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范文网 >调查报告

在农村的调研报告6篇

调研报告的语言简洁明快,用通俗的文字报告客观情况,调研报告是调研工作的书面表达,是落实一项措施的文件参考,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在农村的调研报告6篇,感谢您的参阅。

在农村的调研报告6篇

在农村的调研报告篇1

?摘要】新时代重庆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出现了较多问题,比如教育公平性、教育质量、教育模式、生源减少、学校撤并等方面,这些问题都是目前重庆部分地区基础教育情况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重庆 ;农村;基础教育; 改变; 新面貌

在这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解决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将成为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全市教育有21个县级单位,每个县级分布有村小、中心小学、初中、高中、进修校、职业中学等各类教育单位,教育单位覆盖全面,总体情况良好。农村教育单位分布主要集中在村小、中心小学以及普通中学。

新时代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况,产生很多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先进教育设备的缺乏、书本资源在部分地方比较缺乏。下面根据不同级别的农村学校进行一个分析。

①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中出现的现象

新的时代当下,出现了很多新的教育状况,根据走访和查阅资料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1. 农村教育设施落后,部分地方住房简陋,安全性不是很好,需要改善。 2. 学生学习任务较重,作业量大,以理论性学习为主,缺乏运用知识的能

力,同时实践活动较少,主要原因是部分学校担心学生出现安全问题,从而一棒子打死,最终取消全部的课外活动,这个问题是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不仅仅在重庆基础教育当中出现。

3. 家长对学校充满信任,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缺乏,学校应该在家长会当中,

提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努力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

4. 课本内容设置还有不太合理的地方,比如部分习题过难,小学课本上有

所涉及初中知识;部分习题过偏,过怪。

5. 部分地方需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法律水平,存在打架斗殴现象。 6. 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培养学生兴趣的培养模式。 7. 小升初、中考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导致教育模式机械化,

从而产生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学业较重,学校和家庭重分数、重排名的现象严重存在,最终倍感压力的还是学生,这些导致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并且容易导致学生厌学逃学。

8.部分地方师资较弱,电脑办公化落后,部分老师缺乏制作word、excel、

ppt的能力,导致教学模式单一。

9.部分地方教学班级过大,导致老师管理难度增加,从而对学生的关怀不

能达到相应水平。

10.体育教育力度不足,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学生课外活动安全教育不足,

应禁止拉帮结派、打架斗殴。

②重庆农村现阶段教学的新发展

1.村小(不包括偏远山区的个别例子)

村小是能体现农村实际教育情况的典型,几乎所有农村的孩子都会上村小,大概在十年前,重庆农村大部分小学的设施非常简陋,对外界了解的信息非常少,面对枯燥单一的教育模式,师资力量的缺乏,设备物资的短缺,使这部分孩子毕业后根本就跟不上这个社会的发展和同龄城市小学教育的步伐。但是近几年,在政府对教育进行了大改革,改善了大部分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情况,基本上的村小配备了电脑,校园环境也得到了很多改善。并且,现阶段的村小开设了更多有趣并且有用的课程,比如英语、自然科学等等,这让农村孩子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宽。

2. 中心小学

中心小学一般集中在乡镇,在十多年前,中心小学一直是大多数农村孩子

梦想的天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那时候的小学生很单纯,就是想学习更多的知识,长大以后有所成就。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在农村学生的眼里,中心小学绝对是拥有最先进的教学。最好的师资力量,最大最美的校园!现阶段,农村孩子相对减少,并且很多家长都愿意花钱把孩子送进更好的学校接受教育,所以很多村小撤并,因此中心小学越来越靠近城市小学的进度,甚至有些中心小学还超越了少数城市小学。这对大多数农村乡镇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发展情况。

3.初中

初中现在基本集中在乡镇,农村几乎很少有初中了,很多曾经的农村初中基本上都与乡镇初中合并,乡镇初中的教育条件、教学设施比起以前的农村初中肯定是要好很多的, 教学楼的安全性,教学设施的完备性,都是比较好的。但是比起城市中学的电子化教学,现在部分乡镇初中还是达不到,但是部分乡镇中学的方住房简陋,安全性不是很好,需要改善。不过现在农村中学越来越少,部分家长都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重点中学读书,所以很多生源较少的农村初中都被撤并了。

