有关资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l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在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几种物质中,电池里就包含了汞、铅、镉等多种,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及重金属物质就会渗透土壤、污染地下水,从而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在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下列物质(废铁、废玻璃、废电池)丢弃在土壤里,哪一项对环境危害最大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废电池对环境危害最大。但调查结果仍有26人回答不正确,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多数村民都是随手丢弃。有许多人虽然能够意识到废电池的危害。但可能仅仅是图方便、嫌麻烦而仍然选择了不利于环保的行动。
(2).如何处置秸秆现在农村有不少农民为了抢农时图省事.将收获后的秸秆一烧了之。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浓烟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影响交通安全。我们在调查问卷中问:“你认为焚烧秸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吗”结果有23人勾选“不清楚”.10人回答“不会造成污染”,两项合计人数33人。当我们在调查中问:“你家是如何处理秸秆的”结果大部分回答“在田地里焚烧掉”,可见焚烧秸秆的问题比较严重。
(3).如何处置废弃的农药瓶废弃的农药瓶、农药塑料包装袋已经成为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其主要危害是其中的农药残留渗入土壤。流入河流池塘而形成污染。威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甚至造成人畜、鸟类中毒。我们在调查问卷中问:“你如何处置废弃的农药瓶”勾选“随手丢弃”的33人, “随生活垃圾堆放”的30人,占全省被调查人数的78.7%。在我们那里废弃农药瓶、农药塑料包装袋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
(4).使用农药的环保行为。农药使用不当或滥施农药,不仅会污染大气、土壤和水源,也间接和直接地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残留是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隐患。由于气候变暖。害虫猖獗,被调查者普遍反映“不使用农药不行”。蔬菜生产中使用农药的安
全采摘期因农药品种、蔬菜品种、季节等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讲,叶菜收获前禁用期至少7天,茄果类、瓜类蔬菜禁用期至少2—3天。在调查中询问:“施过农药的蔬菜何时可采摘食用”73.5%的被调查者能回答正确。这说明大多数农民是了解相关要求的。当询问:“自己食用的蔬菜也使用农药吗”结果有80人回答“不使用农药或很少”。
三、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农民环保素质总体来讲不高。主要表现为环保知识缺乏,
环保意识淡薄和环境行为不雅。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环境意识,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报道党和政府的环保政策,宣传环保新进展新经验,普及环保科普知识.表彰环保先进事迹.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要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段与形式.例如宣传栏、环保“大篷车”、文艺演出、环保知识竞赛等,突出艺术性、形象性和群众参与性,以增强环保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坚持经常宣传和主题宣传相结合。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宣传部门以及基层村委会要把环保宣传作为基本工作任务.常抓不懈,同时在相关的环保纪念日(环境纪念日、土地日、植树节等)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主旨性宣传活动。通过加强环保宣传,切实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一是树立环保新观念,使环保成为广大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二是培育环境新道德.平等看待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维护生物多样性;三是创建环保新文化,使保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荣耻观蔚然成风。
(二) 增加农民教育机会,提升农民环保素质。
调查显示:在食野习俗、乱堆垃圾、焚烧秸秆等非环保行为的人群中,较低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较大,这说明农民的环保素质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由于受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投入相对偏低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机会偏少、优质教育缺失,这是造成一部分农民环保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增加农民的受教育机会。加强农村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生抓起,他们是未来农村劳动力的主体。
要在幼儿园把环保知识编成儿歌和游戏,让孩子们在演唱和表演中了解环保知识;在中小学开设环保知识课.组织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环保宣传活动。把学到的环保知识带给社区和父母,这样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此外,要把环保教育融人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包括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农业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农业、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使广大农民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提高环保素质,自觉保护环境和生态。
(三) 建立新型农村产业模式
大力发展既节约资源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以此作为协调解决传统农业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手段。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科技培训,倡导和推进循环经济提升农产品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型农业产品,培育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农产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种植业生产结构为农林牧副渔.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循环系统,提高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建设相互依存 .
在农村的调研报告篇2
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就此,我与办公室、教育局的同志一起作了一番深入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梳理如下:
一、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现状
截止20__年底,全县农村10个乡镇共有127所中小学,学生15157名。其中,中学13所,学生6635名;小学114所,学生8522名。
全县农村中小学共有教职员工1885名。其中,中学教师583名,小学教师1302名;专任教师1705名,专任教师占农村教职工总数的90.4%;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4名,中级职称的784名,初级职称的1003名,工勤人员74名;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862名,中师1001名,高中22名。
全县农村中小学校总占地面积13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拥有图书175.7万册,计算机340台。
农村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小学生年费用在260元左右,中学生年费用在500元左右,食宿生费用在1600元左右。
近年来,通过全县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县农村教育工作有了较大发展,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从20__年至20__年末,县财政累计为农村教育投入资金120万元(不含教师工资),仅20__年,就投入42万元,用于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到20__年底,全县已改造农村学校危房11373平方米,占危房总面积的51.9%。经多方筹集,还先后在绥中乡建起了大庄园希望小学、在**乡建起了**希望小学等13所标准化的小学。二是教师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由于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保证了农村教师工资的按月统发。再加上教育部门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考核评估,实行末位备案制,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绝大多数教师都能爱岗敬业,辛勤工作。三是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显著提高。20__年暑期,教育部门采取考试、面试、答辩、测评的方法,对农村中小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实行竞聘上岗,使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走上了农村中、小学校的领导岗位,给农村中小学校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__年年末,又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办学、以县为主,全面落实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做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这些措施不仅使农村学校落后的校容校貌有了很大改观,也使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四是乱收费现象基本杜绝。全县农村的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都能严格执行小学生每学期30元、中学生每学期45元的收费标准,没有发现超收和巧立名目多收费的问题。多数学校还对贫困学生减免了学杂费,避免了贫困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现象的发生。
我县的农村教育工作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临的情况也较复杂,必须引起我们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
1、农村中小学生大量流失。在调查中我们感到,中小学生流失数量多、面积大、个别学校流失率居高不下的问题比较严重。据统计,20__年9月开学初,全县农村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为15818人(中学6131人,小学9687人),到20__年6月学年末,在校生人数为14300人(中学4949人,小学9351人),流失1518人(中学1182人,小学336人),流失率中学为19.28%、小学为3.47%。其中,辍学756人(中学754人,中学辍学率12.33%,小学2人),占流失生总人数的49.8%(中学63.79%,小学0.59%);举家搬迁或随父母外出打工转入其它学校762人(中学428人,小学334人),占流失生总人数的50.2%(中学36.21%,小学99.41%)。如__中学20__年初一入学人数为222人,20__年初四毕业参加中考只有31人,4年流失了191人,流失率达86%。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流失。一个农村学生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教育投资达2.4万元,平均年教育投资在20__元左右,而多数的农村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有的家庭还达不到这个数),除去家庭的日常开销,很多家庭供孩子上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的家庭因缺少劳动力,父母患病、离异和家庭突发性事件导致贫困,再加上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看到孩子升学无望,并且上学的费用又较高等等原因,于是不让孩子上学。二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流失。有的学生家距离学校较远,需要在学校吃住,而多数农村中学没有食堂宿舍,不能满足学生就读的需要;受当前社会上重男轻女思想和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部分家长产生了上学与不上学一个样、与其上学不分配不如退学学手艺的思想,让学生回家帮助种地、到外打工或学手艺。三是教育原因造成的流失。当前农村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部分学校教师学历低,业务水平不过硬,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讲不明白,学生听不懂,导致学生跟不上,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教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歧视,学生与老师之间有隔阂,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失去了学习兴趣,没有读完小学或初中,就回到家或流向社会。四是其它原因造成的流失。家庭条件好的干脆把孩子送到县里的中小学去借读或投亲靠友到外地借读;家长在外打工的把孩子带到打工的地方借读,从而导致学生流失。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农村教师队伍有这样几多几少。老的多,年轻的少;学历低的多,高的少;领工资的多,能讲好课的少;用非所学的多,教其所学的少。教师队伍老化问题突出,全县农村小学教师中,男教师50周岁、女教师45周岁以上的就有524人,占农村小学教师总数的40.2%。现有农村教师,多数是教主科的,教英语、音乐、美术、生物课的教师非常少,致使所有学科不能均衡授课,学生偏科严重。除此以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教师素质和能力偏低,导致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流失严重,状况堪忧。农村中小学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不能胜任循环教学,有的正式教师教不了课,只能烧锅炉或者从事其它工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高学历的教师多数被分到城里的中小学,有的即使被分到农村,也早已借调回县里。二是农村现有骨干教师多数被县里的中小学借走。据统计,几年来,城镇中小学共从农村中小学抽调教师233名,仅**一个镇就借出23人。三是农村现有的小学教师队伍中,多数为民转公的教师,其中一些人观念旧、水平低,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更新,特别是定上高级职称以后,就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3、办公经费严重短缺。据统计,全县农村中小学,共有债务168.8万元,其中,中学有债务55.2万元,小学有债务113.6万元,债务最多的是__镇(31.4万元),最低的是__镇(6.3万元),中小学校平均负债达1.33万元。有90%以上的学校购不全教学资料,连简单的教学用具、试验用品都无力购买,桌、椅、门、窗等基础设施得不到维修,多数学校举债维持教学。农村所有小学中,学生总数超过70人的学校约占30%,70%的学校靠收取杂费难以支撑教
