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通过教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升他们的实际能力,教案可以帮助我们确保课堂纪律的维持,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多音字“宿”,理解“烟渚”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读诗,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色,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对“客愁新”“野旷天低树”的理解,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介绍背景:
1、上个月我们曾在这里和五年五班的郭老师上过一节古诗课,还记得那首诗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我们一起背一遍吧!
3、孟浩然与李白告别去扬州那年,他四十岁。孟浩然从二十几岁便离开家乡湖北远赴京城长安,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求得官职,然而在京城十多年间,他在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结果均以落榜告终!心灰意冷的孟浩然便返回襄阳老家开始隐居!三年后,心有不甘的孟浩然决定再次离家,去江南一带游历,他要广交朋友,希望四十岁的自己还能够有机会谋得官职!于是这年春天,他在黄鹤楼与李白挥袖告别满怀希望出发!出去秋来,一转眼半年过去,孟浩然的发展依然很不如意,这天夜晚,他泊船于建德江畔,眼望四周景物想到自己前途渺茫,便提笔写下了这首五言诗
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看题目,结合预习
1、说说对诗题的理解
2、认识多音字--宿并理解字义
3、理解建德江关于作者孟浩然还有谁想补充吗?
4、那么孟浩然夜宿建德江边到底看到了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视线去建德江边看一看。
三、出示古诗,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四、结合预习,用四单元学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弄懂诗意的基础上,完成问题,建议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或小组交流完善。
出示思考问题:
1、诗人夜宿江边看到了什么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逐句汇报
1、看到了什么:看诗句,结合注释及插图理解以下词语:、烟渚、日暮、野、天、树、江、月
2、重点:“客”“愁新”的理解:出示诗经节选说明,本来不如意夜晚不能回家更增添了一份忧愁
3、拓展借月抒怀的诗句--读读体会
六、
1、看板书,回顾全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些景物的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呢:忧愁。这种情感,诗句中有没有直接体现的字词呢--愁
2、带着我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七、结合这首诗,再提起夜泊人,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孤独、寂寞、忧愁、思念……
八、老师又带来两首描写游子漂泊异乡夜宿在外的古诗,出示课后的两首诗--《枫桥夜泊》《天净沙秋思》
1、自由读你能找到诗中表现诗人内心情感的词语吗?
2、围绕着这个词语,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找找读读,理解体会。
3、读诗,感受
九、全课总结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回忆课文主题,读懂故事。
2、感悟哲理,真正做到启心灵之智,示行为之范。
设计理念:
1、体现“以链接内容为起点,拓展学生视野,使课堂向课外延伸,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依据“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2、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体现小学语文“阅读引路——链接拓展”式阅读教学,彰显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本单元所学课文。
1、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2、每篇课文中主要告诉我们哪些人生的道理?
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展示课件
(1)做人也须像梅花那样,品性高洁,不媚俗,不唯上,永葆自己内心的清静纯洁。——《卜算子·咏梅》
(2)陷入绝境时要沉着冷静、机智果断。——《跳水》
(3)以“清贫”生活为乐,无论革命事业处于何等困境,始终坚持信念,不彷徨、不动摇、不退缩的崇高气节。——《清贫》
(4)“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看似简单的愿望,但要想真正达成,也需要长时间的心性修养。——《儿子的采访》
(5)“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挑柴》
二、阅读本次链接的三篇文章,用“感言”的形式表达对三篇文章的理解和得到的启示。
展示课件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课件展示):
1、《听的艺术》:做每一件事都有一个路径。
2、《方法》:听话不要听一半,
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到说话人的头上去。
3、《爱的诠释》:爱的智慧的诠释就是应“需”而为。
在该环节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读懂古诗,也要注意每篇文章最后的起“点睛”作用的话,并由此进行思考,谈感受,写“感言”。
三、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细微的事件给人启迪、耐人寻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悟,随时记录。
展示课件
学生可以自己谈一谈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篇3
?麋鹿》是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文,它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揭示了它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描写了它曾经遭受偷盗、杀戮和被运往西方的不幸命运,突出了它终于回归祖国怀抱、在大自然中茁壮成长,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对珍稀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全文七个自然段,按照内容特点和叙写顺序,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引出介绍对象麋鹿以及它的生活场所。
先以特写镜头展示麋鹿出没。
接着写麋鹿的生活场所——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确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末点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这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概括介绍麋鹿的奇特外形——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有“四不象”之称,可见“奇特”了。
第二层(第三自然段):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
先指明麋鹿属于哺乳动物,继交待它的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在具体写它的独特角型,最长的尾巴,宽大的蹄子和随着季节变幻的毛色,同时也叙写了如此外形特点及各自的妙用。
第三层(第四自然段):介绍麋鹿自然繁殖力很低的原因是孕期长、产子少、发育缓慢。
第三段(第五至七自然段):叙写麋鹿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
这一段也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五自然段):写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麋鹿,后来逐渐稀少乃至销声匿迹,尤其是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偷盗、杀戮,以致在国内几乎绝迹。
第二层(第六自然段):介绍麋鹿在国外的悲惨命运和在英国的繁殖情况。“大部分相继死去”和“只有”既有对比作用,又引出在英国繁殖情况的介绍,为后来的我国引进作了铺垫。
