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扎实的调研报告,能够直观地展示调研任务的目的和所得成果,在调研报告的撰写中,我们要采取科学客观的态度,避免受到个人喜好或主观意见的影响,满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扶贫的调研报告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扶贫的调研报告篇1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重点内容,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它对于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结合栾川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现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打好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益经验启示。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易地扶贫搬迁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保护了原居住地生态环境。易地扶贫搬迁是扶贫效果最好、最彻底的扶贫措施。
一、栾川县易地扶贫搬迁现状
栾川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山多地少,人口居住分散,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难度大。栾川县易地扶贫搬迁经2017年6月份重新识别,确认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搬迁对象11716人,涉及14个乡镇、75个贫困村。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思路,规划用三年时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确定2016年探索实践完成总体任务的30%,2017年完成90%,2018年任务收关。
2016~2017年度落实到位易地扶贫搬迁资金49887.6万元,其中省易地搬迁公司融资资金40280万元。2016年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3840万元(其中:中央基建投资2310万元,省、市、县各配套330万元,融资资金10540万元),完成823套82500平方米搬迁安置房建设,安置搬迁贫困群众3300人。2017年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35688万元(其中:中央基建投资4163.6万元,省、市、县各配套594.8万元,融资资金29740万元),建设安置房1565套148700平方米,安置贫困群众5948人,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搬迁群众入住率达90%以上。栾川县复垦券a券共交易381亩,30万/亩,收到交易资金1.14亿,专项用于易地扶贫搬迁户搬迁后原宅基地土地复垦、迁入地基础设施建设和补贴建档立卡搬迁群众。目前土地复垦工作正有序进行,财政部门已拨付复垦启动资金750万元。
二、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存在的问题
栾川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现阶段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一)部分贫困户思想存在顾虑
经调查,占90%的搬迁群众搬迁意愿强烈,认为搬迁带来了交通、住房条件的改善和上学、就医的方便。但是还有10%不愿意搬迁,担心搬迁后离耕地太远,且新建安置房人均住房面积不能超过25平方米,大多数没有配套生产用房,生产不便,如果不种地,生计难以维持,若交出原宅基地,想回也回不去。这些原因导致还需依靠种养殖业养家糊口的贫困户顾虑重重,不愿搬入新居或不愿拆旧复垦。基层在同时执行贫困户应搬尽搬搬出后有事可做搬迁后拆旧复垦必须达到100%等政策要求时左右为难。
(二)土地复垦难度大,资金拨付进度慢
根据河南省土地复垦相关要求旧房及宅基地退出后要优先复垦为耕地,复垦后耕地质量等级应达到7等地以上。因栾川县山大沟深,坡地多平地少,搬迁户居住分散,平均每户宅基地占用2分地左右,腾退的旧房及宅基地大多不符合复垦条件。实际工作中各乡镇大多采用土地置换方式进行复垦,即对集中连片的其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予以补充。但是大多为工矿废弃地、空心村、砖瓦窑,位置偏僻、土壤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要达到旱可浇,涝可排的7等地标准难度非常大,占优补优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难以落实,复垦券资金拨付进度缓慢。
(三)后续可持续发展是难点
虽然目前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搬迁群众生活、就业和发展问题,但是如何强化后续帮扶措施,注重环境、产业、政策的可持续性,保证稳定脱贫,巩固扶贫成果,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接下来面临的又一难题。
三、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解除群众后顾之忧
帮扶干部要进一步吃透拿准易地扶贫搬迁各项政策和文件精神,做到政策宣传到位,方案解释清楚。对于拥有农村宅基地的搬迁户,在搬迁入住安置房后自行拆除旧房的,可给予一定拆旧复垦奖励,退出的旧宅基地使用权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同时由搬迁户优先承包。对于集中建设的安置点,在严格控制住房面积不超标的前提下,可由项目公司投资配建附属生产用房并拥有产权,允许搬迁户租赁使用或免费使用一定年限,使安置住房既不超面积、不超成本,又有产业发展用房,给搬迁户留下发展空间。加强搬迁群众的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岗位,必要时进行社会保障兜底,解除搬迁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顾虑。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投入
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加大易地扶贫安置区基层设施的投入力度,财政资金重点向道路、饮水、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倾斜,尽快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其创业发展增收致富。
(三)大力进行提质改造,适当降低山区土地复垦标准
