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观后感,很多人都可以让自己的感受可以和别人分享,为了写出一篇优秀的观后感,我们一定要将思路都梳理好,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大山的女儿》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篇1
近期cctv-1综合播出以脱贫攻坚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片段都让我潸然泪下。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原本可以在首都找到一份体面且高薪的工作,然后她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也正是在开展工作中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基层、奉献给了脱贫攻坚,年轻的生命永远的定格在了扶贫路上,年仅30岁。她把温暖撒在了白坭村的每一寸土地上,她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大家的脑海中。
让我触动最深的地方有两个:一是黄文秀书记说总是有人要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那个人。二是遇到山洪的时候对自己的介绍,我叫黄文秀,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知识改变命运。大山里的孩子,都是通过发奋图强读书走出去,用知识改变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多方多人多事证明,确实是出去了就再也不想回来,很多人都会忘记那个生养自己的地方,更有甚者都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家乡,更别说为自己的家乡干实事了。然而黄文秀做了一个别人不敢做、不愿意做的决定,她坚持自己的初心使命和崇高信仰回到了那个生育她的贫困山区,开始了漫漫扶贫路。工作期间她自己手绘了一张村上的地图,每个贫困户的情况都有详细的注解。她的细心、热心、决心坚定了她的人生信仰,她有自己坚持要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她用顽强的意志力和迎难而上的勇气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有云: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电视剧在拍摄期间,白坭村的老百姓驱车数小时就为了看一眼饰演她的女演员像不像她,这也充分的说明了乡亲们不舍文秀书记的深厚情谊,也说明了文秀书记人虽然走了,但是她的形象却永远的印刻在了每一个群众的脑海里。
文秀书记的故事值得我们品味,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她值得我们怀念。她用青春书写共产党员的情怀,用生命诠释共产党员的宗旨。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必然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落人后的一代。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篇2
近日,一部以黄文秀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走上荧幕,讲述了一名青年扎根基层,用美好青春诠释初心使命的故事。我们年轻干部应以黄文秀为榜样,做扎根泥土、干在实处、心系群众的“基层儿女”。要从“文秀”精神中感悟“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心念“民之小事”,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青春正当时,虽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学习黄文秀,让自己发光发热,为第二个百年目标注入青春力量。
第一,学习她“把使命扛在肩上”的精神追求。黄文秀的精神核心,来自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也正因此她才能扛起使命带领群众不断前行。她说:“我要回去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尽绵薄之力。”学习黄文秀,就要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她的使命是脱贫攻坚,我们要接稳接好这一棒,以“文秀”精神赢得乡村振兴的胜利开端。在乡村振兴中挥洒自己的青春,践行自己的诺言,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学习她“把群众揣在心里”的人格力量。黄文秀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一心为民,以一点一滴的行动,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得到群众的衷心爱戴。学习黄文秀,就是要有“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的为民情怀。黄文秀的事迹也告诉我们,心中有党和人民,党和人民定不负你。走到田间地头,深入百姓家中,倾听百姓声音,读懂百姓期待,回应百姓关注,用“政之所向”回应“民之所盼”,全心全意解决好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心里有盼头,日子有奔头,生活有劲头。
