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阅读书籍后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就要用读后感记录,走心的读后感是老师最希望看到的,所写的读后感的文字就是我们内心对于书里面某些内容的真实的想法,满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未来》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未来》读后感篇1
企业管理究其本质是生产力管理,是人的管理和物的管理。管理所指的人不是单纯的自然人,而是社会人,包括所依存的社会属性。管理所指的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是除人之外的所有管理对象,包括生产方式。
人类发展史表明,管理的制度、方法(简称为管理方法)有其历史必然性,决定管理方法的是生产力,管理方法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相一致,不是谁主观想象凭空研究的结果。
管理方法不能超越时代。在农业社会无法凭空产生工业社会的管理方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处的社会无法凭空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处社会的管理方法,现今社会同样无法凭空产生人类未来社会的管理方法,这是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断言,即使真的出现广泛使用可自我复制机器人甚至人机复合体的工业后文明社会,管理方法必将与现代工业社会的管理方法截然不同。无论是管理的未来,还是未来的管理,必将同样遵循这个规律。
人类的发展史还表明,工业社会中管理方法的改变,即使所谓革命性的变化,都是基于先前的管理方法而来的,管理方法是在继承中发展的,是在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发展的。
许多管理学者和管理者把管理当做技术科学,痴迷于管理技巧,企图从技术上改进完善管理,完成管理的终极版本。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管理方法已进化成学派,纷纷自称是管理科学的集大成者,认为自己的管理方法是最完善的终极版,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空想。其实,管理是方法论。方法有很多,没有最好的,只有合适的。企图建立空前绝后的最全面最好的管理体系只是幻想。
管理不是越复杂越好,易于掌握和操作远胜高深莫测。管理本身也有时间成本与费用成本,物极必反。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
管理的根本属性不是世界观而是方法论。
世界观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管理中,既有科学的成份,也貌似包含道德成份,常见轮番使用。但是,利益归属如果与员工基本无关,员工不是企业主人翁,要把价值观、人生观置于方法论之上,终将遭遇管理天花板:我为谁而干?须知,企业中资本所有者天生具有的责任心仅限于自身所有的企业,因而并没有普遍价值。如此,对人的道德层面的管理最终成为对物的管理的延续。在私企中这是宿命,在国企中这是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问题。
方法论在人的管理上的运用,诸如责任心、工作态度、岗位责任制等,是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纪律,否则生产无法有序进行,因而其本质还是对物的管理的延续。
在工业社会中期,对人的管理是著名的泰罗制。泰罗制清楚的体现出对人的管理本质是对物的管理的延续。
在管理活动中,人的管理是最难的。毕竟,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物化的人没有物化的心。
管理的方法论在对物的管理中表现出多样性,但科学内核是同样的,是数学、行为科学等多门科学的综合运用,无止境,有局限性,前有所述,不遑多论。
看了《管理未来》读后感精选的读者还看了:
1.未来最有前景的十大行业
2.创新:管理好现在、过去、未来三只盒子
3.财务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读后感篇2
几天前,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子叫做《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书是叶永烈写的著名科幻小说,它分了三部分,分别是1961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1984年的《再游未来》,最后是2000年的《小灵通三遊未来》。
在这本书中,作者描写了未来的航天,航海,医疗等先进科学技术,还有建筑,交通,通讯,日常生活等等。书中还描写了很多小灵通的朋友,他们是小燕,小虎子,小虎子的爸爸,妈妈和爷爷,还有个机器人叫铁蛋。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小灵通第一次漫游未来,是在遇到小虎子,小燕和小虎子爷爷之后,是他们带着小灵通去的。小灵通他们在那里待了三天,他们见到了水滴型车,空中飞艇和机器人等,还认识了机器人铁蛋这个好朋友,他们一起玩的很开心,到最后小灵通他们都不想走了呢。
当然了第二,第三部分我也喜欢。这本书中的描写,有很多在我们现在都变成了现实,作者的想象真是太棒了。
这本书真可谓是未来世界的伟大设计图啊!