第三层(第七自然段):介绍我国何时引进多少麋鹿,安置在什么地方——突出麋鹿“回归故乡”、“回归自然”、结束“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涯,尤其是它在祖国土地上“繁衍后代,茁壮成长”,既指出了麋鹿的`现状,又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珍稀动物的重视和保护。
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层次清楚,在朴素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极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称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等词语的细微差别,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学生学习课文,除了了解课文内容,还要用自己的话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和传奇色彩。因此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结合课文内容,学着解说员的样子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传奇色彩。3.通过课文的学习来体会我国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我预定三课时完成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设想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后检查学生学习生字和课文的预习和朗读情况,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麋鹿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引导深读、理解课文--我是小小解说员”等环节来学习理解课文、巩固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最后我布置“送一份美好的祝愿给麋鹿”的作业。
第三课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的热情,精心创设“我是小小解说员”的情景,让学生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色彩。
四.板书设计:
外形特点
麋鹿 黄海滩涂 生活习性
(理想场所) 传奇色彩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重点理解“幽雅、浑浊、笨拙、参差、愁怨”等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4.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雅”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划分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丁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花草树木及其象征意义的图片,学生仔细观看,交流感受,进入本课的学习。
导语: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是否会浮想联翩?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等。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丁香结》,去文中看一看作者又赋予了丁香结怎样的象征意义。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丁香结)
明确:“丁香结”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实际指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以此为题,寓意深刻,易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简单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她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髓,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红豆》,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2.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宅院缀满幽雅断断续续伏案浑浊笨拙眼帘
参差单薄照耀文思梦想迷蒙印象模糊恍然
愁怨顺心平淡
◆需注意的字音:
“缀”和“拙”是翘舌音;“薄”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作bó;“恍”是后鼻音,注意不要读错。
◆需注意的字形:
“雅”右边是“隹”,不要写成“住”或“佳”;“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2)理解词义。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记生字、理解词义的方法,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对生字、新词的学习。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1)给课文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主要写了什么。
(2)了解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主体,即描绘丁香的特点及阐述作者的独特感悟。
预设: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姿态、花的气味、花的形貌、花的颜色等方面描写了丁香。(主体写丁香花。)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诗中的丁香结、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感悟三个方面描写了丁香结。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点明中心,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的胸怀面对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感悟。)
2.指名朗读第1—3自然段,初步感知丁香花的特点。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
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丁香,它们有什么特点?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交流预设:
生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城外校园里的丁香;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生2:我知道作者从视觉、触觉、嗅觉等角度具体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态和气味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如结合“雪白”“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词可以分析出来。
生3:我知道作者赋予了丁香花灵动幽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特点。
(2)教师指导朗读。
过渡: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角度展现了丁香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吗?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留下悬念。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学完这节课,大家是不是也喜欢上了作者笔下的丁香?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丁香花的?作者又从丁香结中生发了怎样独特的感悟?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主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学会豁达、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丁香的特点,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本文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其中前一部分主要写的是“赏丁香花”,作者分别写了城里、城外校园里和斗室外三个地方的丁香,从视觉、触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态和气味,让读者对丁香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从中能感受到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后半部分主要写“悟丁香结”,作者从有关丁香结的古诗开始,写到了微雨中格外妩媚的丁香,并引发了为什么叫“丁香结”的思考,进而联想到人生中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整合文章各部分大意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待学生思考后指名发言,被指名的学生说完后,如果没有说完整或说得不太准确,其他学生可补充。