③农村现阶段基础教育三大教育新问题

随着“科教兴国”的策略出台,在新情况下怎么做到科教兴国,科教新农,这是当前教育的研究重点。

1.留守儿童教育

重庆市一直是一个劳务输出的大市,现在为止全市劳务输出的人数是780万,占了农村劳动力的53%,在西部来说比例算是高的。重庆是劳务输出大市,这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从沿海返乡的农民工应该说回来的人数还是不少,到12月底掌握的数据回到村里面的数据是47万多,但是47万改变不了780万的整体数据,导致现阶段重庆的留守儿童在130万左右,因此产生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20xx年~20xx年数据)

随着外出农民工增加,出现留守儿童,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家庭教育缺失,势必导致学生素质、学习、健康出现问题,此时学生家庭教育出现空白,然而学校的教育却没有加强,广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面临着空前的难度。

在农村的调研报告篇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深化农业和农村改革,最近,根据县委安排、县政协组织了专题调查组深入蒲吕、岚峰、安居、白羊、西河五个乡镇,通过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走访等形式对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及建议报告于后:

农村改革已走过了20年光辉历程。它给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县农业、农村工作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根据调查,我们认为,目前农村的主要矛盾一是农业生产水平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矛盾;二是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与家庭承包经营的矛盾。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五:

一是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农副产品价格政策、干部政策还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有的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土地续包,让“耕者有其田”,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但以后30年人口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涉及到土地使用权流转,如何有利于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如何发挥善经营、懂技术、有经营资本的土地经营者的作用,让土地产生出巨大的开发潜力,这就亟待出台土地流转的具体政策。

目前,农副产品价格存在的诸多问题。总体上是价格偏低、高投入、低收入,甚至增产不增收,安居龙兴村、西河三善村抽点反映出农、副业收入只占农村经济收入的10%~30%,伤农民种田积极性。粮食收购普遍存在压级压价、种子价格不稳,如今年稻谷种子又增为2.5元一公斤,比临近县偏高;仔猪、肥猪价格呈撬撬板状,且一直偏低;蚕茧经营公司中间环节增加了费用。使厂家、茧农两不愿,且比县外价格高,质量低。如今年春茧收购价为每公斤12元,烘干后交给厂家为48元,比外地每公斤高10余元;农民反映农用物资质量差、价格高,虽是统销物资,仍有区域差别和质量差别。加强党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不够。村、社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不高,且青黄不接;县、乡、镇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抓得不够,要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所具备的经营、科技才能相差甚远。

二是“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力度不够,科技推广难,实际推广面少。科技推广过程中,传播到农户手中已走了样,致使有的农户未学到家而造成损失,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没有充分利用好有线广播、闭路电视、报刊、图书资料等传播媒介。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不灵,渠道不畅,有线广播许多乡镇处于瘫痪;闭路电视网络尚未形成,报刊科普版幅不大,图书资料未起到服务作用。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突出特色不够。产业化程度不高,基地建设还没形成规模,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够好,还没完全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名牌产品,已有的茧丝绸产业现已危机四伏。据调查,安居蔬菜基地,土地面积规模大,但品种单调,特色菜不多,经营粗放,辅助设施不配套,生产和销售脱节,营销渠道不畅,没有产生最佳效益;白羊镇的山羊基地规模小,种养数量少且分散;西河镇的母、仔猪基地优良品种不多;旧县的柑桔基地,品种老化。

四、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与我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差距较大,现状堪忧,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严重干旱就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水利设施老化,病害工程多,抗灾能力弱;二是机器设备陈旧老化,基础设施条件差;三是水土流失严重,农田水利化程度低;四是农业管理机构、服务体系不稳定,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困难多,阻力大,力度弱,有些基层农业服务组织已出现“断线、人散”的瘫痪状况;五是农资供应渠道比较混乱,储备量少,品种不全,资源短缺,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五是涉农部门为农服务宗旨观念不强,部门利益、局部利益有碍农民利益。为农业生产服务不够,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特别是每年对农业的投入太少,有关资金迟迟不到位,使计划的“两高一优”农业项目落实得太少,有关涉农部门对强化农业的宏观管理和农技推广服务不够好,在抓重点、带一般,搞试验示范上,与农民共同探索农业的新路子尚有差距。这些矛盾的出现和存在,及不利于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应引起重视。为此,我们建议:

一、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和群众全面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从思想上、认识上为今后农村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建设一支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有文化、懂技术、能带领广大群众勤劳致富的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切实改变在农村工作中,一般号召多,结合实际具体指导少,下基层、走马观花多,解决实际问题少等不良倾向,并对乡镇进行有重点的考核,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全面落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抓好单一的种养结构向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农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转变,分散独立的小生产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原料型农业向发展深加工的农业转变,粗放型向集约,特别是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实现第二次飞跃。充分发挥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实施产业化发展战略,是解决农产品进入市场难,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农业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村经济发生“质”的飞跃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县委、县府及时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围绕“水产、茶果、蔬菜、畜禽、蚕桑、粮食”六大产业,建设10大基地,发展特色经济,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乡镇也根据各地的区域特点建产业基地,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进一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基地建设发展势头较好,但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定产业要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山则山、宜水则水,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土质、气候等特点和资源优势,扬长避短,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以种养殖业为主,以种养业带动加工业和其它各业的发展;丘陵地区应充分利用山资源,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以林业为主发展生态农业,既扩大绿化面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又可带动草食性牲畜养殖业的发展;矿产丰富的地区,应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带动运输业和大农业的发展;自然景现、人文景观占优势的地区应以旅游开发为主,综合开发,发展观光农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决不能脱离实际,见别人上什么项目好自己也跟着上什么项目而造成损失。

2、基地建设要统一规划,科学论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不能盲目上马,要立足优势,高起点、上规模、上档次、突出特色。切忌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导致基地建得多而产业品种雷同的也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要注意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名、优、特、新、稀产品,同时积极引导农民改良品种和栽培技术,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和附加值。

4、不能只抓发展、不抓服务。要加强社会化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政府要尽快建立信息服务中心,要有专门从事研究市场动态、收集科技、市场信息的人员,及时向农民发布、传递科技、市场信息,要加快农村有线广播的恢复和有线电视、通讯电话的发展,保证信息畅通。同时,在报刊发行中要多向农民推荐传递科技。市场信息的报刊杂志。保证农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态,及早调整经营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减少经济损失。

5、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抓好产品市场的建设和新产品的营销,努力实现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要尽快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相应的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继续探索“基地加农户加公司”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的路子,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上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体系和运行机制。

6、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抓经济收入的同时,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无粮不稳”,增粮、增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前提。要在保证粮食生产“稳中有增”的前提下,突出林、牧、副、渔、加工等各业结构的调整。

四、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能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化和农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一是与农科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加强协作,把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到农村落户。三是充分发挥各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把农校作为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基地,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养“土专家”。四是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村,采取“赶科技大集”,发放科技资料、现场指导等形式宣传,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同时切实落实农技人员承包示范推广科技成果责任制,促使农技人员把工作落到实处。五是进一步在政策、资金、技术上向专业大户、科技“明星”倾斜,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以培植一户,带动一片,发展一片,发挥影响全县的示范效应,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五、要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生产经营自主权,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生产,发展经济,决不能以行政命令定项,定指标而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新村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政府要大力宣传,着力引导、科学规划。规划要多尊重农民意愿、习惯,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要以方便农民生产和生活来发展。

六、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资要突出重点,保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不能撒“面面药”,这里投一点,那里投一点,结果收益不大。在做好各种用于农业投入费税收、管、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投资渠道,坚持“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给予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农业,增强农业后劲。

在农村的调研报告篇3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调研期间,我们实地察看了xx村、xx村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情况,调研采取开展座谈、听取汇报、进村入户走访等方式进行,听取了人居环境整治办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情况汇报。从总体情况来看,调研活动富有实效,在看到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现实情况

(一)"六大行动"推进情况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居民生活垃圾也不再是像以前随意丢弃,如今进行了妥善安置。现在政府给每家每户都发放了两个垃圾桶,放在各家门口,居民将家中的垃圾分类放在自家门前垃圾桶内,居民每天将生活垃圾倒到大的垃圾桶,保洁员再将大的垃圾桶垃圾倒到勾臂垃圾箱,最后定期把勾臂垃圾箱的垃圾托运至垃圾压缩站压缩送至xx集中处理。现在村民的家门口变得干净很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村村民居住分布不集中,污水收集难度大;其次,无基本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成本投入大;再次,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较多,导致污水排放量较不稳定;最后,由于其他不确定因素,导致污水水质波动较大,治理难度加大。