《未来》读后感篇3
今天听了樊登老师和朱永新教育家的一段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观点。
樊登说教育不是为了文凭,教育是为了让一个人成为他理想当中的样子。朱先生也频频说“对”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正确,但如果你仔细想一想,其实,是需要好好深度思考的。
首先,教育肯定并不是为了文凭,文凭只是学生时代,在被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其中一个小成果。当你进入社会,作为一个社会人,随时随地都在学习当中,你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些证书而学习。
朱老师对未来学校的愿景描述,也确实很吸引人,但今天我想借着这个话题里的关键字——理想,来聊聊。
关于理想,我们从小到大都是被动性成长,都是别人给的目标——父母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老师教会我们知识,同时告诉我们如何考试,该考什么学校、考什么专业,往往这些重要的人给我们的建议和目标,有一部分会潜移默化的变成自己的理想。
进入到社会,工作了,老板给我们分配任务,客户给需求;在阅读当中,我们得到作者的人生经验,同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告诉我们怎么活着?宗教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人生?
我们前行的方向,总是不停的受到别人的影响。到底你的理想是“月亮?还是六便士?”。所以你要问自己,“你的理想从哪里来的?你的理想是为了谁?”
我们先来看大学生的精神导师——李开复——经历过生死后,是怎么回看自己成功人生的:
我信心满满的到处宣扬我的理念,我建议年轻人要做最好的自己,要最大化影响力;我努力年轻人要积极主动、寻找兴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我还用理想中的墓志铭来确认我的人生方向,但一帆风顺的人生履历,让我的骄傲情绪悄悄滋生;理工科培养出来的思维模式,包括因果逻辑,结果导向和一切以量化判断,让我在追求效率时变得冷漠无情。我走在一条其实颇为正确的道路上,但,过度的名声却让我的中心轴偏了。 ——李开复《向死而生》
如果我们的理想是用“更”、“最”之类的词语来定义,就需要小心了。
为钱为名的理想,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用某个结果去证明自己,当你陷入到证明这个过程中,那你证明的参照标准是什么?你的对标对象是谁?你的假想敌是谁?
现实是,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他的标准都是不一样,当你达到当初设定的标准时,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随着你的能力和经验的提升,你会上升到另外一个圈层,但你发现,你那么拼尽全力的成果,在下一个新圈层看来,也许只是一个起点。你的满足感马上被匮乏感代替。
所以,你会无意识的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为下一个、再下一个、再再下一个的目标而努力。但你的快乐、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只有在完成目标的那一瞬间发挥作用。当你把做事的结果看得很重,在达成目标之前的整个过程中,你都要不断面对失败的恐惧、无常的焦虑的可能性。你就陷入“不断努力”的死循环里。
而更现实的是,在这个社会上,你永远不可能成为唯一的最优秀的那个人。即便你可以成为那个唯一,你的心态也会担心后面的人跟上来、赶超你。你的危机感远远大于幸福感,所以,不快乐就变成了大多数人的人生常态。
理想——自我否定的开始
当我们说到“理想”这个词的时候,除了先入为主的正面积极的意思,背后会有一些附加含义——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
理想,本身并不是现在这一刻存在的,而是在未来某一时刻可能发生的存在。同时,理想隐含着"未来一定比现在好"的意思。
如果说教育是为了成为理想的自己,那这句话背面的潜台词就是我现在不好,我身上有很多不足,我是在否定现在自己的存在,而如果你对成为这个理想自己的意愿特别强烈,你就是在非常无情的否定你现在的自己,你的内在动力是逃离现在自己。
当你寄托于未来的那个自己去拯救现在的你时,你会无时无刻的活在痛苦的自我否定中,你会看不见自己的优点、努力和付出,会很容易挑剔自己,只能看见片面的自己,久而久之,在达到理想目标之前,却会先建立一个“我不够好”的信念,影响你之后的一生。
理想的动力——是逃离当下的恐惧
在你减肥没有成功的时候,你会不断的看见自己不完美的身材,评判自己懒和馋、没意志力,是个失败的人。而你却看不见每天都在进步一点点,即便成果并不明显。
通常年初定的全年个人计划,到年底的时候,总是有很多没有完成,除了目标制定的方法问题,还因为你在没有达成目标之前,所有时间都是失败的时间,这种几乎全程的挫败感,并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了的。而你达成的那一刻,也仅仅带来一瞬间的快感。
现在很多人想做短视频,想写公号文章,设定了一个理想、美好的愿景,却时时刻刻想第二天就达到理想的样子。但是,如果不坚持、不沉淀积累,不犯错、不尝试,短期是看不到效果的。
在从0~1、从小白到熟练这个过程,你会学习、看到很多比你牛的人和产品——10万+的文章、破千万的播放。如果对自己认可度很低,只要你没有达到你的理想目标,你就经常在挫败感中,对未来更加的焦虑。从当初对理想的自己的激动,到后来的自我怀疑。
最终,在不断的自我否定过程中,你会给自己打上“无数个负面标签”,而这些标签就成为你的代言人,你的“理想”不知不觉就把你塑造成“你最讨厌的那个人。”
人生可以有理想、有目标
但目标和理想不是人生的全部
过去,我总觉得时间还很多,等我完成一件一件的任务,但当倒计时时,我才发现,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舍本逐末,把最要紧的事搁到最后,却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哪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 ——李开复《向死而生》
那么什么叫教育?