学。另外,由于学校没钱雇更夫,夜间无人值宿,给学校的安全问题带来了隐患。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县财政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生均经费没有按时支付到位,除教师工资和冬季取暖用煤由财政统一拨给外,办公经费基本没有拨付,致使学校正常的办公经费没有保障。二是“一免两补”政策实行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等费用,以前学校的更夫都是村里花钱雇人,教育体制改革后,村里不管学校的事,不再出这笔钱。三是生源少,多数学校的学生在五、六十人左右,再去除特困生的杂费及购买教学用书等费用,办公经费所剩无几,根本保证不了办公的需要。
4、教育体制不完善。多年来,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教师工作无论好与坏,都是铁饭碗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体现不出多劳多得,也做不到奖优罚劣,致使一部分教师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从而影响整个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给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带来了隐患。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体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二、发展农村教育工作的主要对策
1、建立和完善新的投入机制,确保农村教育工作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大县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严格执行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使县级政府真正承担起应尽的义务。要遵照《教育法》中“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规定,由县级政府实行教育经费单独预算,建立专项教育转移支付,加强农村教师工资的管理,逐步完善各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工资的按月足额发放。重新核定各乡镇中小学运转所必需公用经费的最低支出水平,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确定合理的师生比例和班额标准,确定合理的行政管理和教学消耗的比例,确保农村学校日常运转所需公用经费。积极实行教育经费公示制度,农村中小学经费的筹措、分配、使用情况必须接受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人大和纪检部门必须加强监督检查,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向人大报告教育经费使用情况。与此同时,要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化解农村学校的债务,积极向上争取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发展的建设资金,以确保农村中小学的“安全”运作。
2、完善农村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继续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尽快理顺县级教育管理部门与农村学校的关系,解决因乡镇教育机构撤销导致的管理机制混乱现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事务,把管理的重心转向依法督导评估和宏观指导。要进行分类规划,按照乡镇规模大小和农村学校的布局状况,建立和完善乡镇中心学校的管理职能,指导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从实际出发探索多种有效的农村教育管理新模式,调动乡镇政府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积极性。进行学校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实行校长竞聘制和校长聘任制,引导学校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自主办学,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积极推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改革农村的办学体制,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措施,开辟新的民间筹融资渠道,建立农村教育多元办学格局,在发展公办学校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民办学校。允许社会力量采用租赁、承包等方式承办和改造农村薄弱学校,缓解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帮助化解学校债务。
3、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广大农村中学教师,围绕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开发新课程,设置新的教学内容。内容可以包括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生态保护和高技术生态农业等,并逐步向农村工业、信息服务和进城就业等方向拓展。从小学开始,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要把“创业教育”作为现代化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传播新思想和新的价值观,拓展创业的知识面,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市场竞争,敢于自主创业,不断提高农村新一代劳动者的素质。要改革农村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紧密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让学生在农村社会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要改革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适用科技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习致富的一技之长。
4、实施农村教育扶贫工程,保证农村困难群体的子女上学读书。要积极筹措教育扶贫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财政的资金,采取政府拨款、社会各界赞助、教育内部募捐等多种形式筹措教育扶贫经费,专款专用,以保证教育扶贫工程各项计划的落实。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对口扶贫活动”。如:“城镇学校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社会各界援助农村中小学”等活动。要以支持农村薄弱学校改变面貌和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为重点,促进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建立教师扶贫制度,组织城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选派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农村中小学校任职、任教,安排和接纳农村学校的中小学校长和中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学习、培训,加强城乡教育交流和城乡教师互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大帮扶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开展对接活动,将富裕地区群众和学校捐献的图书、仪器、设备无偿地提供给农村中小学校和贫困学生。制定直接面向农村贫困生的救助制度,将救助款直接拨付给贫困家庭的学生,并采取措施切实保证救助资金用于教育。从而确保农村困难群体的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5、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配备农村教师队伍,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精神,广泛实行教师聘用制,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基本稳定。要鼓励现有的农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历提高培训考试,提高学历层次。健全学校学习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学习竞赛活动、互帮互学活动。农村学校学生数少,教师编制紧,要求教师多才多艺,要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提高教师文化业务素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师德建设,在广大农村教师中开展热爱农村教育、热爱农村学校、热爱农村学生的教育活动,开展提高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师德素养。
6、不断加大控辍工作力度,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生的流失。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大宣传力度,使家长和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让每个学生和家长都知道“普九”的意义。要加大对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家长或监护人经济处罚的力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把这项工作当作农村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严格执行劝学包保责任制,层层落实。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帮带”活动,让优生带差生,教育教师不得歧视和体罚学生。要针对不同的辍学生,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习的积极性。要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知识、用感情留住学生。
在农村的调研报告篇3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形势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职责上面临新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内容上看,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进程上看,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伟大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心。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针对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把其作为新时期党在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进一步明确和调整自身承担的职责和职能。一是当好组织者。努力探索和创新党的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结合方式,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结合点,充分发挥组织的优势,有效运用组织的力量,进一步整合各方面资源,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点放到凝聚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共同奋斗目标上来。二是做好推动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领导支持人民群众依法当家做主,努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三是成为实践者。把服务群众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有效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党的先进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在具体工作和行动中当表率、做楷模。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方式和领导能力上带来新的考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复杂、特殊的社会系统工程。实施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中央和国家的政策、项目、资金来扶持,需要千千万万农民群众去奋斗,更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精心组织和有效服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适应农村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应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层次性,努力改进领导方式,不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锋队;农村广大党员必须带头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努力在思想和行动上体现先进性,做致力发展、推动工作、执政为民、艰苦创业的表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任务