农村厕所治理。开展厕所粪污治理。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人口规模较大村庄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较以往垃圾遍布两岸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河道两岸、田地的沟渠附近不再到处是白色的塑料袋等垃圾,水塘里漂浮的白色垃圾也基本上看不见踪影。

村容村貌提升。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

乡风文明提质。本镇居民现都感受到了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带来的益处,他们也在逐步提升自己的爱护环境的理念。辖区内各村加大宣传力度,每个村委会都安排一个干部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村里各显眼处都张贴宣传标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开展情况

我镇"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已全面铺开,扎实开展了"三清一改"专项整治、环境卫生整治等专项行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农村环境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脏、乱、差、堵、污"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情况

全面完成了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与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等充分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

(四)财政资金统筹情况,工作推进机制和投入机制建设、实施情况

明确了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责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一是确定了"三员两长"制度。二是建立了"看评议"机制。三是完善了"门前三包"机制。四是完善长效管护机制。五是完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投入机制。

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河底的垃圾打捞难度大。现在河两岸垃圾很难看到,但河底的废弃物却不少,虽有一定程度的打捞,但是打捞这些垃圾费时费力费财,难度很大。

(二)居民的垃圾分类理念淡薄。虽然垃圾定点投放取得了一定初步成效,但目前基本上未在垃圾分类领域进行宣传,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

(三)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存在很大的困难。一是畜禽养殖户多达295户;二是养殖投入资金较大,退养难到位;三是职能部门本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排放标准实施监管,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执法难以到位。对于污物的贮存、污水排放,粪污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或者偷排,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强,这种情况在中、小型养殖场尤其明显。污物处置设施不完备,原有的粪污处理模式和设施已无法适用规模养殖排污的要求,导致养殖污物不能及时处理而成为污染源。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些建议

(一)强化领导,发挥行政推动优势。要实现快速推进、快速见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推动的力度。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应及时制定适宜方案、加强督查指导、注重宣传教育、加大政策扶持、落实相关责任。

(二)以人为本,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群众是农村的主人,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要把组织发动群众作为第一抓手,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激发群众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因地制宜,切实把握整治整点。村与村之间特点不同,情况各异,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整治中注意引导各村立足村情、村貌、村需指定不同目标、推进力度和推进措施。在具体实施中,要牢牢把握卫生、道路、河塘、民房、路灯、杆线、绿化、场所等八大要素。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我们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农村人居环境也将得到长效管理和不断完善,逐步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在农村的调研报告篇4

按照《濮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对我市农村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通知》要求,我县及时组织县委农办、住建局、产业集聚区办公室等部门及有关乡镇召开座谈会,对全县推进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情况

濮阳县共辖6镇14乡,1005个行政村,总人口108.6万人,县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耕地135万亩。20xx年,全县gdp完成192.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618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2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43元,城镇化率达到39.32%;柳屯镇、文留镇跻身河南省百强乡(镇)行列。

?濮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部分明确指出: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市建成区内现有城中村,加快转变为城市社区,同步推进社会组织形态转变,使村民真正转化为市民。选择工业集中、基础好的文留、柳屯、户部寨、庆祖四个乡镇优先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到20xx年,在县产业集聚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对不宜居住的村庄

以及弱小村、偏远村实施整村搬迁,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十二五”期间建设40个新型农村社区。

20xx年初,县委成立了由县政协主席曹雪生任组长的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领导小组,负责产业集聚区内23个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工作。结合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5年内拟投资47.6亿元,对涉及的23个村庄实施拆迁,并进行集中安置。该社区的建设以实现中心村聚集为目标,采用投资开发模式运作,规划设计教育、商业、医疗、娱乐等功能齐全。总体设计为南、北2个分区。南区规划在县城濮阳师范东侧、南环路以北、国庆路以南区域,北区规划在濮台铁路北侧、大庆路东侧区域。建成后,南北区共可容纳10万人居住,其中,安置城关镇管辖的大屯、裴西屯、张庄、谷家庄、铁炉、邢庄等15个村,拆迁5000余户、近20000人。安置房建设计划今年9月份实施,拆迁安置从20xx年开始,至20xx年底全部完成。