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文凭,不仅仅是为了理想的自己,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自己。这些都是教育的副产品。我们不能用“不是”这个词,来否定这些存在的可能。
我现在的观点:教育是让一个能拥有接纳自己、享受当下,用喜悦状态做事的人。其他的一切都是赠品。
首先,先认清楚理想这个词,它只是一个想法。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在此刻并不拥有,当下你也不可能是那个理想自己,否则就称不上“理想的自己”了,理想只存在于未来的某个时间。同时,它随当事人的认知不断的变化——你童年的理想、大学的理想和为人父母时候的理想,都不一样。
此外,未来也是极其不稳定的,除了不可抗力的自然影响,还有时代、科技、观念等因素的不断变化,你用一个“不稳定的理想+多变的未来”作为努力前进的方向,很可能除了作为自我存在感的安慰剂,更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妄念。
执着于活在未来的理想,你对现在就有很多的不满意,你无法尽情的享受已经拥有的,甚至,你都看不见你所拥有的。你就会得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人生挫败感悟。
接纳和享受现在的意思,就是要活在当下
接纳现在的自己,就是全然的接纳,包括现在的优点和不足。不评判,对自己没有负面的评价。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人——能哭会笑,有好有坏的人,而不是理想化的完美形象。
当你能接纳自己的时候,接下来,你所有的行动都是在平和的状态下进行。对自己有清晰完整的认知,因为你的自我接纳,所以你也就不需要他人的意见,也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这就是成为一个人的重要基础。
享受,当你完全接纳了自己的全貌,也就没有负面内耗的对话,你不会因为否定自己的缺点,而把焦点放在对过去的后悔中,也不会把焦点放在对未来更好的你的期盼中,因此,你可以享受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没有了任何对抗,也就没有了恐惧和焦虑,你做任何事情都处在一种心流的状态下,全神贯注,无论这件事难易程度,你的专注可以让你所做的事更具品质,也就是进入忘我的状态。
喜悦,当你能全然的享受你所做的事情,这种喜悦的感觉跟事情的大小、价值高低都无关,喜悦不是从外在事物中衍生出来的,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这种喜悦的状态,是根据你享受当下的程度来决定的,在整个过程都会是充满喜悦的,同时,这种感受的主动权是在你自己手中。
因为带着喜悦状态做事,不需要去证明自己什么!所以,你真正享受的不是你所做的事,而是做事时的那种状态,而那种状态会给你带来身心合一的喜悦感觉。
但如果你要去做证明自己的事情,那是需要建立在外物的基础上,也就是在二元对立基础上,这样,就进入到不稳定状态,你马上会感受到不确定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你把“自己人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别人。就会有两种结果:一个是满足别人的标准,一个是不满足别人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你并不会很好受,而只有达到别人标准的刹那,你才是快乐的。
执着理想——让你遗憾的起点
2020年,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疫情让很多人对生活、工作、自己的一些观念有了改变。生命的脆弱让我们重新审视过去。
除了中国的疫情,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莎拉波娃宣布退役的原因。
她在谈到科比的时候说:“我认为,有时候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脆弱的,当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想,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所以在那一刻,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很好的思考,我做出了这个决定。”
如果某件事让你意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那这一刻你就要好好规划下我的未来了。
我们普通人可能没有经历过特别大的成功,都是平凡的小成果。但像包括李开复、莎拉波娃、这些成功人士,他们不断超越自己,获得过无数的赞美和荣誉,在他们的领域,都是非常成功的人之一。
他们达到了大部分人的“理想的自己”,但经历了“死亡”的提醒,冷静下来的时候,那些过去坚信的信念,在“卸妆”之后,展示出本来的样子,同时,也照见了自己现在的样子。
获得了理想的自己,错过了现实的生活
还是想引用李开复《向死而生》里的话:
人生在世,无论理性、感性,我们所能知、能见、能感的实在是太少了,除了尽力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最好,不断提升自己,体验人生的诸多可能也同等重要。世间的事并不能都按照计划进行,各种缘分,偶遇都值得珍惜。因果难料,不能只用统计方法去推测一件事的因果,也要倾听内心声音的指引。 懂得不被表象的量化标准绑架,学会不用别人的标准参与竞赛,从容走自己的路。我发现我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了,我想要把自己塑造成某种可以留存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李开复《向死而生》