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国土、财政相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对策,国土部门加强对乡镇土地复垦业务指导,因地制宜对置换土地进行提质改造,提高现有土地等级;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加强对复垦项目的督导;财政部门进行资金测算,对提质改造超出复垦券资金部分通过县级配套予以保证。建议上级有关部门适当放宽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复垦土地验收标准,进行实地调研,特殊情况,特殊对待,适当降低山区土地复垦验收标准。
(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就业创业技术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加大财政资金在农技人员队伍建设和农村就业创业技术培训方面的投入,在农户产业发展和项目经营方面进行长期跟踪和定向指导。根据搬迁群众的就业发展意向,结合现有的中钛集团包装袋加工、巧媳妇服装加工、义乌来料加工等就业项目,为搬迁群众安排适合的岗位,实现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二是搬迁安置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加大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农业、林业、旅游、来料加工四个产业。实施休闲农业乡村游;结合栾川旅游優势因村施策带动发展特色农业;发展食用菌、核桃、苗木花卉,可依托当地栾川印象品牌,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对外营销,提高农副产业附加值。引导搬迁户从事相应的产业发展,帮助有资金及技术需求的搬迁户享受政策支持,让搬迁群众实现长远稳定增收。
三是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机制,拓宽搬迁对象的增收渠道。可通过以下途径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机制:1、管理运营好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发电收益补贴给搬迁群众,保证每年每户可以有3000元左右的收益。2、用好、用活复垦券a券资金。一方面可将搬迁后保留的旧房、宅基地及复垦的耕地等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的资源,经迁出地群众同意,依托现有平台公司或集体统一经营,用于旅游开发、特色农业等项目,产生的收益分配给搬迁群众。另一方面,财政部门专账核算资金收支情况,将溢出15万元/亩部分开展长期投资理财,采取委托管理方式,与河南省扶贫公司签订委托投资协议,由其代理进行投资理财,定期将投资收益返还搬迁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发挥复垦券a券资金的作用。
易地扶贫搬迁是新时期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治本之策,只有通过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宣传力度,联合各方力量,整合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投入,以产业扶贫带动就业,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才能使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
[2]蓝都云.《贫困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存在困难及对策》 [j]. 《农民致富之友》,2016,09:42-43.
关于扶贫的调研报告篇2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贫困户改善了恶劣的生活条件,住上了安全、舒适的高楼,但他们还面临着诸多生活难题,主要是:
1.生活方式难以转变。部分搬迁贫困群众安于现状、动力不足、目标模糊、信心缺失,等、靠、要思想严重。表现在:从乡村传统的生活方式转变到城镇楼房的生活不习惯的问题;原来养猪、养鸡、养羊,搬迁后面对社区爱卫生讲文明的生活方式存在习惯上的不适应。
2.生产方式脱节。从农业生产到外出务工,生产力解放困难。在农村只要做好自己的生产,春播秋收,再套种点五谷杂粮,能勉强糊口,维持生计。搬迁后,与原来赖以生存的土地相分离,不得不将劳动力转移或就近务工,没有技术只有做些劳动苦力,在技能高新的时代,无疑对搬迁群众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3.身份难以融入。搬近到城镇,意味着身份从农民变成了居民,怎样融入邻里与其和睦相处,又给搬迁群众带来了思想负担。
4.就业比较困难。稳得住、能致富是目前扶贫搬迁工作的关键。部分搬迁群众在搬迁后无法像原来一样从事大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加之又无一技之长,就业机会不多,合适工作难找,致富能力不强。部分搬迁群众反映目前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就业困难和务工不稳定。外出务工人员行业分布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建筑施工、矿山开采、餐饮服务等。
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实施,不仅仅是实现搬迁群众的空间转移,更重要的是为贫困户创造可持续的生活与生存环境。
为真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目标,现对部分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做好宣传服务工作,提高思想认识水平。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广泛做好宣传、动员,打消其心理上的负担;通过道德广场、农民讲习所,定期组织宣讲,让搬迁点群众学政策、学先进、学身边人身边事、学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内容,让他们思想紧跟时代步伐,切实提高认识水平。
2.做好就业发展服务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将农民转化为居民,将农村劳动力通过政策转移成城区的劳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后续培育就业机会的工作。针对转移劳动力没技能、没学历的情况,一方面要人社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民的技能培训班,另一方面要加大第三产业投入力度,增加就业机会。
3.做好党组织建设服务工作,以党建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职责,原所在党支部要加强对搬证点党员的跟踪管理,或建立新的搬迁点党支部,在搬迁点后期管理服务工作中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扶贫,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政府支持的模式,积极做好搬迁点的后续服务管理发展工作。
4.做好联动管理工作。为加强管理,可设立专门的易地扶贫搬迁点管理服务站,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做好安全入住、防火防灾、法律法规等知识宣传培训,认真做好搬迁群众搬迁入住、就业创业、安置点的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确保扶贫搬迁安置后续工作有人管有人抓。