第三,学习她“把困难踩在脚下”的坚毅品格。-之际,无数先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列强的钢铁洪流;再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榕;“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继续前行。”的黄文秀。他们面对困难不惜赴死也要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不惜放弃大城市的生活也要走到基层完成人生理想,扛起使命坚毅前行。学习黄文秀,就要面对困难敢于冲锋在前,面对机遇敢于施展抱负,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
百色的大山,黄文秀在这里留下最美的韶华。她平凡而伟大,是新时代青年奋发有为的榜样。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干部,要以实际工作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磨砺自己成为一个有情怀、有作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篇3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看完了,带给我的全是感动感动感动。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女娃,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大山,真心把村民当作亲人,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奉献一切。期间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怎不叫人动容。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事情的属实性应该和电视上差不多,毕竟是真有好人的,只不过这样的人太少了。
感动的同时我有更多的是感慨,全国的扶贫工作都像黄文秀那样真心扶贫,我们还会有贫穷之说吗?同样是扶贫,黄文秀所代表的百色地区是那样一番景象,全国其它地方的扶贫呢?会是一个样子吗?应该是有类似的地方,但也是少数,这不全国就出现了一个黄文秀,多数地方的扶贫是不理想的,其它地方我不很清楚,我们这里的扶贫是令人失望的。
我有印象的扶贫是九十年代中期了,我们这里的扶贫和她们完全不同,一般是由市县级各单位派干部到农村去扶贫。一个乡镇由乡镇委选出几个应该是最贫穷的村子,来做为扶贫的目标。事实上选出来的都是乡镇上最有名的最富有的,一般是一些大点儿的,不能太偏僻的村子,大概原因是太穷太偏的村子招待都困难,交通也不方便。所谓的扶贫都知道不过是这么回事,走走形式,象征一下,又改变不了多少,更谈不上扭转了。去名村大村这叫让钱花在脸上,宁愿锦上添花也别雪中送炭。那时的套路基本一样,由上面各单位派出一到两名干部,进驻一个村子,在该村住在该村吃,一月要住多少天,一年下来多少次都应该有规定。他们在村里就是吃喝玩耍,毫无事干,和电视上演的大相径庭,大概是年代不同。别看他们有时间,又无事可做,可他们生活上还是需要专人照顾。大队为此专门找一个做饭的,伙食还挺好,平时就是扶贫的和做饭的吃,隔三差五或者有事时,村干部就一起用餐。一年下来连办饭的工资加招待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那时整体都穷啊。关键是他们没有在这里的必要,还发着工资,浪费人力。一到年底,村里反而向扶贫干部送礼。会计保管和办饭的一块拿着称满村子里收笨公鸡,再弄一些小米花生等土产,至于还送些什么外人就不清楚了。当然了,人家来扶贫还是对村庄有利,这样在村子待上几年,也是有规定的时间,算是扶贫结束。其间扶贫干部和村干部一块商议,给村里上个什么事?这才是扶贫的真实作用。一般都是给村里修一个小桥,或打一眼大口井,或盖一个学校等等。对村里的扶贫起作用不大,这是两千年时的扶贫。
进入二十一世纪了,我们这里的扶贫还是不断,也说明了上面的决心。扶贫的模式也先进实用了,不只是单纯的给建一个什么东西了,也逐渐开始给上一个项目了。我了解的一个村子,扶贫干部和村干部商议着给村里建高效保温大棚。这就实用多了,确实能为村里扶贫大有帮助。他们盖了高效大棚和普通大棚两种,这个花费巨大,当然了不是所有的扶贫都给与这么大的帮助,这个责需要看扶贫的单位,该扶贫的单位是市财政局,可谓是财大气粗,一般是达不到这种规模。投上巨资,拿出好地,使上功夫可最后的结果同样是不理想。因为这些大棚不是针对贫困户的,村里明文规定,谁想种谁承包。村里的贫困户他能包的起吗?他们有人力物力和能力玩的转吗?最后全部成了村里的干部和村里有能力的人种植了,又是一次锦上添花的行动,其结果可想而知。扶贫需要那么高端吗?既然建上了不会再帮贫困户谋资金谋技术?直到圆满销售,就像电视上演的那样帮助,不行吗?不会吗?就是管富不管贫。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扶贫操作。
这里面还藏着一个大问题,建大棚花费巨大,说它花一百万也中,说花一百五十万也中,说花二百万也行,又很难掌握清楚,这里面的关键问题就不言而喻了。凡是做事出发点就不正确,其结果就一定不会好。甚至这个扶贫案例,在市扶贫大会上受到表扬都不算回事。
这是我们这里一零年左右的扶贫模式了,至于现在的扶贫应该更先进了,也称呼第一书记了吧。但是其核心性质不变就很难见效。这也难怪出现不了第二个黄文秀,多数都这么一个素质,这个扶贫怎能真正做好?好在我们这里还不是那么贫困,都能说的过去。但是想想国家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我们下边的所做所为对的起我们的党和广大百姓吗?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篇4