如果教育是为了成为理想的自己。理想的自己,往往可能是“成为别人心目中的自己”的另外一种说法。那么大部分人的理想还是会选择成为更有钱、更有名的自己,来证明自己。
当然,理想的内容,无关好坏对错,每一个选择都有好处和代价,只要你能全然接纳,享受其中,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人生体验。
“文凭”、“理想的自己”、“更好的自己”、“财富、名气”,这些都是静态的目标,这些目标都是指引你前进的方向,对每个人的人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你要做的是把最终理想的目标拆解为多个可执行的小目标,变成当下可执行的具体事情,同时,用“接纳、享受、喜悦”的三个维度去体验、去完成具体事情的整个过程。
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不快乐的感受出现,先停下来,关注自己的感受,不要用意志力去压抑负面感受,否则,这个感受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爆发。去体会它,也许它是在告诉你“某些地方出了什么问题,需要你去调整”。
你可以带着“未来理想状态”的正面感觉,去体验当下;但不要带着陷入“还未达到理想”的焦虑,在当下中煎熬。
理想令人着迷,同时,也不要忽略当下的美好生活。
愿每个人用饱满的当下,去接纳、享受、喜悦的自己,当下就已经很理想了
《未来》读后感篇4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极为发达,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便利,也让我们应接不暇,怎么办?《未来科学家》来告诉你!人类社会从野蛮无知到今天的飞速发展,从古时候的钻木取火到现如今的打火机煤气灶,从四大发明到七大奇迹……怎么样,够牛吧!
?未来科学家》告诉我,科学是一种艺术。它告诉我海市蜃楼只是一个美丽的幻象,告诉我神九飞天的点点滴滴……我最喜欢那些富有创意的设计了,可任意改变形态的led台灯,可以投映星空的星空投影仪,360度的折叠衣架,可以上天入地的三轮车……这种充满艺术的美丽的科学深深地吸引了我,令我爱不释手。看!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未来科学家》告诉我,科学是一种精神,它给我讲述一个个成功的科学家不断探索的故事。爱迪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发明电灯,光寻找灯丝就失败了1600多次但他并不放弃,最终终于成功了。还有很多的科学家凭借自己的信念,不停地奋斗,向世人证明了真理……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就是科学的精神!
?未来科学家》告诉我,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电视机,电脑,手机,现在家家普及;各种食品的使用方法及相生相克;擦皮鞋怎样擦得更亮;甚至小到驱蚊防虫……科学无处不在。
其实我很早就发现,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场景也能引出许多科学道理,我们要勇于寻找珍珠,在科学那片海滩上,留下我们探索的脚印,追寻科学的浪潮。
《未来》读后感篇5
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已经垂涎很久。不过恨自己不懂德语,读不了原著,英文版本的国内暂时买不到,中文的翻译版又担心语言的壁垒磨损了原著的精华。
偶然逛新华书店,这本《巴西:未来之国》倒是吸引了我的眼球。大师写的旅居笔记正好能试吃一下,尝尝味道,再去读较为沉重的《昨日的世界》。
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巴西对于茨威格,绝不仅仅是一个安逸的容身之所,这里寄托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于人类良知的觉醒在这片原理纷扰之地的最后期寄。
技术层面,茨威格目光敏锐,作风严谨(写过很多非虚构类作品的作家大抵如此),把一个我只知道桑巴足球和混血美女的国家全方位展示在你面前。
虽然完成此书之后一年,茨威格还是安静地离开了世界,大约是他感觉到明日还远远没有到来,而自己这个属于昨日的世界的老人,能尊严地死去反而可以免去一些折磨
“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义务亟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它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在此地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从头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茨威格
《未来》读后感篇6
看这本书的时候,本是出于偶然,以往我个人对韩国印象就只有三星手机,现代汽车,还有端午节申遗,整容大国,脑残韩剧和慰安妇。对棒子国一向了解不深,也并无特别好感。但是翻过几页此书之后,我决定要将这本书看完。一个出身贫苦,靠自己做生意赚学费的少年何以成为了韩国的总统?