1.要把发展新农业作为首要任务,着眼夯实物质基础、增加群众收入,努力使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新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应当看到,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熏农业承担着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吃饭和生存问题,而且为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城市支持和工业反哺毕竟是有限的,解决"三农"问题,关键靠"三农"自身。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引领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促进发展新农业的动力。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立足区域实际,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农业;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努力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效益提高、实力增强;进一步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使更多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要把建设新村镇作为重中之重,致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努力使村容村貌有新改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外部形象和内部素质的统一。目前,就西部地区来讲,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还很薄弱,住宅、道路等建设杂乱无序,乡村环境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在这一方面,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但由于这些建设规模小、投资分散,中央政府直接加以控制和操作比较困难,更多的工作还是需要地方党的基层组织和地方政府去落实。在新村镇建设上,要坚持规划为先的原则,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解决村镇建设各自为政的问题;动员和组织力量,加快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建设;按照节约型社会要求和"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的标准,搞好乡村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整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处理能力;引导和激发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收社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
3.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着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努力使农民素质有新提高。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发展的速度,决定农村文明的程度,决定农村现代化的进度,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根本任务和政治职责,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向上、文明懂礼、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要把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作为当务之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素养,切实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要把发展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治本之策,切实落实相关政策,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给农村党员提出的新要求
1.需要农民党员具有凝聚民心的能力。农民党员要不断增强党性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带头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事面前讲原则,小事面前讲风格,能用科学的发展观,积极为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并且要实实在在干事,公公正正做人,在不断开拓创新的努力中赢得广大村民的信任和拥戴。
2.需要农村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成为学习型、技术型、管理型的"领头人"。农村党员要以时代的需求和人民的要求为动力,自觉增强学习意识,培养好学爱学的习惯,提高接受现代科技知识能力,努力成为学习型、技术型、管理型的党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能征善战"的"领头雁"。
3.需要农民党员担当起"创造和谐、保民平安"的重任。农村党员要在生活中带头移风易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处理邻里纠风,带头维护社会稳定,为构筑一方和谐社会做奉献。
4.需要农民党员成为以民为本、帮民解困的忠实服务者。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党员也应向服务者的角色转换。要根据农村党员的能力、特长和居住情况,开展以"党的政策讲一讲、致富技术教一教、困难家庭帮一帮、邻里纠风劝一劝、黄赌迷信管一管、群众呼声传一传"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活动,促使党员成为贯彻政策的.宣传员,开展工作的组织员,发展经济的导航员。农村党员要积极与群众联系,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参与扶贫帮困送温暖、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户、党员联系等服务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党员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热心人,了解群众的知心人,关心群众的贴心人。
5.需要农民党员争当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的标杆真正树了起来,"跟我一起上"的号召力就是震撼力。新农村建设不可能处处开花,只有真正树立起一个个标杆、一面面旗帜,才能使群众学有榜样。因此,农村党员必须自觉带头学习新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在实践中理清发展思路,增强发展意识,努力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带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自己发展致富的同时,积极帮助农民解决发展经济中遇到的难题,积极扶持周围农民脱贫致富。
二、当前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村级班子组织不健全,班子内部不协调,战斗力、凝聚力较差
一是极少数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够协调。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无法充分体现,与村级党组织、村委会和党员群众三者"三位一体"的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新机制不相适应;少数干部政治素质较差,在班子内部闹派性,搞对立,相互拆台,领导班子形不成核心。二是对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措施不力、效果不佳。突出反映在一些落后村,农民大量外出打工,特别是一些文化高、能力强、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村干部没有合适人选,干部队伍青黄不接。三是村级干部后继乏人现象日益突出。在农村推进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明显减少,加上目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干部待遇低,直接影响村级干部队伍的稳定。加之,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在选拔村干部时往往是"筷子中间拔旗杆",没有活力,战斗力不强。
(二)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不能有效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发挥应有的服务功能
一是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一些村干部认为"工作就是开会,************,协调就是喝醉",有套路没办法,工作被动,业绩平庸。村"两委"班子整体素质不高,创新意识不强,在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思路不宽,办法不多。二是工作主动性较差。面对当前农村工作出现的矛盾和困难,有的基层干部认为"回天无术",思想上产生动摇;有的犹豫观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三是工作作风不够硬。有少数干部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办事不公、处事不当,搞优亲厚友,个别人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牟私利,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部分村级党组织对党建工作的创新不够,没有形成农村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
一是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经济相对落后的村,由于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党建工作滞后,不少人认为经济效益务实,党建工作务虚,在市场经济竞争下,生存发展困难,顾不上抓党建,导致个别村的党建工作始终走不出低迷状态。二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完善。极个别党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三会一课"制度坚持不好,党组织没有凝聚力。对外出务工党员、流动党员、无职党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不能使他们正常发挥作用。三是发展党员工作相对滞后。个别村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特别是发展年轻党员、能人党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发展党员工作滞后。
(四)部分党员发挥模范作用不充分,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
一是党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党员普遍存在文化水平偏低、科技素质偏低、致富能力偏低、年龄偏高的"三低一高"现象。大多数农民党员对党的方针、政策一知半解,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农村党员的低文化和高龄化问题,导致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难以体现和发挥先进性,难以成为群众效仿的榜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威信和形象,弱化了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现在很多青年农民不愿意入党的原因,就是看不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吸引力,有的甚至认为"党员不党员,只差几毛钱",进而对党组织失去信任,对入党不再追求。二是少数党员理想信念不牢固。有的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比较僵化,对党在现阶段的一些方针、政策理解不透。
一些党员只考虑个人现实利益,对党的利益、大局利益置之不理;有的党员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产生怀疑,忘记了党的奋斗目标,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员意识、群众意识、宗旨意识淡化,追求的是个人名利地位,在是非面前立场不坚定。三是无职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农村无职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在示范带头方面尤其是带头、带领致富作用发挥上存在着"能力危机";有的党性意识不强,宗旨观念和奉献意识淡化,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有的组织纪律和自身要求不严,不仅形不成良好的示范导向作用,而且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复杂的主客观因素,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农村无职党员位于党员队伍管理的"末梢",一些农村党组织对无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存在思想不够重视、教育管理办法不多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农村无职党员队伍作用的发挥,值得我们引起足够重视。
(五)以相对封闭单一的行政区域设置的农村党组织,不适应农村经济开放性和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农村党组织主要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设置。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使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是农村党组织设置的行政区域性,与农村经济市场化不相适应。以行政区域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土地、劳动力、资产等生产要素的自我封闭和人为分割状态,难以跨行政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优化配置,难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同发展,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农村党组织设置的相对封闭性,与农村经济的开放化和党员的流动化、分散化不适应。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一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背井离乡、经商务工,在产业间大量转移和在地区间频繁流动。农村党员外出务工经商的比重也相应增大,流动范围十分广泛。据甘肃省统计,全省每年流动党员在5%以上,并且今后党员流动性和分散性的趋势日益凸显,给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是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农村党员队伍的源头枯竭;另一方面是农村党员大范围流动,部分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难以教育管理。三是农村党组织设置的单一性,与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不适应。随着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逐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出现了农业协会、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经济联合体、生产大户和生产基地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各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不断产生,传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空间覆盖不到位、职能定位不科学、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乡镇设党委、村上建支部、社上建党小组的模式,既不适应农村产业化、城镇化发展和经济多元化的需要,也不适应当前撤乡(镇)并村改革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调整。