通过自主思考、互相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本文的.作者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阐述了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以豁达的胸怀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的感悟。)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丁香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最喜欢哪里的丁香?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段。)作者笔下的丁香美得脱俗,美得优雅。那么作者是怎样将丁香的美表现出来的?又是怎样联想到丁香结并生发感悟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品读课文,欣赏有关丁香的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重点句课件出示。)
(1)学生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描写丁香的几幅画面,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来。
(2)小组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结果。
(有这样几幅画面:城里丁香图、城外校园里的丁香图、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雨中丁香图。)(学生也可有其他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3)师生共同欣赏这四幅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体悟作者赋予丁香的品格。
画面一:城里的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教师出示丁香花开满枝头的图片,让学生对比自己想象的画面来感受丁香花缀满枝头的姿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思考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比喻——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拟人——“探出”和“窥着”都是人的神态和动作,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地刻画出伸出宅院外墙的半树丁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
画面二:城外校园里的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这句话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丁香花的?突出表现了丁香花的什么特点?)
预设: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朗读句子,进入文本描绘的意境中去感受月光下丁香花的美好姿态,使学生情在其中,实现与文本的充分对话;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交流示例:
生1:“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丁香花的。作者将丁香花置于迷蒙的月色之下,营造出一种幽静、典雅的氛围,使画面非常具有诗意的美感。白色的丁香花和紫色的丁香花相互映照,各自显出不同的风采,一个潇洒如俊俏的美男子,一个朦胧如害羞的美少女。突出表现了丁香花娇俏灵动的特点。
生2:“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是从嗅觉的角度来写丁香花的。“淡淡的”“幽雅的”表明丁香花的芳香并不浓郁,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丁香花的香味不同于桂花的浓郁四溢、沁人心脾,也有别于兰花的暗香浮动、回味无穷,丁香花独特的甜香令作者即使在月夜下也能闻香识花。突出表现了丁香花可爱芬芳的特点。
画面三:斗室外三棵白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这两句话中的“积雪”和“莹白”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积雪”和“莹白”在文中指的是丁香花。作者用“积雪”和“莹白”来代替丁香花,一方面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花”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行文富于变化。另一方面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积雪”是借喻(使用喻体来代替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巧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能够鲜明直观地突出丁香花的特点:“积雪”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光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照耀”既写出了丁香花白得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又写出了丁香花与作者的联系之深,将丁香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以及作者对丁香花的依赖巧妙地表现出来。窗前的丁香见证了作者的写作生活,让她的文思和梦想更加焕发光彩,“照耀”一词将这种相依相伴的知音之情表达得巧妙脱俗。
画面四:雨中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的丁香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格外妩媚”一词,这个词概括了雨中丁香的特点;接着结合“如同”一词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出示一幅“印象派”的画作,引导学生欣赏画作,感受画面风格;再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出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最后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雨中的丁香如此妩媚、如此迷人,才让作者不禁发出“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的感叹。
(雨中的丁香朦胧妩媚,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柔和婉约的画作。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十分动人,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
(4)师生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四幅画面的描写角度,总结写出了丁香花怎样的特点。
预设:结合刚刚欣赏的四幅画来说,如作者从颜色、形貌、气味、姿态(或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写出了丁香花纯洁无瑕、可爱芬芳、娇俏灵动、鲜润妩媚的特点。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所描绘的并不是散乱的几幅图画,而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在一起的。
3.再识“丁香结”,感悟情感。
研读课文第4—6自然段,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①从课文引用的两句古诗中你体会到古人在丁香结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引用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②什么是丁香结?为什么称为丁香结?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
③作者由丁香结生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你是如何理解的?