二、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现状

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濮阳县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根据“全面规划、示范带动、启动社区、整治环境、整合涉农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从经济基础发展较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确定了城关镇大屯、五星乡安寨、文留镇王明屯和高庄、庆祖镇郑寨和柳屯镇陈庄等社区提前发展,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形式主要以中心村聚集、一村一社区型、

融入城镇型为主。五星乡安寨村属于典型的一村一社区型,安寨村已启动“和谐新村”建设,全村共192户,890人,1309亩耕地,新型社区共规划8栋楼房,现已启动建设2栋,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230余亩,节约土地用于村内招商引资;城关镇大屯社区属于融入城镇型发展,依托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整合可利用土地用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由开发商统一开发,村民住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施工”,目前已做好前期规划,正在与开发商洽谈;户部寨乡宗郭庙村属于中心村集聚型, 投资类型属于投资开发型,有三个自然村庄合并成一个行政村,建设“新宗村花园”社区,总投资3500万元,其中村民筹资20xx万元(含拆迁补偿款),土地流转资金1237万元,村民房屋拆迁费用按照一亩4万元的标准进行赔偿,资金用于新型社区建设,入住新户只需补齐差价,如果资金不够,开发商先给予垫付,在以后的食品工业园区就业后偿还。在原村庄宅基地上规划新型社区,占地面积130亩,分三期建设完成,采取先建后拆滚动发展的模式,稳步推进的方式实施,目前已开工建设14栋楼房。

三、具体做法

目前,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全面铺开,并开始形成强力推进的局面,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工作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好规划布局。按照就近合并、

中心聚集、节约资源、利于发展的原则,全县1005个村庄,规划后形成城中村115个,中心村107个,基层村374个。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原则,重点抓好以城关镇大屯、五星乡安寨、文留镇王明屯和高庄、庆祖镇郑寨和柳屯镇陈村等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从实践中探索总结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有序推进。三是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各村实际,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以农村经济合作社为平台,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园区。如:五星乡安寨村鑫龙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昌泰甜瓜种植合作社,众利禽业合作社的成功运作,有效流转土地,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注重把握“三个结合”。坚持“有序、有效、有力”三个原则,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一是与推动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政府领导引导、村级自主自愿、社会多元投入,把市场化运行机制导入农村新型社区开发建设,解决好基层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与保护基层利益相结合。坚持政府着眼服务、基层着眼发展,通过新型社区的开发建设,使基层组织在加快发展的资本积累和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上得到实惠,积蓄后劲。三是与促进民生改善相结合。坚持民本为上、民需为先、民生为重,在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引导农民积极趋同、参与新型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改造空心村、搬迁偏远村、趋聚中心村、建设新农村。如:户部寨乡“新宗村花园”的建设,村两委与濮阳市卫都饮食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有企业负责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节约宅基地420亩。节约土地经政府审批后用于兴办食品工业园区,安置本村及周边村农民就近就业,既推动了企业发展,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三)着力强化“三个支撑”。一是强化组织支撑。既要发挥好党委政府的领导核心作用,也要发挥好基层“两委”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发挥好驻村帮扶、企业帮扶的辅助推动作用。二是强化民心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制约点在于民心是否趋同认可、是否主动接受参与,因此,必须善于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促进解放群众的思想观念,赢得民心支持。三是强化投入支撑。重点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支持,在物质上帮扶,在服务上用心,在环境上改善,在设施上用力,想方设法加大公共设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四)积极推动“二个变化”。一是新村功能社区化。通过多村合并、中心集聚,防止了公益设施的重复性投入,可以高标准实现水、电、路、卫生室、文化广场、幼儿园等设施建设。二是居住环境生态化。通过高品位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容貌综合整治水平,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型社区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在农村的调研报告篇5

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为我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在“三农”问题倍受关注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认真理清发展思路,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积极创新发展模式,牢固树立了“以农为本,服务城乡”的经营理念,持续扩大服务范围、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成为当地“三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支持“三农”工作总结

(一)机构网点设置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村信用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县乡机构,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村市场营业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品种最齐全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二)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多年努力,我社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存、贷款余额逐年增加,显示了其资金充裕、信贷规模扩张,支持我区企业、个人的生产及消费,有效保证了当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

(三)不断加大支农资金,充分体现支农主力军地位

农村信用社作为当地支农资金的主要投入者,近年来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在全区金融机构总体农业贷款中的占比已由年的.%提高到年的.%,真正成为当地支农工作的“主力军”。