三、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从内涵到外延、从理念到方式、从目标到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设计,使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在指导思想上相统一、总体目标上相一致、工作部署上相协调、工作成效上相促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全面加强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着力在理念、机制、方式等方面求创新、求突破、求实效。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1.把党建工作的核心放在政治建设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一要实行能人治村,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把思想政治素质高,创业能力强,广大群众拥护,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中来,并从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充分调动村干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要实行党员建村,充分发挥好党员的模范作用。建立党员长效学习机制,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活动,不断提高党员的党性意识。积极引导党员借助"双培双带"、"建岗争先"活动平台,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上展示先进性。三要实行民主理村,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强化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权利。通过党务、村务同步公开,把群众关注关心的项目建设、公益事业建设、财务支出情况等热点焦点问题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尊重民意,发扬民主,严防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2.把党建工作的中心放在经济建设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离开强大的经济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工作的着眼点优先放在经济发展上,以党建带经济,以经济促党建。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努力为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群众创家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一要为经济发展"增速"。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逐步壮大乡镇经济实力。以农业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积极化解村级债务,依法处置不良资产,盘活闲置资产,按照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管理村办企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规范村级财务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要为农民增收鼓劲。重点推动劳务产业发展,引导农民通过亲情、友情、亲缘、地缘关系自主就业。探索农民工培训新机制,实现门单培训,定向就业,努力造就一支专业对口、技能熟练、善于创造的劳务大军。畅通农民工法律服务渠道,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培养,重点培养一批种养能手,使他们带头使用和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重点培养一批市场经纪人,架起农村生产与市场对接的桥梁;重点培养一批木工、瓦工、油漆工等技术型农民,提高他们的择业技能。
3.把党建工作的重心放在社会建设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新农村建设要开好局,起好步,必须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农村党组织要紧紧围绕这个工作重心,实实在在多行为民之举,多办利民之事,真正带给农民实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配套建设田间工程,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开展乡村规划整治。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巩固以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相支撑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统筹办法,逐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完善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帮的社会保障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抓好"龙头工程",大力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村干部队伍
1.拓宽培养选拔渠道,不断挖掘村干部队伍新的"源头活水"。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新农村建设事业中来,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来。显然,传统的从本乡本土农民中培养选拔村干部的单一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按照新农村建设对村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改革和创新村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任渠道,使农村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在坚持政治素质标准的前提下,打破身份、籍贯等条条框框的限制,积极探索"海选"、"两推一选"、公开招考、聘任制等方式,面向本村、本镇、本县,面向社会选拔村干部,真正把政治过硬、能力较强、群众公认、作风扎实的人选进村干部队伍。
尤其要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注意从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的在乡青年、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优秀经营管理者中,选拔经济思路清、带民致富举措多、群众满意度高的党员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对那些确实没有合适人选的村,可以从乡镇机关和县直单位选派能力强、头脑灵活、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党员干部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或由乡镇领导干部兼任,也可以引导和选派优秀大学生担任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或聘任。同时,要大力培养后备干部,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加大在农村发展年轻党员力度,搞好后备干部预选工作,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并进行重点培养,加强实践锻炼,及时将培养成熟的大胆使用。
2.加大管理监督力度,有效规范村干部建设新农村的行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的投资和扶持力度也将不断加大,这既给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农村基层干部带来新的挑战,能否将政策、财物按要求落实到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最需要的地方去,能否在利益和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组织和村干部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各级党组织必须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和村干部的监督管理,及时预防和纠正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健康顺利进行。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规范村干部的职责、权力、义务,从制度层面让村干部知道干什么事、怎样干事。建立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制定出建设新农村的长期规划和年度目标。对村干部的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落实情况进行公示,重点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内容的考核,把村干部的日常表现情况作为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每年村干部都要在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上述职,接受党员、群众的测评,结果向党员、群众公布。要大力推行重大事项公开制度,对建设资金来源、使用情况及兴办的实事、基础设施都要详细公开,对村干部要实行年度审计并公开结果,真正做到让组织满意、群众满意。建立民主议事决策制度,采取召开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会的办法,充分听取和尊重党员群众意愿,民主决策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让新农村建设成为"民心工程"
3.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村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村干部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解决自身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才能发挥村干部在建设新农村中的骨干作用,保证新农村建设有效实施,整体推进。一是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体要求,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编制一套适合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学习读本,内容包括近年来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地方党委政府关于农村的政策规定、农业实用技术知识等,形成新农村建设"乡土教材",让广大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能够全面理解和把握。二是创新教育培训形式。充分利用县乡党校、培训基地、电化教育、互联网等资源优势对村干部开展一定规模的培训。要邀请专家学者讲解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组织村干部到新农村建设好的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实行村干部到县乡涉农部门轮流挂职锻炼制度等,提高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保障教育培训经费。在建设新农村的长期过程中,要将村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实行"培训单位培训、组织部门监督、财政部门买单"方式,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集中培训一次,让村干部不断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新政策、新要求、新进展。四是加强培训考评管理。要将新农村建设知识的培训效果作为一项硬指标纳入各级党校、农村各级党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年度考核目标,加强对教育培训活动的经常性检查,防止学教脱节、学用脱节,以学习的实际效果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农村党组织设置的有效方式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是农村党建工作的基础,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经济及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的主要按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支部的传统党组织设置格局本身带有的封闭性和狭隘性的局限日渐凸现,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作为党的一级基层组织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满足新形势对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提出的新要求。调整改革农村党的组织设置,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便于开展党的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向心力为目的,把握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同农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设置改革。
1.在总体思路上坚持"四结合、两提高"。即改过去按党员居住地划分党组织为按党员从事的产业和居住地相结合;改过去党组织由组织单方确定为党员自主选择和组织统筹安排相结合;改过去统一的党组织共性职责为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改过去党组织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统一化为普遍教育与专业培训相结合,提高村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提高农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和农村党员带领致富能人共同进步的水平。通过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成横向联合,纵向整合,纵横结合,动态调整,覆盖整个农村的新格局。
2.在横向上实行兼并联合。即实行村与村、村与企(乡村企业)、村与居(居民委员会)之间联合建立党组织,以实现农村经济组织资源和政治组织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1)村村联建。一方面对经济发展模式相近、经济实力较强的相邻村实行强强联建,进一步扩大经济规模,发挥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实行强弱联建,针对有些相邻村发展不平衡,彼此有较强互补的特点,因势利导,实行强弱联建,建立党总支或党支部。一般由经济强村党组织的负责人担任党总支或党支部书记,或乡镇党委下派乡镇干部担任书记,在组织上实行统一领导,建立稳定的互利和帮扶关系,形成以强带弱、共同富裕的新格局。从甘肃的实践看,定西、白银等市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通过兼并联合后的新村,在新的党组织带领下,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从外省经验看,江苏华阴市华西村兼并周围9个村,形成一个大华西村就是成功的例子。
