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范文网 >读后感

艺术家的读后感6篇

我们只要学会一定的写作方法,写起读后感来就会轻松许多,书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强我们对名著知识的分析,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艺术家的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艺术家的读后感6篇

艺术家的读后感篇1

工具书分三种,一种是你看完之后直拍脑袋,茅塞顿开,太牛了,这点我怎么就想不到呢;一种是你频频微笑,点头赞许,恩,是这样哦。人家总结得真好;还有一种就是让你捶胸顿足,悔不当初,kao,花这个时间看这种烂书还不如回家睡大觉!

在我看来,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绝对属于第一种。艺术家和我们普通人的思考方式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跟看过此书的朋友交流,得到的答案是卓越的观察能力。我个人认为观察能力是技能层面上的,如果一个人初学画画,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应该是思维层面上的问题。我们先要学会用更有效的思维去看待绘画这件事,其次才是如何提高观察能力,如何多加练习,画好画。

在我的理解中,艺术思维的核心应该是“眼见为实”。而要做到真正的“眼见为实”,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经验。这点从文中那位误解了老师的意思,先画了正常画,继而又画了颠倒画的学生画作可以得到佐证。颠倒画和正常画两者绘画水平相差之大,让绘画者本人都感到震惊。对于这点,作者的解释是因为初学者还未建立起整体思维。而我认为建立起整体思维的前提是需要排除经验的干扰。因为正常画,我们真正看到的并不是临摹画本身,而只是调用我们之前的一些绘画的笔触习惯,我习惯怎么画衣服,怎么画眼,怎么画手,我眼睛所到之处是一幅充满细节的画作,而我脑袋调用的确是我之前已知并已经根深蒂固地形成为习惯的结构和概念。颠倒画恰恰打破了这种习以为常的调用方式,它让你不得不把眼睛真正集中在你所要临摹的画作本身,按照画作上的笔调方式一笔一笔的复制,正因如此,几乎大家画出来的效果都挺不错,有着较高水准。

当然想要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那就需要大量练习空间、透视和光影等技巧了。在我看来,这部分严格说来已经不算普通初学者的绘画启蒙范畴,而提升到绘画爱好者的画家技能提升之路了。

艺术家的读后感篇2

大约六七年前第一次看这本书时,我被里面描述的绘画方式惊喜着了,我原来以为,绘画是多么难的事,可是,突然之间,受到这本书的提示,我似乎发现了,会绘画既不是大脑中的思维差异,也不是手上的技能训练,只是观察世界的方式不同。

比如,我们要临摹一副人像,这人的样子,早就在我们心中,它是立体的、有表情的、丰富的,每画一步我们都在与内心常识斗争,这像不像呢?那多艰难啊。而在画家眼中,它就是线条、阴影。要画得像,就得把你认识到的事物观察成为线条、阴影,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道理简单,方法也容易,你把临摹的对象倒过来试试?这样,你看到的就不是往常印象中的人脸,或者人脸不存在了,它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图形,忽略了它的比例、它应有的曲线,你再没有心里的刻意。

看来,人一旦被印象、记忆填满,就会失去一些特别的技能。人之所以不会画画,原来是内心不空白。看完这书,我打算换个角度看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重新变得陌生。可是很快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当我想画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我没办法把它倒过来,当我想画一栋建筑,我还得把自己倒挂起来,画一只奔跑的狗,我简直就要抓狂了。

我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但艺术家离我是越来越远了。

艺术家的读后感篇3

看此书时,我莫名的想起高中暑假的一个黄昏。

那天我洗完澡穿着睡衣坐在地上,长久的凝视着窗外的一片云。

我头脑一片空白的盯着那片云看了不知多久,突然有了一个神奇的发现。

我本认为那片云是绵软而半透明的白色,其实并不是。

仔细看才发现它里面有许多的铅灰色和鸭青色,还有一些蓝、橘与黑,唯独却没有纯粹的白,奇怪的是这许多复杂的色彩经过神秘的组合竟然给我的印象是清晰立体的白!