问题一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思,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然后总结得出结论:丁香结在古人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第4、5两段的内容进行分析:作者引用古诗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印证了在古诗文中丁香结的形象的确与“愁”分不开;同时也为后文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中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开拓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问题二预设:教师先指名学生朗读“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这段话;再课件出示丁香花蕾的图片和中式衣襟上的盘花扣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确丁香结的本义和象征意义;最后具体分析称为丁香结的原因。
(丁香结的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愁怨。称为丁香结的原因:直接原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情感原因——丁香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问题三预设: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中直接阐述作者的感悟的句子是:“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有独到的见解。学生自主发言示例:
生1:生命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忧愁,这些大多不能被立刻化解,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常态。如果人生中没有任何困难,反而缺少起伏,就太平淡无味了。
生2:作者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展现了她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以平常心看待的优秀品格。
生3:此处作者将丁香结和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4.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预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丁香花的特点、丁香结的来历及象征意义、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感悟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1)教师总结。
小结:丁香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驰骋了作者的想象,带我们欣赏了不同地方的丁香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丁香给作者带来的欢愉。多少年来,作者的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在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
(2)联系生活实际升华主题。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是一种常态。我们应该正视生活中的问题,把它们看作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解不开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欣赏了娇俏、妩媚、芬芳的丁香花,理解了丁香结中寄托的情感,体会到作者丰富的联想和独特的感受,同时也领略了大作家的文笔的魅力。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学习作者的写法,用心观察,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能使自己的作文更生动、更吸引人。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作者通过“丁香结”这一事物引发了自己的联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有一些事物引发你的联想。想一想,快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提示:生活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寄托了怎样的情感?要充分发挥想象,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小组交流,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外搜集并积累有关丁香的诗句。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大家平时都有哪些好友?会去探访你的好好友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好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好友到底是谁呢?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4、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好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 吟诵 唱和 陡峭 挺拔 精致 奥秘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谁来简单地说出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好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呢?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大家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好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好友的?
2、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好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大家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好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好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大家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好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想象并说出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六、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1、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 陡峭 身躯 津津乐道 蕴含 侠客
2、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好友”,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好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好友!
二、好友相见,感受情意
1、除了“古桥”这位老好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好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2、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好友?
(1)指哪些好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好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好友替换掉“这山中的好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好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好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好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好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好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三、作别好友,临行寄语
1、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京剧中一些道具的来历和作用,理解亮相的特点和作用,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2、品味京剧的韵味,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京剧这一国粹的喜爱之情;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资料介绍,了解更多关于京剧的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知识,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起学生了解京剧、热爱京剧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导语:同学们,中国的国粹有许多,誉满中外的有三大国粹:京剧、国画和中医。京剧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京剧被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对于享有如此盛誉的京剧,大家又有多少了解?谁能唱出一段京剧选段?(生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京剧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生活中我们能听到京剧的机会也不多,这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京剧的知识,让京剧重返我们的生活。
2、理解课题。
过渡:现在让我们齐读一下课题。(生齐读:京剧趣谈。)大家会注意到课题中的哪个字?(生回答:趣。)对!“趣”字是关键,这个字提示了我们这篇课文虽然是讲解京剧的相关知识,但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趣的。关于京剧有哪些有趣的知识呢?我们现在就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篇
1、简单介绍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还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甚至传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京剧的了解。
3、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将课文读正确,不回读,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学习,也可以问问同桌。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京剧的哪些特点。
4、教师出示字词,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驰骋尴尬彻底鲜明虚拟唯恐制服高妙凸显无穷无尽约定俗成不可开交戛然而止风雨不透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趣谈“马鞭”。
(1)学生快速默读《马鞭》一文,圈画不懂的地方。
(2)结合阅读提示,思考从本篇文章中了解到了京剧的哪些艺术特色。
(3)教师补充资料,出示图片、京剧选段,学生欣赏后再默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补充文字资料。
趟马由于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马,或作为骑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马鞭挥舞着上场后运用圆场、翻身、卧鱼、摔叉、掏翎等技巧连续做出打马、勒马或策马疾驰的舞蹈动作的组合就是京剧的趟马。趟马的形式多样,一般用来表示人物骑马的心情,或用来显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行动目的。
②播放视频资料。
京剧《追韩信》中韩信、萧何、夏侯婴三人在互相追赶时依次上场趟马片段。
?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的片段。
?金玉奴》中小生演员喝完豆汁后用嘴舔筷子片段。
(4)出示阅读思考卡,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阅读思考卡
a、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呢?