3.在纵向上实行链式整合。即按产业、行业划分建立比较专业化的党组织,以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为主建立党组织;以产业化的规模基地为主建立党组织;以产业化经营市场为主建立党组织;以乡镇涉农站所以及一些基层服务组织为主建立党组织。另外,也可跨乡跨县跨行业建立起相对独立、比较稳定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联合体党组织,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这种经济联合体建立的党组织,其隶属关系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由市县区委、市县区直有关部门党组织或乡镇、村党组织进行管理。甘肃敦煌市各乡镇打破村民小组界限,根据党员所从事的产业,全市共组建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二三产业等五大类18种372个党组织,提高了党组织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了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组织活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目前,党员活动的参加率由过去的60%提高到90%以上,活动频率由过去的月均0.8次提高到月均1.4次以上。甘肃省泾川县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实行双重管理,使这些党员在接受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党支部管理的同时,又能参加所在村党员议事会、村党支部开展的活动;会员党员在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党支部的同时,继续拥有所在村村民自治的各项权利,保证了农村各种组织在多重复杂关系中有效运行,发挥了党组织的协调整合作用。
4.在组织设置上相应调整"升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对联建合并的大村,要根据村域面积扩大,党员人数增加,党组织开展活动不方便的实际,将党员50人以上的村由党支部改建升格为村级党总支;党员100人以上的村,可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和工作需要成立党委,作为乡镇党委的二级党委接受乡镇党委领导;党委、党总支下设若干不同类型的党支部。
5.创新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基层党建工作要适应农村人力资源规模转移的新形势,推动农村党建由本土向流动区域延伸。在加强对务工经商的农民党员进行组织教育管理的同时,着力创建流动党员党组织,改变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比较薄弱的局面。具体设置方式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如"集出集管"形式,即在集体外出的流动党员中建立党组织,如甘肃定西市每年组织10多万人在新疆拾棉花,并在部分拾花工党员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加强教育管理,效果很好。
"散出集管"形式,即在分散外出、流动地相对集中的党员中建立党组织,进行统一管理。"散出散管"形式,即对个别外出地点不固定的,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凭证参加当地党组织的组织活动。由外出务工人员建立的党组织受村党组织或乡镇党委领导,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委托务工党员所在地的党组织领导,或者实行由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在调研中发现,从各地的实践看,对流动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并以流入地为主管理较好,这样既可以加强党员日常管理,又可以发挥凝聚人心、宣传政策的作用。甘肃省在第二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重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坚持开展"双找双建"活动,即党组织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有效方式找党员,流动党员主动找党组织,积极探索建立新的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建立新的适应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活动方式和机制,效果较好。
(四)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充分发挥农村无职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农村无职党员是党员队伍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对象,应该把发挥农村无职党员作用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农村无职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重要而又特殊的群体,其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长期以来,农村无职党员队伍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这支队伍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农村无职党员不仅自身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先锋队",而且其所作所为也在群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必须把加强农村无职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农村无职党员先进性作用,放在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我们各级党组织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基础性工程来对待、来落实。
2.农村无职党员作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进分子,应该把"双带"作用作为衡量农村无职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农村无职党员作为党在农村基层的主要力量,作为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农村无职党员先进性,必须紧紧围绕"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作用这一根本要求,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
重点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要转变评价导向,增强农村无职党员发挥"双带"作用的意识。要坚持把"双带"作用作为衡量评价农村无职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要求农村无职党员不仅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且是既能带头致富,又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新型党员"。要切实加强农村无职党员"双带"意识的教育,加大对"双带"典型的评选、表彰和宣传力度,注重把综合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的无职党员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努力把无职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加快经济发展上来,真正在勤劳致富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中体现先进性。
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增强农村无职党员的"双带"能力。要坚持把加强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农村无职党员能力素质的重要措施来抓,把农村党员培训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重要议事日程,通盘考虑,优先实施,努力把农村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骨干和致富能手。要抓住当前村级活动场所和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成的有利契机,经常性对农村无职党员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农业实用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经营管理知识等培训教育,进一步畅通农村致富信息渠道,提供便捷、快速、高效的信息技术服务,帮助农村无职党员全面提高致富本领。要用好用活扶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对农村党员实施的示范项目、生产基地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帮助做强做大,来带动和辐射周围群众走规模经营、共同致富的道路。
3.农村无职党员队伍存在着整体性素质缺陷,应该把"优化结构"作为农村无职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农村无职党员队伍由于文化素质、年龄结构上的缺陷,使得一些无职党员适应新形势、接受新事物的主动性和相应能力有限,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加以高度重视。一是要全力抓好农村人才队伍的"入党"工作。要坚持从扩大党政资源的高度,进一步开拓视野、敞开大门,把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生产经营骨干等各类农村人才上,侧重培养发展优秀回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种养能手、务工经商能手、民营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村干部入党,努把农村各类先进分子吸纳到党内来。
4.农村无职党员"无职无为"的情况,应该把构建作用发挥平台作为农村无职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好农村无职党员先进性作用,必须在着力增强无职党员的党员意识、奉献意识的同时,努力在构建无职党员作用发挥平台上下工夫,努力使他们"无职有岗"、"有责有为"。一是要加强分类管理。农村无职党员量大面广,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和阶层的分化,农村无职党员逐步分化为务农党员、外出务工党员、个体工商户党员、私营企业主党员等不同群体,表现出不同的活动规律、组织形式和利益诉求,实践先进性的途径也各不相同,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整体推进,广大群众对党员发挥作用、服务群众的个性化要求会更加明显,涉及服务领域和内容更加广泛。要根据农村无职党员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充分发挥其先进性作用。结合农村无职党员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区别年龄、职业、特长等不同特征,区分老年党员、生产经营能手党员、外出流动党员等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和教育引导,让每一位党员都能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位置。二是要实施设岗定责。党员先进性发挥既要有党员的主观愿望,同时也需要展示作用的有形舞台。目前,有许多地方建立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在加强农村无职党员教育管理、设置无职党员作用发挥平台上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建立设岗定职制度,让党员找到了适合自己发挥作用、展示先进形象的舞台,同时也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员形象的新变化,进一步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借鉴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这些成功做法,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的推行力度,不断加以完善,继续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设岗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科学合理地划分农村无职党员的先锋岗位,按便利、择优选配的原则来配,并加强对无职党员履行岗位情况的跟踪考评,健全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措施,保证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运作的长效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好农村无职党员"一员双岗"的作用。三是要用好活动载体。
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必须通过有效的载体来推动。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地各部门都设计和开展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为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搭建了有形舞台,也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如兰州市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深入开展了"双争双强"、"三争一促"等主题实践活动,有效推动了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大大增强了无职党员发挥先进作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我们要注意借鉴和运用好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不断加强有利于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的活动载体和服务阵地建设,促使农村无职党员能常性发挥作用,促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到实惠。
5.农村无职党员具有"党员"和"群众"的双重属性,应该把"激励"作为激发农村无职党员动力的措施。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坚持从严治党要求的同时,要从满足无职党员的内在需求出发,切实做好"尊重、激励、弘扬、关爱"的文章,不断激发农村无职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热情和动力。一是要保障民主政治权利。政治上的关心是最大的关心。农村无职党员对于政治角色的追求不同于农村党员干部,又有别于农民群众。农村包括无职党员在内的全体党员是村级党组织决策的主体,激发无职党员的政治热情,首要的就是要落实和保障好无职党员的民主权利,不断增强无职党员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坚持先党内后党外,先民主后集中的决策机制,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上,要充分听取全体党员尤其是无职党员的意见。要建立完善党员议事会制度,定期组织党员讨论研究和了解掌握村党组织决策、党内事务管理、村级各项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还要加大推行村级党务公开,探索建立党员民主听证、专项质询等党务公开的配套制度,让党务活动在阳光下操作,畅通无职党员了解、掌握、参与党内事务和村级重要事务的渠道,落实好他们的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要关心关爱思想生活。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始终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和奉献意识,而不应利用党员身份谋求任何私利,但作为党组织来说,在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前提下,需要最大限度地关心爱护党员,这两者并不矛盾。要建立支部委员联系无职党员等制度,经常开展党内谈心谈话活动,加强对农村无职党员的思想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无职党员的所思、所想、所盼,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和帮助工作。对于老弱病残党员以及无职党员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党组织要及时给予关心,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努力营造党组织就是"党员之家"的氛围,让无职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三是要合理运用激励措施。获得社会认同是人的重要需求之一,在政治、思想、生活上关心党员的同时,要合理运用"政治生日"等一些非物质激励措施,让农村无职党员感受到"党员"这一先进角色的社会认可度和向往度,不断增强党员"以党为荣"的意识。