突然间我似乎懂得了为何我画一朵云时,仅仅把它涂成白色会感觉到那么不真实,就好象一个人有意图的去表现他的优点时给人的感觉却是虚伪。因为真正的白色从来都不是完全的白,真正的善也不只是涂抹的善。

色彩的复杂程度让我深为迷惑,它的细微程度甚至超越了人性。从此我开始有了一种感觉,在艺术的世界里一定有条通向灵魂的路径,一个理解世界的虫洞,一个发现真理的入口。只是我从来没想过那个入口是什么,它在哪里,被什么挡住了以至于我视而不见?

当这本书说出“符号”二字时,我似乎看到了黑暗中一闪而过的火光,我紧紧的揪住这个单字,似乎发现了自己的症结所在。

符号,原来我从来没有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只是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中。

从我认识这个世界开始,就开始学习各种符号。

语言是符号,文字是符号,图像是符号,声音是符号...

符号帮助我建立经验,适应这个世界,它让我方便的理解周围的一切,使我获得粗浅的逻辑与判断力,从而获取基本的生存能力。它让我避免思考直接作出判断,它让我避免观察直接给出印象。

比如当我试图画自己的手。我会画出一个五指型的符号,在我的经验中它就等于我的手,但手本身却并非如此。你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过你的手?它有能够反射出粉色柔光的指甲,灵活的关节,无数细密的纹路如小径分叉的花园,弹性的表皮之下还有许多粗细不同的血管在微弱的跳动,不同光线下手有不同色彩,不同动作下手也不同形状,它绝不只是一个五指形状的粗陋符号。

书中有个实验可以让我们清楚的检验出自己受符号的影响有多严重,不妨一试。

找一张人像的线条素描(推荐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将这幅画临摹下来,之后再将整幅画倒过来临摹一次,你会发现倒过来的那张比原先的要好很多。这说明了并非是你对线条和轮廓的把握能力不好,而是你的符号系统在固执的提醒你:这是眼睛,这是鼻子,你的逻辑迫使你将看到的一切符号化,而不是按照它真实的样子去观察它。但当你把画倒过来时,你的经验无法辨认出它是什么,于是这时直觉接手,你对图画的感知瞬间变的准确而清晰。

可是符号是如此的省力和安全,以至于人类对它产生了根深蒂固的相信和依赖。我在符号中生存,以至于我也活成了一个符号,将一切贴上标签,归纳整齐,也被他人贴上标签,粗暴分类。符号的世界建立在模仿之上,是一种对整体强行的切割与拔离,是根据事物的某些特征就强行将其归类,并任性的否决它其他特征的简化方式。

一般人安于这种简化,艺术家却不然。艺术是什么?艺术的使命恰恰是要抗拒对生活的简化,尽可能复原那些被忽视和遗忘的细节,艺术世界的根基是直觉。

艺术是层层剥离掉符号世界所赋予的意识形态,深入到线条与空间,色彩与空白,光明与黑暗的极其细微之处去感觉。如同婴儿:所见皆色却不知何物,所听皆声却不知何意,不去追求什么劳什子的智慧,不去思考什么没出路的真理,那一刻只有你和你的感觉,这就是真理本身。

因此艺术家不需要任何符号,技巧,逻辑或是经验,他所做的就是向那个虫洞的深处行,像逐步脱离地球引力那样挣脱出符号的世界,漂浮于直觉的太空中。忘的越干净,画的越美好。不思考,不判断,不去试图用逻辑解释或分析,只是服从于感官的冲动,服从于直觉的流动,这一切都不需要定义,不需要名称和理论,因为艺术的表达不是清晰的,线性的,而只是去跟随那个模糊、庞大而又完美的整体。

这个整体就是世界的灵魂,就是神。任何符号都是对它的玷污和束缚,你只有单纯而虔诚的,极尽所能的去接近它,才会感受到它是多么简单又多么神秘,你像一个盲人重见天日,对此你只能惊奇,只能卑微,只能哑口无言。

去观察,让过往在你心中熄灭。

去感觉,让经验在你脑中止息。

去看见,让世界在你眼中鲜活如初。

不知黑白,不辨善恶,不晓美丑。每一个画面都是一片深海,每一次作画都是一次潜水,让你的眼睛带着你的手去忠实的记录下每一个线条的流动,每一束光影的明灭,跟随它们,一直到达这片海洋的幽微深细之处,这就是艺术。