荧屏上的黄文秀形象,知行合一、立体丰满。她从乡亲们那里汲取智慧和营养,也向乡亲们传播新时代的新思想和新理念
观看电视剧《大山的女儿》,不禁热泪盈眶、思绪澎湃。伴随着荧屏上“时代楷模”黄文秀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历程的艺术再现,感受着这位“大山的女儿”精神不断升华的轨迹,我为荧屏成功塑造了黄文秀这一艺术典型、唱响新时代青春之歌点赞。
这部关于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影视作品,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如剧名所示,《大山的女儿》浓墨重彩地为“时代楷模”、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树碑立传。如果说作家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培育和引领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革命事业,那么,《大山的女儿》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以精彩的故事、生动的细节、鲜活的语言,塑造既有理想又脚踏实地、既有精神高度又有文化内涵的新时代青年黄文秀形象,再次唱响了青春之歌。
黄文秀的形象已经出现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同题创作,《大山的女儿》充分发挥电视连续剧的独特优势,着力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荧屏上,黄文秀的艺术形象真实可信、可亲可学,既具思想深度又具感染力度和人性温度。全剧对黄文秀一生的表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从黄文秀出生到求学,主要凸显党和人民、社会和家庭对她的培养。她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放弃留京,主动申请回家乡,到艰苦的农村当驻村第一书记。此后,她真抓实干,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提升精神境界。剧中,她翻山越岭走访住在山上的残疾人黄美沙与韦平雨一家,目睹了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联系落户和医保事宜,维护了他们的自尊,使他们看到了希望。上级组织为让黄文秀安心照顾患癌的父亲,提出将她调回市里工作,但她仍坚守在一线,要与乡亲们一起让百坭村永不返贫、共同致富。其家国情怀、忠孝情结,感人至深。荧屏上的黄文秀形象,知行合一、立体丰满。她从乡亲们那里汲取智慧和营养,也向乡亲们传播新时代的新思想和新理念。
电视剧对于黄文秀驻村第一书记形象的塑造,桩桩由“事”入手,件件着意于“魂”。她不仅帮助乡亲们从经济上脱贫,更可贵的是引领大家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从精神上脱贫。村两委班子连同几位扶贫干部,都在她的影响下思想得到了可喜的升华。从龚福洋到黄元军、从双应姐到班小班,再到以龚连升为代表的中小学生,也都在黄文秀的言传身教下转变成长。饰演黄文秀的青年演员杨蓉,表演朴实自然、感人至深。经由杨蓉的动人演绎,榜样的形象、楷模的形象,绽放出光彩。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青春之歌。“大山的女儿”黄文秀,她的青春之歌是如此壮美动人,让人铭记在心。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篇5
在暑假中,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播出,讲述了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主动放弃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广西百色,主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最终因公殉职的事迹。因为这样一位年轻的80后青年,我想更为深入的了解一下她,了解她这样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如何在平凡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
该剧浓厚的乡音、质朴的村民生活,泥泞的山路,迅速把我代入到当时那个贫困率为22%的百坭村,体验黄文秀初来乍到时扶贫任务的艰巨。而扎着高马尾,带着眼镜框,时刻充满着精气神的少年模样,真实再现了黄文秀刚参加工作时的稚气。看到荧幕里的她时,也仿佛看到了身边的党员同伴们及在脱贫攻坚战线上奋斗过的前辈们。“你自己家都是贫困户,如何大庇天下寒士”“他们都穷了多少辈了,你来了能带他们改变多少”,剧中的这些台词或许也是这名年轻扶贫干部当年真实听过的话。
“遇上荒年还有饿肚子的呢”,对于“鸟语花香饭不香”的百坭村来说,产业不兴、道路不畅,难住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样的生活处境实际上是众多贫困县中的一个缩影。而实现我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去带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山村摆脱贫困。从影视剧中回到现实,我们看到在黄文秀的努力下,百坭村的贫困率降到2。7%,砂糖橘、油茶树、八角、水稻等产业蓬勃发展,还被评选为-年度的“乡风文明”红旗村。而我们为之触动的,在于这样的英雄主义并不是文艺作品构建出来的结果,而是真实地呈现了曾经有这样一位时代楷模把这一方水土当作自己的“大舞台”,书写着一人走完“心中的长征路”的奇迹,诠释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离不开每一个奋战在一线的努力。