二、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问题

我社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三农”快速发展及自身经营存在的缺陷。主要有:

(一)可用资金短缺

由于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现象严重,造成我社支农资金供给不足。农村经济主体一方面需要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将大部分资金存入其他商业银行,造成我社后续资金补给不足,且难以满足当地“三农”发展的信贷需求。

(二)信贷服务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我社支持“三农”信贷投入不断加大,基本满足了广大农民的简单生产信贷需求

在农村的调研报告篇6

7月3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哈薇带领调研组对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的重点是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调研期间,实地察看了谯城区牛集镇、魏岗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情况,听取了市住建委、市美丽办、市城管执法局、谯城区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情况汇报。从总体情况来看,调研活动富有实效,既看到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垃圾整治情况。我市农村垃圾处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区)处理”的模式进行运作,20xx年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约26万吨,集中清理陈年垃圾5.8万吨,完成15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整治。20xx年我市13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全市已建设有害垃圾回收点1057个,回收有毒有害垃圾3225吨。今年以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共接收农村生活垃圾2.3万吨,确保了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全接收,且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改厕工作情况。20xx年我市共完成10.2526万户农村改厕。20xx年省厅下达我市6.4万户改厕任务,市政府岗位目标任务为10万户(每县区2.5万户),目前已开工31035户,完成进度占比31.04%。其中谯城区6900户,完成进度占比27.60%。涡阳县9850户,完成进度占比39.40%。蒙城县7055户,完成进度占比28.22%。利辛县7230户,完成进度占比28.92%。

(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情况。1.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全市80个集镇污水处理设施,涡阳县20个、蒙城县16个、利辛县22个、谯城区22个。已开工建设35个。纳入城市管网的5个。已建成运营26个(其中需扩建7个)其中涡阳县建成2个,蒙城县建成10个,利辛县建成4个,谯城区建成10个。未建成14个。2.建制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全市40个建制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14个,其中涡阳县4个,蒙城县6个,谯城区4个。14个污水处理设施中6个采用改厕式、8个采用管道+站式污水处理技术。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全面“清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

20xx年5月全市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以来,全市所有村庄和沿线沿边,全面开展多年积存垃圾清理工作。

一是高标准。按照“垃圾全面整治、农村全面覆盖、设施全面配套”的总要求,围绕农村环境“无暴露性垃圾、无水面垃圾漂浮物、无乱贴乱画、无乱堆乱放、无污水横流、无公共场所垃圾”的六无目标,重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

二是配设施。按照“农村人口300—500人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保洁员1.81万人,“每个自然村至少设1个垃圾收集点和1辆垃圾收集车”的标准建设近6万个垃圾收集点、购置2.1万辆收集车,为农村垃圾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夯实了基础。同时,为减少农村生活垃圾运转频次和二次污染,试点推广“不见垃圾桶·垃圾不落地”。

三是推分类。20xx年,在全市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实施垃圾源头分类。采取可利用废品市场回收、有毒有害垃圾政府有偿回收、厨余无害垃圾堆肥填埋等方式,构建了适合当地的“农户分类”“有害回收”“无害填埋”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目前,全市已建设有害垃圾回收点1057个,回收有毒有害垃圾3225吨。

四是重长效。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以奖代补,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4000万元,五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0亿多元,确保农村清洁工程能长期开展。采取抽样暗访、日常督查、委托第三方测评等方式进行督查,建立了农村清洁工程“一月一测评、一月一通报”的督查制度,年终综合考评结果作为市级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的重要依据,确保农村保洁取得常态长效。目前,全市已建立了稳定的农村保洁队伍、行之有效的农村保洁机制,在广大农村全面消除了成片成堆垃圾。

(二)抓住关键“改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水平。

把改厕工作作为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工作。

一是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各县区结合实际,坚持群众自愿、试点先行的原则,有效实施三格式和窨井式两种模式,不断推动农村改厕工作提档升级。

二是加快推进改厕进程。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有力有序推进农村改厕工作落实落细。20xx年我市共完成10.2526万户农村改厕。20xx年省下达我市6.4万户改厕任务,市政府岗位目标任务为10万户(每县区2.5万户),目前已开工3.1035万户,完成进度占比31.04%。

三是探索实施粪污治理。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积极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四是充分利用资金支持。农村改厕县区级每户补助500元,市级每户补助300元,省级每户补助400元,合计1200元/户。改厕资金的充分利用,助推了此项工作的纵深开展。