艺术家的读后感篇4

久闻《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的大名,原以为那是像卡耐基成功学一样的忽悠之书,一直没提起精神去看。最近又见有人推荐此书,盛赞其在提高观察力上有独到之处。正好观察力不够是我自觉颇为头痛的问题,就找来看了。结论是这本书确实给人以启发。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一书的主要理论基础如下:

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脑。左脑分管语言、逻辑之类的事,右脑则分管图像处理之类的东西。一般人都是左脑占主导地位。看东西时,比如看见一个椅子,左脑迅速根据语言符号命名分类系统,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椅子,我们便不会再去细看这个椅子的细节(骆驼: 我觉得这一条对我很适用),因此画椅子时就画不好。如果能切换到右脑主导的模式,就能自然地看清各种颜色、线条、大小、相互关系等等,很自然地画下所见的东西,就能画得很好。那些画画有天赋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切换到右脑模式的办法。

本书的《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其实表达的就是这个标题的字面意思:像艺术家(画家)一样用右脑模式思考。

此外,作者还指出,很多人觉得画不好画是因为自己的手不够灵巧(骆驼: 这一条对我也适用),其实这是错误的。只要你能够正常地写字,就说明你的手的协调性已经足够好了。虽然你不是书法家,但你也有自己独特的字体。同样,你的画也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最鼓舞人的是,本书告诉我们,文森特·梵高学画时也是跟我们凡人一样处于痛苦挣扎之中的。在他学画的最初几年,他也画出过比例错误的作品,比如这幅作于1880年的《木匠》。注意,不会画而犯错误与故意采取扭曲变形的手法是不同的……

书中提出进入右脑的模式的几个特征: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对周围的声音听而不闻,大脑很警觉同时又很放松,对绘画充满信心和兴趣,全神贯注。

书中提供了几个引导我们进入右脑模式的小练习,主要思路就是,提出一些左脑无法或不愿意完成的事,左脑只得退出,让右脑来接管:

1,画题图那样的酒杯/人脸图。

2,把一副画颠倒放置,照着它画。把画倒过来,即使是很熟悉的东西,我们也很难认出来。因为认不出来,左脑很沮丧,只好让位给右脑。

3,画手掌心的纹路。那些纹路毫无逻辑性可言,左脑实在理不出个头绪,只好休息去了。

接下来作者教授了一些小技巧,帮助我们把三维空间的事物映射到二维平面上。简而言之,就是自制一个中间是透明玻璃的取景框,透过这个框看世界,也可以把看到的东西描在玻璃上,即把三维事物映射到取景框所在的这个二维平面上,然后再转移(画)到纸上。

我认为其实质跟用相机把这个场景拍下来,再照着相片画,其实是差不多的……不过用照片总觉得有投机取巧之嫌,而这个取景器嘛,在照相机发明之前,可是被欧洲的画家普通采用的。

还有一些技巧,比如某个形状难画时,不妨转而画它周围的空白形状,即露出的背景、空隙,我在《素描的诀窍》一书中也看到过(《素描的诀窍》里称之为“圈围形状”,《像艺术家一样思考》里称之为“阴形”),当时我还特意画了重点号。然而这次画酒杯/人脸图,我才真正体会到这样做的'作用。大家也不妨自己画一画试试:)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的作者开办了无数期“五天学会画画”的课程,举出了许多学生上课前后画画水平惊人对比的例子,很是鼓舞人。

遗憾的是,我进行了上述几个小练习,却始终未能进入作者所说的右脑状态。我想,原因可能有:

1,我不是真正的完全一点绘画基础都没有。这个方法也许对于一点都不会画画的人更有用。我虽然也不能算是会画画,但倒是蛮经常画画的……

2,那天的状态不太好。

3,本书这个右脑理论还是太玄。

我会改天再多试几次,看看到底是我的问题还是这个理论的问题

艺术家的读后感篇5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才读了几页,观念刺激很大。

每个成年人都会有一个自己活着的信念。这个信念,即是你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对人生的一种看法。这些看法便组建了你的一个内心的自我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是统治者也是构建者。众所周知,身体的成长,即是不断有新的细胞诞生来取代死去的旧细胞。其实,内心的自我世界,也如外在的身体成长一般,也是一个“建设——拆除——重建”过程。而它的速度或周期,取决于你的意识所受到的外界刺激。