5.做好基础设施完善和服务管理工作。每个搬迁点基础设施要达到小区房的建设标准,路网、水管网、电网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畅通,公共服务设施齐全,配备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室、活动广场等,并有专人搞好后期服务管理,让搬迁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关于扶贫的调研报告篇3
7月24日,我们开始了为时一周的以“情牵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有两大点:一、全市的精准扶贫档案更加完备、脱贫攻坚作战图更加精准、精准帮扶工作更加有效;二、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实践能力、能树立吃苦精神、道德修养得到提高。
每一天都是元气满满的开始工作,刚开始将每位精准扶贫对象的档案资料认真梳理了一遍,并且将每一处应该修改的地方都记录下来,对本村35户精准扶贫对象的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所以对接下来的走访工作做了铺垫,我们对待事情本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进行;一丝不苟的完成每一项任务。
在走访过程中,从村民的口中了解到贫困户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由于身体健康问题导致家中劳动力丧失或缺乏,致使无经济来源,又由于医药费负担非常重,家庭承担不起,导致贫困程日渐加深;二、子女的教育费用,让本就贫困的家庭在经济上雪上加霜;三、无技术所导致的无业游民的状态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从而无法支撑家庭的正常运转,入不敷出,越来越贫困。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能开始对症下药,然后药到病除。近年来国家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已经展开了“精准扶贫”项目,根据帮扶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帮扶,同时结合上级领导的扶贫工作指示要点,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这些扶贫政策进行贫困帮扶。
(1)建档立卡:村委针对每一户贫困户建立“一户一档”资料,并且每一户都设立一位帮扶人进行一对一帮扶,帮扶对象在任何时候有任何困难都可以与之联系,联系人详细的解答问题,及时的为贫困户宣讲扶贫政策,为贫困户制定唯一的脱贫计划和方案,为贫困户争取贫困救济金。
(2)产业帮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发展种植业或者养殖业等产业。
(3)就业扶贫:工作介绍,介绍贫困户到当地的生产厂工作或者其它合适该贫困户的工作,因人而异。
(4)而“安居扶贫”,顾名思义就是住房问题,对村中每户进行危房改造的贫困户给予补贴,而我们村的贫困户住房问题解决了,扶贫工作等于成功了一半。
(5)教育扶贫:在农村其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孩子的教育,村委对此异常重视,对贫困户中上学的孩子在教育上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其中“雨露计划”政策为贫困户孩子的教育提供了最大的保障。
(6)“健康扶贫”也实施到每家每户,村委定期上门慰问贫困户的身体状况,对兜底保障户给予经济补贴,人民的生活状态时时刻刻在村委的掌控之下,坚持精准扶贫,同步全面小康。
将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发放一本口袋书方便大家理解每一项政策的具体内容;让每一位贫困户对脱贫致富充满信心是同步全面小康道路上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物质上的贫困不可怕,因为物质贫困可以解决,但是精神的贫困才是最可怕的;精神的贫困不解决,一辈子都解决不了物质的贫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肯努力,踏踏实实的在国家和社会的帮扶下一步一步脱贫致富。本村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机构单一,科技含量低,仅靠花炮产业支撑经济,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打临时工和外出务工。有个不太稳重的建议就是:本村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全力发展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协助做好土地流转、种植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工作,帮助群众找准最适宜、效果最好、收益最高的富民产业。村委会可以招商引资,让本村的劳动力有所用途,从而带动本村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更是响应了国家的号召,让渠城村成为小康村。
村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支持及与村委的交流必不可少,村委通过对民意的调查,才能更好地实施下一步贫困户脱贫措施,只有找准为题,找到问题才能精准打贫困“七寸”。从而可以做到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此外,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教育事业欣欣向荣,卫生医疗条件显著改善,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我们渠成人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创出一个美好的新生活。
作为一名大学生,这是我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地进入社会;第一次体会到社会上每一个身份有每一个身份的闪光点。总之,参加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体会了很多,深深感受到家乡发展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状态,更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优惠对家乡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对于自身,不仅丰富了阅历,增加了经验,还有利于我们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信朝阳的美好前途指日可待。
关于扶贫的调研报告篇4
根据县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__年__月_日-_日,我先后到__、__、__镇,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瓶颈进行了集中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__县基本概况