实际上,这部剧所展现的黄文秀在扶贫一线的个人成长经历,与新时代青年的前进轨迹相交融。在面对大城市光明的未来和小山村平凡的生活,在家人病重时刻和脱贫工作的关键时期,在为学历镀金贪图省力还是为干出实绩脚踏实地,这些不仅仅只是黄文秀会面对的个人选择,也是对新时代青年党员在“小我”与“大我”中取舍时的拷问。同时,黄文秀把自己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得以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回馈家乡,科学合理地推进扶贫工作的进程并取得重大成效,也彰显了有志青年在脱贫路上的能力与担当,更与“建功基层”的新时代号召形成回响。
时代楷模的精神具有不朽的强大力量。《大山的女儿》反映了新时代的文艺作品只有扎根人民、立足现实,才能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凝聚全体人民的思想共识,吸引更多新时代青年扎根泥土,奋战在基层一线,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篇6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事迹真实改编。虽然知道电视剧是艺术创作,还是忍不住老泪纵横。于是去搜索了黄文秀书记事迹的相关记录片,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动。她曾被爱抚育,也用爱滋养他人。十年寒窗走出大山走向城市,她没有眷恋原本可以优渥安逸的都市生活,从城市又回到大山,并且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看过一些脱贫攻坚的影视作品,新闻电视网络上也一直有关于脱贫的时事报道,总觉得离自己很远,也并未投入过多的关注,看了这部剧,真实地被带入脱贫攻坚一线的场景,才更深刻地明白,脱贫攻坚不是一句形式主义的口号,而是千千万万人为之奋斗的理想。
在和平年代,脱贫攻坚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8年来有1800多名基层扶贫干部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的征程上。“因他们坚定步伐,让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最美的花;因他们献上了青春年华,后来的孩子呀伴随着春风长大;因他们选择留下,理想才终于开出了花”。总有这么一些人无私奉献着,他们有崇高的信仰并且努力付出。 黄文秀就是这种人,为国家、 为党、 为人民,切实做到了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热忱且真挚地为人民服务。她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也将她托起;她向光而行,世界也被她的光芒照亮。
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于它的长度,而是在于它的宽度。幼有所长,少有所学,壮有所用,老有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同处一个时代,有些事我做不到,当有人做到时,我必然敬畏而不是表达质疑。致敬文秀书记,致敬所有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希望新时代的青年求知好学,知行合一,有追求,有所动,有所为,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篇7
近日,致敬“时代楷模”、真情再现黄文秀先进事迹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播出。每晚都准时收看,这是三年前牺牲的扶贫英雄黄文秀。
该剧以真实生动的细节和感人至深的故事,重塑了英雄形象,弘扬了脱贫攻坚精神,在观众心中立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放弃京城的高薪工作,毅然决然的回到革命老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被派驻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她说总得有人要回去吧,而我就是要回去的那个人。
生命有长有短,脚印有浅有深,黄文秀的生命定格在30周岁,短短的一生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让我们感动叹息而又敬佩!
很多人走了就再也不想回去,但是总有人要回去吧,而我就是要回去的那个人。这句话令人感动,它实实在在体现了黄文秀的初心起点,爱家乡。正是对家乡心怀热爱,才会在村民不搭理的时候,以帮忙扫庭院、摘橘子的实际行动“缠”住村民,才会到田间地头帮村民干农活,一遍又一遍的到不愿意开门的村民家中“套近乎”,意诚而心正,心正而后修身。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以黄文秀同志为“镜”学习她“心里很快乐”的真情付出,多到田间地头,多到乡下农村,多关注农业农村农民。要沿着黄文秀的扶贫足迹,在“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情怀求诸于自己的内心,把文秀精神传承好,用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回报党的培养。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