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能通过精美的艺术向世人呈现他们对世界的另一种感悟。通过他们的心灵之眼,你可以看到另外一个世界,从而拓宽你自己的那个狭小的自我世界。这大概也是我常常被那些美妙画作不由自主地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但凡成名的画家,除了一点天赋,扎实的功底之外,要不具有“对生活、人生或世界感悟的细腻的心灵之眼”要不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只有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方能成为创作作品。美术界的作品琳琅满目,层出不穷,不朽的前提一定要“有别于他人有别于先人”。

对于画作的欣赏,可以有内容、形式或维度三种方式。无论哪种方式,只要是画笔调和颜色营造出来的,我都喜欢。最难接受的是通过电脑技术来合成的图片,在我看来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对于超现实主义的画,感觉上像是电脑做出来,所以也不是很喜欢。

艺术家的读后感篇6

五天,从一个绘画的门外汉到有较高绘画技巧的人,大多数人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可是,当我读完《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以后,我相信了这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有适当的方法。这一神奇的绘画教程来自一个美国加州大学的艺术学博士、著名画家贝蒂的头脑。带着在教学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她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根源。艺术家之所以往往能有惊人的创作,在于他看待事物的方式异于常人。我们总是过于理性的去看待事物,沉溺在其复杂的外部轮廓里而无法自拔。艺术家的眼睛里只有空间与线条,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简单的,眼前的事物是简单的,真正进行创作的时候,一切都被忽略了,除了那些线条。有了这一发现以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学好绘画的关键,在于学会观察。

而学会观察的关键,在于利用起你的右脑。

对于右脑的作用,源自于一次偶然的发现。一篇关于罗杰斯贝瑞对人类大脑功能研究的报道给了她灵感。左脑善于理性的观察事物,而右脑则是形象的和感性的,艺术家观察事物的时候,为他们工作的正是右脑。

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一个绘画成年班上,贝蒂崭新的美术教学理论得到了验证:这个成年班的学生绘画水平不一,受教于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的美术背景和不同的绘画技巧。他们第一天的作品和第五天的作品有着天壤之别,连学员自己都感到惊叹,自己五天后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进步。学员们的作品整体显示了巨大的提高,并且有的在作品中表现了令人惊叹的绘画技巧。

用右脑来观察事物,是《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的核心。贝蒂在书中就如何进行科学的操作使学生能够迅速的进入右脑状态,像艺术家一样进行观察作了详尽的叙述。其中,画手纹和倒着画都是很有效的迅速进入右脑模式的方法。另外,显像板也是在绘画初期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帮助你更快的掌握这一技能。

看完此书以后,我也对照书中所说进行了一些尝试,更有了自己的感受。画画是有方法,有捷径的,多练未必一定能画的好,关键是要学会如何像艺术家一样观察事物、思考事物,尤其是在画外部轮廓较为复杂的物体时,善于理性分析的左脑会混乱与无助,右脑开始工作:它看到了从上到下的区块,相互的大小和比例,阴阳相隔的形状。它没有去考虑这是什么物体,是物体的哪个部分,只是忠实地复制了看到的图像,所以,便得到了更好的图画!

其实人类思考的秘密一直就是这样的简单,贝蒂成功地通过绘画技能的训练,揭示了人类要如何学会转换思考模式,使得每一个人迅速获得真实认知世界的方法,而学习美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新观察这个世界重新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后羿与嫦娥的读后感6篇

牛和鹅的读后感300字作文最新6篇

猫和狗的寓言故事读后感6篇

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6篇

狗.猫.鼠的读后感100字通用6篇

猫日记转动时光的伞读后感6篇

故乡的云读后感300字6篇

牛和鹅的读后感50字推荐6篇

晋祠的读后感30字推荐6篇

读青少年书的读后感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48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