__县位于__南部,总面积__平方公里。全县辖_镇_乡,_个行政村,_万户,_万人,有汉、苗等_个民族,总耕地面积_万亩,人均耕地_亩,是贵州省_个重点贫困县之一。县内生态资源多样,全县平均海拔__米,年平均气温_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_毫米,生物多样、植被丰富,全县植被覆盖率达_%;水能资源充沛,__河、__河、__河、__河、__河等河流纵横交织,年均径流量达_亿立方米;旅游资源丰富,国家4a级景区__、___等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__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部署,特别是习总书记视察__时强调的“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艰巨的使命、最紧迫的工作,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智,坚持思想向扶贫看齐,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焦,力量向扶贫集中,按照“六个精准”、“七个一批” 要求,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__至20__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__人,20__年脱贫_人,贫困人口由20__年底的__万人下降到__万人,贫困发生率由_%下降到_%,下降了_个百分点;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__年底的_元增加到_元,净增_元,同比增长_%。
二、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通过近几年扎实有效的工作,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瓶颈制约着脱贫攻坚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条件制约突出,地形主要为河谷地带和沟谷地带,地块狭小,无法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的田间生产耕作,低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农村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之上,使得种植业产出的效益较低,养殖业无法形成规模,造成农民收入难、收入低。
二是贫困群众思想意识落后、思想观念陈旧,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质不高,脱贫致富的思路不宽,技能培训覆盖率不高,劳动者缺乏就业技能,缺少干事创业的本领,“等、靠、要”思想严重,群众依靠自身劳动获得稳定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强。
三是人均占有耕地少,适宜耕种面积较少,耕地总体质量差,中低产田占比较大;且土地基本都是旱地,给水能力弱,无法实现灌溉,农民自身种植比较困难,同时又难以流转,在这些土地上种植投入大、收入少,因此靠天吃饭成为主要现状。
四是农业产业结构仍较单一,农业发展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所占比重小,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原料综合利用率不高,且缺乏深加工企业的支撑,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且经营管理粗放,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三、做好新形势下脱贫攻坚工作的对策建议
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我认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紧盯到20__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省市的脱贫计划,坚持把全面小康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把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以精准的视角、精准的思维、精准的措施推进脱贫攻坚,努力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全力打好新一轮脱贫攻坚战。
在具体工作中,全力做到“五个提升”。
一是突出智力扶贫,开展技能培训,在能力素质提高上有新提升。将为贫困户输血与激活自身造血功能相结合,切切实实扶起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志”与“智”,进而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决心和意志。一是强化思想教育,着力解决因懒致贫、坐吃山空、“等靠要”思想问题;大力宣传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典型人物,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头效应,正面引导贫困群众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加大对缺乏技能群众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的开展暖棚养殖、温室蔬菜、苗木栽培等农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积极宣传脱贫攻坚扶持政策,与群众面对面座谈交流、零距离解疑释惑,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不断摈弃“等靠要”思想,增强自我发展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苦干脱贫、勤劳致富,使脱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优势,在产业扶贫上有新提升。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依托河谷地带、沟谷地带及山区林地等地域特点,科学规划发展规模养殖场、林下特色养殖,大力发展蔬菜、花卉苗木、畜牧、杂粮种植等产业,并将规划落实到相关部门、相关乡(镇)、村、社。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高产优产作物和高效经济作物比重,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走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路线。