b、“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c、“马鞭”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d、文中除了讲到“马鞭”这种虚拟道具,还讲到了哪些虚拟道具?是怎样过渡到对这些道具的介绍的?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e、说说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5)汇报交流阅读思考卡上的问题,品析课文。
a、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呢?
预设: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回答。本课是一篇说明文,对于马鞭的产生、马鞭的作用和舞台效果都介绍得非常清楚。阅读时要留心,找出对应的句子回答即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所以马鞭便产生了,这是一种虚拟的道具。
b、“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所体现的程度之深。“彻底”指“全面的、充分的”,“彻底解决”和“无比漂亮”都包含着一种赞叹,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佩服的感情,这也说明“马鞭”是一种凝聚着智慧的表现手法。
c、“马鞭”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预设:学生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d、文中除了讲到“马鞭”这种虚拟道具,还讲到了哪些虚拟道具?是怎样过渡到对这些道具的介绍的?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预设:学生应该已掌握找过渡句的方法:过渡句一般在句段或段首。文中的过渡句非常明显,学生很容易找到:“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所以文中除了讲马鞭外,还讲了针线、饭菜等虚拟道具,这些虚拟道具是和鞋底、酒壶酒杯这样的实体道具配合使用的。
e、说说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预设:课题是《京剧趣谈》,“趣”是一个关键字。所以此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觉得哪些地方有趣,这样能了解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趣谈“亮相”。
过渡:了解了京剧中道具的使用情况后,我们再来看看“亮相”。
(1)指名分段朗读《亮相》一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指出朗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教师出示相关视频资料:亮相。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圈画自己觉得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先在小组内交流,若还不能理解再在班上提出来共同探讨。
预设难点一:第1自然段中有几个加了引号的字,如“杀”“醒”“完”,这里的引号表示什么?
明确: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因为舞台上的“杀”“醒”“完”都是虚拟的,不是真实的,所以要加上引号。
预设难点二:文中讲了哪两种“亮相”?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明确:课文中讲了两种亮相——静态的亮相和动态的亮相。静态的亮相是在紧张而激烈的情节当中突然停下来,一切都像是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作用是以静显示武艺的高强,显示必胜的信心。动态的亮相是双方正在交战时,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耍刀或枪。这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作用是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预设难点三: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几句话:“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你读完这几句话后有什么感觉?你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几句话仿佛一问一答,观众说出他的疑问,作者解答对方的疑问。两个反问句写出了观众的吃惊,这其实也是我们的疑问:耍兵器似乎和京剧的情节没有多大关系,为什么要这样呢?经过作者的解答,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京剧自发展初就延续下来的,既使京剧表演更加精彩、有可观性,也显示了人物的英雄气概。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章语言的通俗、亲切、自然。
(4)交流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3、创设小舞台,趣味表演。
过渡: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京剧中一些有趣的知识,我们也观赏了一些经典的京剧片段。现在让我们也来演一演,亲自体味一下京剧的魅力吧!
(1)出示几个关键词,同桌之间或小组内可以自己演一演。
骑马快奔绱鞋底主客饮酒静态亮相
(2)邀请几名同学上台表演。
(教师若能提前准备一些道具更好,如马鞭、鞋底、酒壶酒杯、假兵器等。)
四、质疑交流,拓展阅读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过渡:除了马鞭和亮相,有关京剧的有趣的知识还有许多。比如京剧的脸谱与人物分类、京剧的音乐、京剧的服饰等。京剧虽然有这么深厚的艺术底蕴,但我们一提到京剧,首先想到的京剧爱好者是老人,年轻人喜欢京剧的却不多。有些人还说京剧是“老人的艺术”“过时的艺术”,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京剧为什么不能普及呢?