(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构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
1.围绕"生产发展",立足示范服务,构建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发展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务。构建农村基层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必须始终把建立完善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作为第一内容。当前,"路子难选、技术难学、市场难进"成为制约农民群众增收的主要三大因素。构建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关键是要以增强党组织服务功能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为重点,建立健全示范、服务、培训三大体系,真正实现群众自主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同向同频共振。一是健全示范机制。建立党员干部示范服务基地,开展评选"党员致富示范户"活动;深化"双向培养";积极培育引进种养业主大户。通过"干给群众看",以实实在在的现实经济利益引导"群众跟着干"。二是健全服务机制。鼓励县乡涉农部门参与农村技术承包服务;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深入推行"支部十协会"等利益联结模式;扎实开展"党员农贷快车"活动,让农村党组织站在前台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三是健全培训机制。开辟电教网络等"空中课堂",依托职业中学、农广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学校课堂",发挥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和种植养殖经营大户的作用开设"实践课堂",引导帮助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增强发展本领。
2.围绕"乡风文明",立足以人为本,构建有效宣传教育群众的长效机制。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我们党组织宣传群众的优势,以村户为基础、以城镇为龙头、以城乡共建为动力、以连片共建为纽带,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用先进文化占领群众思想阵地。一要建立宣传教育机制。通过组建小分队进村入户宣讲、文艺宣传、知识竞赛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关论述和相关法律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不断讨论完善本地乡风文明的具体标准。二要建立常态创建机制。广泛开展"十好农户"、"文明新风户"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四下乡"活动的经常化,特别是在春节等农村影响较大的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改善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三要建立关爱群众机制。关爱思想上最需要理解的群众,真诚主动与上访户交朋友,吸引他们参与村务管理,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分子;关爱生活上最需要帮扶的群众,深入开展"部门帮村、党员帮户"活动,对帮扶情况实行建档管理,跟踪督查,首先让困难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以此感染带动广大党员群众,形成"干群齐心、一呼百应、共思发展"的纯朴乡风村风。
3.围绕"管理民主",立足还权于民。构建充分体现群众意志的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只有构建起充分体现群众意志的长效机制,真正落实群众"四权",切实做到"管理民主",才能有效激发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一是建立落实群众知情权的长效机制。深化村务公开,开放基层党务。针对大量惠农政策的实施,全面推行村务听证制度,对项目建设、重大决策等群众关注事项,召开专门会议通报情况、接受质询,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落实群众选择权的长效机制。对村级党组织委员实行"零起点"竞争,全面实行公推直选;对乡镇领导干部实行公推公选,真正凭民意选干部、用干部。三是建立落实群众监督权的长效机制。从社会各界聘请民情联络员、义务监督员,推行党员群众提案质询制度、向举报人反馈制度等,调动群众监督积极性。尤其要注重对村级财务的监督,通过民主理财小组放手直接让群众管理重要账务,村"两委"侧重组织、协调和服务。四是建立落实群众评价权的长效机制。扎实开展"三满意"活动,通过年初承诺、半年自查、年终测评,完全把乡村干部的评价权交给群众;推行"群众评酬"活动,使村干部经济待遇与群众满意度成正比。当前,最重要的是深入推行"四权"模式,通过召开专题培训会、经验交流会,强化分类指导,进行常态督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深得民心。
4.围绕"强化保障",立足落实责任,构建推动农村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村基层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关键在抓落实。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就是落实"关键在领导"的工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始终"站在前台抓教育、以身作则受教育"。农村基层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必须配套健全责任机制,把"落实责任"、"落实领导"作为重要保障措施来抓,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使农村党建工作成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主动抓、奋力抓的工作。一要建立考核制度。明确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责任,并将党建工作作为单位目标考核、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真正使各级党组织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推动。二要建立公示制度。对建立的各种长效机制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进行完善,加强社会群众监督。三要建立评价问责制度。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定期对长效机制执行情况进行测评,对落实不好、群众不满意的,要实行问责,真正使挂在墙上的制度"落地",教育成果在群众中"生根"。
(六)切实改进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1.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五个转变",切实做到"八防"。"五个转变"就是把单纯的就党建抓党建,转变到围绕基本路线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上来;把单纯抓降低农民负担,转变到着重抓增加农民收入上来;把农村干部抓"催粮派款",转变到主要为农民发展经济提供服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上来;把乡、村组织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着力点由单纯依靠上工业项目、上集体项目、上大项目,转变到着力激活农户,组织千家万户致富项目,发展市场农业上来;把抓传统型、粗放式农业生产和农户项目,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走农户积累与集体积累相统一的路子上来。"八防"就是:防"急","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绝不可急于求成,新农村建设也是这样,这是由我们特殊的省情决定的。当然这也决不意味着可以慢慢来,当前该干的事、能干的事要抓紧去干。防"套",新农村建设需要借鉴外地的模式和以往的经验,但不能简单套用,一定要给新农村建设赋予时代特色,按照阶段性发展的实际来确定工作思路。防"偏",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围绕建立和探索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机制和条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来进行,偏离了这个中心,新农村建设也许在其他方面会有所成就,但最终会拖整体工作的后腿。防"全",新农村建设不能贪大求全,在具体工作上要统筹兼顾,有主有辅,突出重点,抓关键环节。什么事都想干,则什么事都干不了。防"空",要防止提过高的目标,把干部群众的胃口吊得过高,同时要防止规划过于宏伟,脱离实际,更不能把新农村建设变成一种形式和口号。防"断",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政策的延续和完善,如果割断了我们已有的认识成果和工作成果,另搞一套,听起来鼓舞人心,实际上不管用,对工作影响很大。防"躁",新农村建设现在刚刚开始,媒体上各种经验和典型就出来了,还有这个模式、那个模式,干部群众的思想搞乱了,人心浮躁,这一点也要防止。防"乱",新农村建设是统揽"三农"工作的一个主旋律,如果上面说法很多,基层将无所适从,工作指导上就会乱。我们应当多一些探索,少一些噪音,以便基层集中精力,真抓实干。
2.在工作内容上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一要突出工作重点,集中精力抓根本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根本任务,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地方经济建设搞上去,带领农民奔小康。为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在思想上进一步提高和统一认识,增强中心意识,在工作中形成合力,从实际出发,选准路子,制定规划,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二要明确工作职责,坚持不懈抓基本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就是抓好党的建设。主要应当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抓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内组织制度;还要抓党风建设,教育党员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抵制不良倾向。三要发挥堡垒作用,各负其责抓一般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般任务,就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党的建设的同时,认真完成当年工作的一般性任务,包括计划生育、社会治安、调解纠纷等等。各负其责就是要任务到人,分阶段、分专人集中精力抓落实。
3.在工作方法上要做到"三个坚持"。一要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长期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各级党组织积累了许多好的制度、做法和经验,如"三级联创"、党群致富联合体、整改承诺制度、党务公开等,这些工作制度,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必须坚持下去。在继承以往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同时,要大胆创新,紧跟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二要坚持在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创新工作往往需要经过试点、推广的过程。对工作实践中的新的探索,要实行先实践后讨论、先改革后完善、先试点后规范的工作思路,要强化对工作实践的理性思考,努力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悟出深刻道理和内在规律,并不断总结完善,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不断发展。三要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领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面临许多从未遇到的新课题。要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抓好实践的推广运用和理论提升,总结新方法,探索新经验,创造新思维,寻求科学方法,努力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实践中加强,在发展中提高。要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实现群众利益相结合的工作途径,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的过程中,力争不断给农民群众带来实惠,使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从而不断增强群众基础。
在农村的调研报告篇4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为全面了解城市近郊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我在××村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村地处焦店镇北部,面积××亩,有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人口××人,党员××人,3个自然村成品字型分布于北环路和西环路两侧,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村主导产业以煤矿产业为主,养殖业、物流业及其第三产业正在逐步壮大。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三大优势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有效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是要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社区建设布局,按照农村的自身特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合理确定社区建设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重新配置土地资源,解放土地生产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潜力。其次是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农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目前,××村3个自然村仅群众住房和基础设施占地面积就达600多亩,通过社区建设可以将3个自然村合并到一处,既能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又能节约土地400亩。节约出来的土地,适合复耕的就复耕,发展高效农村;适合退耕还林的就植树,美化环境;适合发展工业、服务业的,就引导群众发展经济,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的使用价值。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有力推动农村经济转型。