二是立足比较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充分挖掘我县的特色优势,加快特色品牌培育,把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质量标准认证和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着力提升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对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土地、税收、资金等政策优惠,对农户发展规模种养实行补贴、提供贴息贷款或“以奖代补”,集中财力、物力保障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加强与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合作组织,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三是发挥人力优势、整合劳务资源,在特色品牌培育上有新提升。劳务输转作为__支柱产业,每年向外输出劳动力__万多人(次),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务工人员从事的行业主要为餐饮服务、机械、电子、服装加工粗重的体力劳动和机械性劳动,工作稳定性差且收入低。为此,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加大培训力度,是一项十分必要和及时的重大措施。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挥劳务培训中心、县职校、党校及社会办学力量的培训能力,采取定向培训、联合培训、委托培训,代培代训,长短期结合培训等多种形式,重点进行清真食品生产加工、畜产品屠宰加工、牛肉拉面、赴疆摘棉等专业岗位技能培训,着力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专业型”转变,形成劳务产业的品牌化、职业化、规模化,为劳务输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是打造特色小镇、发展观光农业,在推动全域旅游规模发展上有新提升。依靠现有的景区资源以满足休闲观光旅游需求为导向,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为目标,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农业发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对废弃农田、林地、荒地、荒山等进行开发整理,盘活集体存量土地,鼓励和支持各贫困村通过农村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民营资本通过股份、合作、独资等形式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在现有观光农业的基础上,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发展一批主题突出、设施配套、科技含量高的品牌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动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五是用好水资源、打好“生态牌”,在做深水文章上有新提升。我们可以结合路桥建设、内河治理、区域整治等项目,做深水文章、做好水资源、做响水品牌、做足水文化、做大水平台,搞好沿河亮化、绿化、美化等工程,打造沿河景观带,着力提升城市品位。一是加强河道管护工作,组织机械和人工对淤积河道的泥沙、沿河道路上的杂草、杂树进行集中清理,拆除各类违章建筑,修葺完善破损护堤等,确保河道畅通;二是实施增绿扩绿,栽植大量柳、槐及多彩植物等易成活树木,在增加绿化面积的同时,做到“以水养木、以木带水”;三是在村庄聚集区,特别是在人工湖周边修建休憩场地、林荫场地、下沉广场、健身场地、文化景观墙等,将这些景观节点布局与无障碍坡道结合,做到与河道景观遥相呼应。四是对周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在地势平坦开阔、流速缓慢的区域增设亲水平台、木栈道,让游客可从步行阶梯、木栈道下至亲水平台,与水“亲密接触”。五是完善景观照明设施,结合主干街路、公园广场和城市建筑,沿河两岸安装双挑式路灯,增加射灯、霓虹灯等布设丰富多彩的灯饰景观,同时对沿河桥梁进行夜景亮化改造,使之与沿河景观亮化融为一体。以此来带动县城周边的旅游业、农家乐、住宿、餐饮业的发展。
总之,__县有其不可改变的地理条件劣势,但同时也有着独特的环境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只要发挥好优势资源,打好旅游及特色产业品牌,做好既扶贫又扶智的文章,利用好地方优势资源,将对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工作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关于扶贫的调研报告篇5
易地搬迁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根本举措,是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斩穷根的关键举措。2016-2018年,兴隆乡共搬迁483户1892人(其中卡户444户,随迁户39户),入住率达100%。我乡大力推进应搬尽搬,及时完善配套设施,重点统筹就业、就学和就医三大问题,不断增强保障能力,增加群众收入,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易地搬迁扶贫是目前最彻底、最有效的脱贫途径之一。是解决山区贫困人口的治本之策,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气候高寒,灾害频繁,交通不便,生态恶化,基本丧失了生存条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且还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得不偿失。易地搬迁扶贫是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人口再分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搬迁户离开了地质灾害区,迁到了靠近县城、靠近乡镇、靠近市场、靠近公路、比较适宜居住的地方,住在新房子里面安居乐业,生存环境明显改善。出门行路便利了,子女上学便利了,有病求医便利了,获得信息便利了,寻找就业门路便利了,碰到灾害,生命财产安全有保障了。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兴隆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解决让极度贫困户从恶劣生存条件中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已成为当今头等大事,易地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乡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
易地搬迁群众生活现状及困难
一是生活方式难以转变,部分搬迁贫困群众安于现状、动力不足、目标模糊、信心缺失,等、靠、要思想严重。表现在:从乡村传统的生活方式转变到城镇楼房的生活习惯不是朝夕能解决的问题,原来在农村习惯了邋里邋遢,猪、鸡等人畜共同生活。搬迁以后面对社区爱卫生讲文明的生活方式存在习惯上的不适应。