俗话说,人穷志短。贫穷给人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的困窘,还有思维上的定势,往往只关注解决当前的温饱和生活改善的问题,同时由于没机会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个人素质,心态都存在劣势。加之没有任何背景,李明博能成为韩国总统,足见此人绝非泛泛之辈。
令我惊讶的是,李虽然从小贫穷,但家教却不一般,她母亲从小鼓励他去给邻居家帮忙,即使自己吃不饱饭,也要求他不能在邻居家里喝一口水。正如李所说,“在时刻担心温饱的日子里,妈妈把我培养成了一个心灵富足的人。”李从小学开始就做生意,一直做到大学。在现在许多同龄人还在摇篮之中,他已经阅历丰富。
进入大学,寡言少语,性格怯懦的李从竞选学生会主席,再到组织反抗军事政府,都透露出他足够的拼劲!毕业后从现代建设的小职员,到大公司的社长。不管是泰国工人闹事事件,曼谷项目亏损事件,越南推土机事件,李尽职尽责,把公司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看。同时坚守原则,不畏强权。
现代建设会长期间,从抢滩伊拉克,结识巴格达市长解决重重困难。到马来西亚水坝项目,槟榔大桥项目,结识马哈蒂尔。再到菲律宾项目的闹剧,到苏联,面见戈尔巴乔夫。李忙忙碌碌,现代建设从中小企业一跃为韩国的大集团。在于现代会长分道扬镳之后,李开始从政,到成为首尔市长。
复原清溪川,公共交通改革,汽车自律日制度,首尔广场,首尔林,重塑城市夜景,发展首尔的文化产业。李创建世界一流城市的理想让我多次震撼!虽然名人自传几乎没有不自吹自擂的。但李的经历着实让人敬佩,也给人启发!书中阐述的管理理论和案例,值得以后再细细阅读。
在我们不了解的地方,有一群人充满理想,勤奋实干,忧国忧民!无论在众人向往的美利坚,还是在大家仇视的日本;无论是在发达的欧洲,还是在落后的非洲小国;都有这么一群人在努力的改变着他们周围的环境,虽然素不相识,但他们值得我们去尊敬!
《未来》读后感篇7
看完《未来简史》归结于一句话:万物互联让人类的能力指数上升,人类放弃意义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权,极少数人控制世界。放下书,世界还是世界,贸易摩擦,围追堵截,崛起增长与压制,民粹主义与开放合作,现在还是柴米油盐,未来还只是未来,甚至可能永不会成为现实,当前独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说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嗯,就这感觉,感觉都没变。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变化:
1、认识到靠虚拟的愿景、文字和货币,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从此一骑绝尘。大规模协作是人类力量提升的核心关键。
2、对自由人文主义,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独立意志,追随自己的内心,不那么确定,那么执着了。
3、对万物互联,个人隐私,数据自由,有了新的认识,或许,这是人类进行大规模协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趋势,势不可挡,顺者昌逆者亡。
4、意识到如果生命最终只是技术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幸福圆满或许都需要重新定义。
然后想,今天的我和昨天有何不同?人和人的差异在哪里?
能力,见识和眼光(含境界和定位)。能力包括了决断力、执行力、理解力、与人连接力,意志力,当然也包括了语音能力,运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能力,洞察能力,规划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眼光高低取决于见识,见识又取决于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会目光短浅,因为没有见识,为什么没有见识,很多知识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能力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啊。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选择是基于已有知识、能力、见识和眼光的选择。
有些事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我们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东西多少,决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总是通过直觉、感觉,隐隐地,经常性地影响我们的选择,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会执,就会固执己见,就会画地为牢,就会刻舟求剑。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异来源。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以为记。
《未来》读后感篇8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是朱永新推荐的一本书,在美国相当有名。作者戴维?珀金斯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教育,让孩子学习对未来有生活价值的知识,灌输式的学习是无效的。
在全书的第一章里,作者首先剖析了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的三大问题分别是:过分重视考试分数,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过于强求专业知识。接下来两章,作者直接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像作者所说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教育思考的角度从切入生活的实际入手,促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教育者在过程中又不断提出武装自己的全局性理解,一口气往下走,思考的范围不断在扩大,当然最后我们还是应该回归到行动和改变上来。可以想象,一个世界,人们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对基本的政治活动、个人健康护理、经济行为、生态责任、人际社会交往,以及其它许多概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发展方向。如果走在大街上的芸芸众生都能够灵活而敏捷地处理问题,那么,我们的社会该多么不一样!
读完整本书,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懂得了基础教育所教授的知识要符合生活化才能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我们应该经常审视自己,审视我们的教育,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读一些关乎身心成长的书,修心,养心,正心。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律未来演讲稿5篇
★ 想象未来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