预设:其实不仅仅是京剧,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受众小、被人淡忘的尴尬处境。听听学生的意见,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用适当的方法加强这方面的熏陶和学习。教师要强调,我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要多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不要因为人云亦云而去忽略它、排斥它,要真正去了解它。只有真正走近它,才能体会它的无穷魅力。
2、补充资料,出示一些关于京剧的关键词,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京剧的魅力。
京剧的四大基本功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打”则指的是武功。
京剧的四大行当人们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京剧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京剧的脸谱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一般来说,红色脸谱代表忠义;紫色脸谱象征刚正;蓝色脸谱代表勇猛;黑色脸谱代表耿直;绿色脸谱表示侠骨义胆;白色脸谱表示奸诈、狠毒;金、银二色脸谱则多见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
京剧界四大名旦“四大名旦”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投票选举产生的,前四名依次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梅、尚、程、荀四人在艺术上各具特色。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下搜集更多关于京剧的资料,欣赏相关表演。有条件的话,可以到现场去看一场京剧表演。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中心思想,初步学会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本课的4个生字,理解10个词语的意思;了解多义词"生、开"在句子中的意思。
3、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根据段落大意,并能借助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懂得农村经济发展快,农民生活富裕,靠党的经济政策好。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昨天,我们已学习了《数鸡》的第一段,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什(板书:午饭丰盛竞是蛋的天下)
(二)学习第二段
引:外婆家哪来这么多的鸡蛋呢?今天我们继续往下学习,你就会明白。
1、请打开课文25页,默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我"在外婆家几次数鸡?每次怎么样?结果怎样?并填表。
2、交流填表内容,归纳板书:第一次横数竖数数不清
几次数鸡中间几次大--小数不清
最后一次放一只数一只数不清
3、看板书,说说"我"是怎样数鸡的?(要求语言简洁、流畅)("我"一只一只数,从大数到小,从小数到大,放一只数一只,鸡多得这样数那样数都数不清。)
4、"我"几次数鸡的方法各不相同,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多?
5、齐读第8节。
6、那为什么结果都数不清呢?(鸡实在太多。)
7、找一找,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词语明的暗的写鸡多?
1)啊,满满一箩筐蛋:白的,粉红的。
2)院子里,公鸡、母鸡、白鸡……使我眼花潦乱a、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b、"眼花潦乱"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3)见这熟悉的声音一窝蜂似地拥来("一窝蜂"什么意思?这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4)并排十几个鸡筐里都有鸡在生蛋
8、读投影上的几句话
9、外婆家哪来这么多的鸡?这和外婆家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外婆家能办起养鸡场靠的是什么?(养鸡致富靠党的政策,靠勤劳。)
10、小作者这样反反复复写外婆家鸡多,怎么也数不清,有一层没有明说的意思,你认为是什么(外婆家养了那么多鸡,靠鸡致富,生活有了改善,是党的政策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发家致富。)
11、对!小作者就是怀着这样一份欣喜、好奇地要弄清楚外婆家到底养了多少鸡,并把数鸡当作一份乐趣,所以这一段的朗读应读出怎样的感情来呢带着喜悦的心情轻声自由朗读、齐读。)
(三)学习的三段。引:那么这份心情在第三段中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1、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外婆的话说明了什么?
2、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1)我的心理乐滋滋的仅仅是因为带回了三只小鸡和一篮鸡蛋吗?2)句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3)"我为什么而心理乐滋滋的?"用因果句式把乐的原因说清楚。
3、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说说段意。
四)学习"学习提示"。1、默读提示,这一体示告诉我们什么?阅读文章的要求什么是中心思想《数鸡》一文的中心思想)
2、阅读文章的要求是什么
3、有关的词、句、段刚才已分析,请一位同学运用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说说本文主要讲什么?
4、还要领会中心思想,那么什么是中心思想呢?《数鸡》一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5、学习提示的表述和我们课堂上说的意思一致的。现在请同学们在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熟悉、理解内容,即分析字、词、句,理解内容→抓住重点段,联系课后习题,想想为什么反反复复地写鸡多,它表达出一种什么感情。)
6、老师小结:今后,我们要运用这样的方法去理解、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午饭丰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