二是生产方式脱节,从农业生产到工厂务工,生产力解放困难。在农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生产,春天播种,秋天收割,再套种五谷杂粮,能勉强糊口,维持生活。搬迁之后,与原来的土地相分离,不得不将劳动力转移或就近务工,没有技术只有做些劳动苦力,在技能高薪的时代,无疑对搬迁群众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三是身份难以融入城镇。搬迁到城镇,意味着从农民变为居民,怎样融入邻里和睦相处,又给搬迁群众增加了思想负担。
四是就业问题,部分搬迁群众就业困难,务工不稳定。稳得住、能致富是目前移民搬迁工作的关键问题。部分搬迁贫困户在搬迁后无法像原来一样从事大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加之又无一技之长,就业机会不多,合适工作难找,致富能力不强。在问及搬迁群众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时,绝大多数群众认为是就业困难和务工不稳定。从外出务工人员行业分布看,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建筑施工、矿山开采、餐饮服务等行业。
解决易地搬迁后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从避灾避险、脱贫致富、安居乐业,到促进区域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逐步走向深化。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实施,不仅仅是实现搬迁群众的空间转移,而更重要的是为贫困户创造可持续的生活与生产环境。围绕建设易地搬迁群众幸福新家园、统筹城乡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巩固搬迁群众后续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兴隆乡实际,特提出以下建议:
1、着力补齐搬迁群众精神短板,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
一是政策宣传,转化思想观。将精神脱贫和扶智+扶志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充分利用挂包帮、转走访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等活动,通过组织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群众会、户主会、开展培训和深入田间地头、搬迁安置点进行日常宣讲,组织干部群众自编自演扶贫文艺节目等方式,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扶贫开发政策,让群众了解各种惠民政策,促进群众知党恩、感党恩,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观念、提振信心,以感恩的心态、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二是典型引领,凝聚正能量。在政策引导、教育引导、典型引导上很下功夫,为脱贫攻坚量身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度挖掘宣传勤劳致富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激励贫困群众树立起脱贫光荣的信心与斗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在全乡上下引起共鸣、形成共识,凝聚和激发扶贫济困的正能量,增强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
2、因地制宜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把搬迁安置点建设与农村社区、现代农业园区、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发展相结合,按照设计合理、方便生产、功能完善原则,着力构建一批以搬迁安置居住为主, 兼顾集镇规划发展、农产品营销、生态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综合开发为主的新型社区,依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加大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把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以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整体效益,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和脱贫致富。
第一种模式是配套厂房,由村集体公司管理运营。目前兴隆乡在花斑沟安置点已配套两个茶叶加工厂房,结合兴隆乡2018年第一批利益联结项目:兴隆乡蒿芝片区精质茶叶加工厂项目、兴隆乡丢荒黑茶厂项目。建设占地面积分别为800平方米和1000平方米。财政扶贫资金215万元,形成的固定资产已分别确权给仁富社区集体公司120万元,蒿芝村集体公司60万元,保宁村集体公司35万元。由村集体公司运营管理厂房,带动产业发展,群众在安置点能就近进厂务工,持续增收得以保障。
第二种模式是招商引资和培育带头人相结合,坚持外引农业龙头企业、内育专业大户,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引导建设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脱贫。一是大力培育农业企业。充分利用招商引资政策,通过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等形式,先后吸引四川省和市内、县内有实力的企业家及专业大户到兴隆乡投资发展茶叶、茶花、蚕桑、红薯、竹子、肉牛等特色优势产业。2013年以来全乡共引进制衣厂、茶厂、粉条加工厂、编制厂、蓝莓种植酿酒公司、茶花种植销售公司等企业9个,招商引资2500余万元,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新的观念和信息、技术,影响带动乡内一批专业大户发展兴起,有力促进了地方产业加快发展。
3、加大搬迁群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构建搬迁群众教育培训体系,以培训专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重点,实施包括特色产业技术、市场需求技能等在内的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拓宽其视野,转变其就业观念。同时要把提升劳动力素质与壮大当地产业和扩大劳务输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搬迁群众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提高搬迁群众劳动力素质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坚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乡农综站、畜牧站等为主要技术力量,聘请专业人才和市场经纪人作技术员,大力推广运用茶叶、茶花、蚕桑的全封闭扦插育苗、嫁接技术,新法高产养蚕技术,红薯的大窝、宽窄行套种技术、黄牛冻精改良等实用技术,培训指导生产销售技术,切实提升农户的茶叶、花木、蚕桑、红薯、竹子、肉牛的种养加工水平,不断提高种养效率和经济效益。
: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