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倒逼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根据张庄村距离市区近、交通便利的特点,可以建设“菜篮子”工程,发展大棚蔬菜,以及发展养殖业,开办养猪厂、养鸡厂等。二是依托当地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建设整合节约出来的一部分土地留作集体用地,建设产业集聚区,为新型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村位于西环路与北环路交叉口,毗邻××矿、××矿、××矿等矿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非常适合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仓储业、汽车修配、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目前,××村的物流仓储、汽车修配等行业已初具规模,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集聚区能够有力地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实现农村经济转型。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然带来农村社会管理的创
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根据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
史传统,尊重和保护农村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着重建设一种既有现代工业文明因素,又保存着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田园式”新社区,从而实现农村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必然会促使政府部门的职能延伸到农村社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推动农村社区创新党建模式,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健全社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培育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形成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管理机制。所以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现实要求,也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课题,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一是财政扶持资金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的资金缺口。
二是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收入分配不均,主要靠群众自身筹集解决困难很大。
三是外部引资还没有探索出成功模式,仍旧在“摸着石头过河”,在管理监督、权益分配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风险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主动筹资的积极性。
(二)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广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习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产生活成本相对于新型社区较低,再加上入住社区会使生产设备存放不方便,致使部分低收入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
(三)部分干群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少数干部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有的存在畏难心理,怕资金难筹而导致举债建设或“乱尾工程”,怕征地拆迁的难度大、影响干群关系。另一方面,农民存在模糊认识。许多农民群众虽有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但对农村新社区建设的了解不多、认识不足,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有的认为新社区建设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担心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一阵风”,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日后难以兑现。
四、加快我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组织形式,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抽调相关单位业务骨干,组成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社区建设队伍,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政策拟定、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村(居)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搞好宣传发动,突破常规推动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规划建设、创新内容、建设标准、运作模式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速度。
(三)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明确以镇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统筹主导地位,加大力度,整合扶持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多种途径,争取社会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社区管理,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形式。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平。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切实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保障社区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
在农村的调研报告篇5
我叫某某,xx年x月,我荣幸地选派到折桥镇xx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到村任职一年来,我时刻立足村情,了解民情,坚持不懈地向村干部学习,向村民学习,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查,对xx村的发展状况有了初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制约xx村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几点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村情概况
xx村位于临夏市东北角,是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村。全村共有4个村民组,13个合作社,606户,总人口5219人(户籍人口2679人,流动人口2540人),党员67名,耕地面积约1158亩。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为农作物种植、家畜养殖、土地、房屋出租和劳务输出,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冬季以简易大棚菜为主;养殖主要以养猪、养牛为主;劳务输出主要是临夏市的建筑队,各饭馆等服务行业为主。
二、 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1、 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走访了解,xx村村民的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渠道:最主要的是种植粮食和蔬菜,主要包括小麦、玉米等作物和一些季节性蔬菜;其次是依靠劳务输出,村民在市区建筑队、餐馆打工挣钱;第三是依靠出租土地、房屋,赚取租金,利用城乡结合部的有利条件,将闲置的土地和房屋给有需要的人出租。据统计,xx村20xx年外出打工的人数达到1500多人,占总人口的1/3以上。
2、农业结构
农业方面。xx村人多地少,全村人均耕地0.4亩,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xx村的耕地被占用的情况加剧,这使得农业发展更加艰难。与此同时,农业发展方式也比较落后,主要是种植小麦、玉米等经济效益较低的传统农产品,发展集约型、高效农业尚需一个引导和帮助的过程。20xx年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一个。
养殖方面。全村主要以养殖猪、养牛为主,有规模养牛场一个,小规模养猪厂3个,更多的是农户以家庭养殖家畜为主,零散养殖方式占主体,还没有成立专业合作社。
三、 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设施建设
村两委成员在党支部耿玉芬书记的带领下,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学习政治理论和经济、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村共有党员67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村两委成员7人,其中大学生村官2人。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严格按照上级的工作要求,圆满完成了村里的各项工作。
村两委班子年初有工作计划,年中有检查制度,每年春节过后的第一次大会,组织全村十三个合作社社长及群众代表,由支部提议,大家共同商议新一年的工作打算,承诺年内要办的几件实事,让每个人都参与村务及重大事项的讨论,让每个代表都能领会村两委班子的意图,对村班子的计划是否可行提出意见,监督和参与各项工作的检查。
四、 信访稳定
加强农村维稳综治工作,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近年来,xx村由于租住人员比较多,治安管理任务比较繁重。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婆媳间的矛盾,社员相互间的土地、宅基地、地埂矛盾纠纷,年内发生11起,调解11起,做到件件都有答复和解决,近几年中,由于xx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xx村一直被市上、州上评为综合治理先进村,xx村党支部连续11年被镇上评为优秀党支部。
全村维稳综治工作的开展,得益于村两委班子的不懈努力。村干部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经常深入农户,积极帮助广大群众消除纠纷,化解矛盾,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从根本上消灭一切可能引起上访的不良因素,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确保村子和谐稳定。
五、调查结论和建议
总体而言,xx村在镇党委、xx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为了使xx村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使我的工作能更有目的性,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温室大棚种植产业
xx村因为耕地少,人口稠密,无法大规模发展粮食种植业。然而,xx村因为地处城乡结合部,更适合发展集约型高效农业。蔬菜种植业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想方设法加大资金投入,为集约型农业发展提供条件,以前我村在这方面重视不够,前几年在村口很不容易搞起来的20亩温室大棚,最后因为资金原因而经营困难,最后不得不荒废,既浪费了土地,又白白耗费了群众的劳力。
本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级财政比较紧张,直接影响到我村的发展,许多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和公用事业的进行都因资金不足而无法顺利实施。建议在原来xx城小学的地方建设集体经济项目,比如钢铁铸造、温室农家乐等,由村委会和村民共同参入股份,这样既可以增加本村的财政收入,也可让广大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之路。
2.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村民素质,培养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我们村的农民因为进城务工的比较多,所以,比纯粹务农的农民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组织本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定期收看远程教育提供的各类节目。我们村经常利用村里开会的时间以及党员冬训等,为党员群众播放视频,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其对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指导农民观看种植、养殖科教视频,用科学知识与土经验结合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3、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这几年以来,党中央十分关心农村的发展,连续几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强调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所以,继续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于农村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事情。一是继续落实好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政策,通过村干部的入户宣传、耐心讲解,把看病补贴、养老补贴等优惠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切实解决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二是进一步深入抓好农村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落实,抓好春耕中的农药、种子发放,及时将粮食直补等资金发放给农民,切实维护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资金,全面完成村部建设欠账、道路建设欠账,继续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要求,搞好村容村貌治理,争取完成村级道路硬化、水渠管网改造。全面完成党委、政府交给的工作任务。
目前,在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xx村两委班子的帮助指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两委正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村实际情况的的发展道路。作为xx村的大学生村干部,今后,我将继续扎根农村,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群众事务的服务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与xx村的干部群众一起,创造xx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跨越式发展!