(三)突出重点“治污”,强化农村人居环境基础。

结合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和美丽乡村建设,抓住乡镇政府驻地和示范中心村这两个关键,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一是规划布点先行。编制县域生活污水处理规划,建立全市污水处理设施布点体系,在选点布点上,优先选择乡镇政府驻地、省级中心村、列入“十三五”农村环境整治任务的建制村及重点流域周边、水源地重点地区及环境敏感区的村庄,重点打造敏感地带村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二是因地制宜处理。结合区位、人口等因素,坚持因“地”施策,科学选择处理模式。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通过以下两种模式进行建设,一是建设污水处理厂(站),如古井镇污水处理厂、许疃镇污水处理厂、高炉镇污水处理厂等,日处理规模2000—3000吨,其他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500—1500吨左右。

三是城区近郊的乡镇直接接入城区污水管网集中处理,如谯城区十八里镇、蒙城县双涧镇。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及建制村通过管网+污水处理站、管网+大三格式化粪池、户用改厕等三种模式进行。自然村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主要采用户用改厕模式,与扶贫相结合,优先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进行户用改厕。

四是统筹协调推进。乡镇政府驻地、省级中心村和建制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省美丽乡村建设同步部署、同步施工、同步督查、同步考核,统筹使用资金,确保污水处理厂(站)建设运行按序时进度推进、如期完成目标。目前,全市80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已全部启动建设,建成运营26个,20xx年底基本全部投入运营。省级中心村、建制村污水处理设施分别建成72个、80个,分别在建85个、40个。20xx年完成改厕10.2526万户,20xx年截至目前完成改厕3.1035万户。养殖场治污设施覆盖率达98%。这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问题

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系统谋划有待提升。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还基本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任务还十分艰巨。我市各级相关部门在系统谋划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科学思维、整体谋划和长远观念。

(二)群众参与度急需提高。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机制还不健全,农民群众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比如,有的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淡薄,认为垃圾清理是环卫工人的事,存在垃圾随意扔的现象。有的个别农户厕所建成后,基本没使用,还是继续老传统用厕方式。有的个别农户对污水处理的意识还不强。

(三)保障机制有待健全。环保设施的长效管护运营机制、政府投入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高效的治理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等还有待完善。

(四)资金投入压力较大。农村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很不足,长效保障资金等仅靠政府单方投入压力较大。

四、几点建议

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及存在问题,就如何抓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大意义和迫切要求,聚焦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综合施策,认真抓好农村环境垃圾治理、改厕、污水处理“三大革命”,加快补齐短板,积极推动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

(二)坚持科学谋划。农村环境整治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立足长远,科学谋划。

一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农村主要污染问题,主要污染源,根据污染特征,加大力度优先整治。

二要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村经济发展水平和规划建设等不同实际,合理确定整治任务目标,分步分类实施,做到逐步提升、逐年完善。比如,要将整治和投资的重点放在规划保留的村庄,非保留村庄主要以环境提升、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要为主,避免以后村庄撤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要注重文化保护,要根据不同村庄的自然环境、民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等,在环境整治中重点加强保护和修复。

(三)健全保障机制。

一要健全政府投入机制。政府应发挥独有的动员组织优势,进一步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等运行费用的资金保障工作。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易地扶贫拆迁、危房改造等相关项目时,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发挥好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创新政府支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环境保护治理和环保项目建设等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责任目标,纳入环保督查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环保日常监督考评,以考核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久改善。

三是健全资金保障机制。一方面要继续加大资金的多渠道筹措力度,形成“本级财政奖补、上级单位争取、部分投入整合、受益群体自筹、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格局,着重挖掘社会企业、在外乡贤等资源,深入交流,凝聚共识,争取互利共赢。另一方面要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强化工程跟踪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实效性及资金拨付的规范性。

(四)营造良好氛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仅要提升“硬件”,“软件”也非常重要,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提升“软环境”,持续提升农村环境水平的重要保障。

一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

二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乡农村环境调查报告7篇

农村调查报告教育7篇

新农村面调查报告7篇

县农村教育调查报告参考5篇

县农村教育调查报告5篇

2023农村环境调查报告推荐8篇

2023农村环境调查报告8篇

农村地调查报告推荐7篇

农村地调查报告7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545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