在农村的调研报告篇6
我于2009年2月17日进入坪地营村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入村后,以发展生产、富裕农民为目标,突出特色,做足优势,扎实推进群众增收。为及时掌握全村的产业结构,在村工作期间,采取和村两委领导沟通思想、走访群众、开民情恳谈会等方式了解村情,找出了符合该村村情发展的突破口,对以发展畜禽养殖作为村民增收的'发展思路开展调研。
坪地营村座落在老店镇东部,全村国土面积54.28平方公里,距镇中心10公里左右,西北邻昭巧公路,交通条件便利,在村委所在地有一个供商品交易的集市。2009年,老店镇党委、政府提出户均增加1头猪,20只鸡的发展养殖增收思路。
全村共45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87人,村委成员9人,有一名大学生村官。
(一)经济状况
全村有农村居民1614户人,总人口6870人,耕地面积6400亩,人均0.9亩左右,林地面积2.8万亩,人均4亩左右。2009年累计能繁母猪投保721例。农业收入是种养殖业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200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778元左右,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农闲时以外出务工为增加收入方式。
坪地营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农业收入为其主要来源,主要种植玉米、洋玉和烤烟,三产以种养殖增加部分收入,村内没有大中型企业,有数十个小型的酿酒作坊。近几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每个村民小组实现了通路,大部分村民小组修建自来水管,农民思想解放意识不断提高,但受生产条件和产业结构调整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现有家庭养鸡、养猪、养牛规模小、产量低、产品结构单一,种植业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人均收入偏低,医疗卫生设施不健全,严重制约着坪地营村的进一步发展。
(二)各行业发展情况
种植业仍是群众从事的主要行业,十七大之后,按照老店镇的发展思路,全村积极调整产业机构,由于林地面积较宽,畜牧业的重要地位逐步突显,其中以养猪、鸡、牛等几个传统的养殖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结构、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制约,发展速度较为迟缓。政府应加强引导,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为了改变千家万户的.畜禽散养、混养方式向专业场(户)规模化集中养殖转移,需加大养殖产业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引导农民早日致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在进一步的工作中,更要引导农民群众建立“户增一头猪、户增二十只鸡”的养殖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全村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和发展,干净整洁的村室建成,远程教育设备逐渐完善,但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今后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工作。
1、养殖户信息闭塞
该村散养户没有拓展外销渠道,畜禽产品主要依赖于本地的屠户收购,其价格完全由屠户掌控,致使其产品卖不起价钱,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2、畜牧业生产结构单一
畜禽品质普遍退化,由于各养殖户长期高度分散经营,畜群近亲繁殖,种畜更替难,不能有效进行家畜品种改良。家畜品种单一,呈逐渐退化状态,直接影响着畜禽的.个体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畜牧业生产效益。
3、畜禽疫病严重
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加之畜禽生长环境差,导致畜禽发病率高,有的农户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畜禽不会生病从不搞防疫,一旦疫病发生全村遭殃,而且发病后往往又不及时治疗,造成重大损失。据调查,每年都有相当部分畜禽死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各类传染病。
4、加工业滞后,组织化程度低
畜牧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加工业做坚强的后盾,更需要龙头加工企业的带动。目前坪地营村的畜禽产品,基本上是屠宰后卖白条肉的初级加工企业,不仅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而且产品不能外销,只能在当地销售,严重影响了畜禽产业的做大做强。畜禽的肉食加工也是一些小作坊,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中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不能有效带动养殖业的发展,主导产业、产品存在有势无优,有量无质,品牌效益差等问题,缺乏市场竞争力。
5、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排泄物大量增加,大部分养殖户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走进坪地营村可以看到路边堆积的畜禽粪便,味道呛人难受,严重影响环境。
水是生命的源泉,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水,但是目前农村农业化肥用药,畜禽养殖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河流等污染方式是当前现代环保问题,污水泛滥等渗入地表,使地表水受到了严重污染。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村民饮水问题,使之远离污染水,喝上放心水,应从水源和地表水流通方式加强治理,使每家每户都能饮上健康水,放心水。
经过多次进入村民小组,走访群众,和群众聊天,发现大部分家庭都是单层瓦房,村容村貌较差,村里的道路在下雨天却是泥泞不堪,坑坑洼洼,严重影响通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还需要一些项目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
1、提高农民素质,坚持教育培训,加快畜牧业科技发展
据调查,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平均年限在10年左右,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90%左右,受职业教育的比重只有8%。通过对坪地营村的深入调查和初步了解,发现农民群众对畜牧技术知识了解甚少,可向上级申请举办畜牧兽医知识学习班,实施集中培训、示范培训、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各有侧重的加强畜牧业科技人员、养殖重点户和散养户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科技水平,增强对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和应用能力。
2、努力转变畜牧业饲养方式
落后的庭院饲养方式,已成为影响坪地营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当前最突出的是要调整畜牧业增长方式,要重视集约化饲养,龙头带动,以发展养殖产业和规模养殖场为载体,大力发展饲养产业。应积极引导分散的养殖户进入养殖产业,当然,并不是让他们简单地集中,而是要做到“八个统一”,即统一建厂规划、统一品种标准、统一生产规模、统一饲养方式、统一营养水平、统一免疫程序、统一加工出售、统一设施环境。使得他们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畜禽养殖现代化。
3、构建完善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任何时候都要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围绕提高自主育种能力、良种引进能力,坚持外引品种与选育本地特色品种相结合的原则,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加强以主导产品为重点的“繁、引、推”相结合的良种体系建设,采用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发展优质杂交畜禽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不断提高良种的覆盖率,建成适应畜牧业倍增计划需要的繁育体系。
4、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
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饲料安全是畜产品的重要保障。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饲料工业。利用当地地广的优势,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饲料加工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要求,扩大优质高产饲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加大秸秆饲料和动物屠宰下脚料等非粮食饲料开发力度,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5、培育和扶持市场竞争主体
一是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一些养殖示范基地、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竞争主体,并尽可能做到规模大、水平高、外向型、产品新,提升畜禽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等发展畜产品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促进转化增值。三是充分发挥畜牧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引导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架起连接农民与企业、农民与市场的桥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6、建立畜牧业循环经济
从根本上说,畜禽排泄物是一种资源,既可以直接作为种植业的肥料,也可以经过适当处理,转变为有机肥、沼气和生物蛋白,把放错地方、无法利用的肥料“变废为宝”进行利用,防止有利用价值的产品变成污染源。
为此,一要大力推广青饲料、秸秆饲料,促进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实行草田轮作,推行冬闲田种草,发展草食畜禽,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二要根据种植面积和有机肥料的消纳能力,合理规划养殖场的规模和定点。三要鼓励畜禽场对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目前本村应该在原有的分散型小规模的养鸡、养猪基础上,向规模大,产品结构多样化、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进一步将鸡粪、羊粪、牛粪用来做沼气的底料。经发酵处理过的底料,也可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质优价廉的有机肥料,降低种植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起到增产增收作用,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
如能以正确的发展方式引导坪地营村的畜禽养殖产业,实现全村直接新增收入531万元,人均增收770元;间接增收205万元,人均增收300元,实现人增年收入达到2850元。
这是我到坪地营村后结合当地畜禽养殖产业发展的粗略思路,可能不全面,还需要更深入的调查和对市场需求作进一步论证。在今后全村发展中,村委班子全体成员还要立足全村发展的大局,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早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