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范文网 >读后感

教书法的心得体会优秀5篇

心得体会是人生的教科书,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和经验积累,有什么感想的时候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书法的心得体会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教书法的心得体会优秀5篇

教书法的心得体会篇1

本文节选自《李忠城市演讲录》。

?李忠城市演讲录》是《李忠演讲录》三部曲之一,共收录了李忠先生发表的关于“城市内容、城市更新、城市规划”三个部分的12篇演讲,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思路开阔,生动幽默。本书即将出版,关注华高莱斯或者李忠公众号,回复【演讲录】,根据提示填写信息,即可免费预约本书!

用钢笔记录粉笔(上)

在中国近现代的作家中,老舍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在老舍的所有作品中,他的散文是我格外喜欢的,而在老舍的所有散文中,《钢笔与粉笔》又是我最最喜欢的一篇,而且我相信,这也是老舍先生格外用心、格外用真所写的一篇。“用心”大家都能理解,那这个“用真”又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用真,是指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自己特别想写,不写不行的一篇真心之作!

这篇文章,就不在这里重复了,但我希望你一定把它找来读一遍,读完之后,你就能知道,我们的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是这样高产的一位作家了!他,实在是一个太爱写作的人,一个真正能体会到写作乐趣的人,甚至是一个不写作就活不下去的人!

在这篇散文中,老舍先生用一个极为特殊,也极其普通的物件——钢笔,表达或者说暴露了自己对于写作的热爱。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文人,特别是新派一点儿的文人,都是拿钢笔来写作的。因此,老舍先生,通过描写一支钢笔是如何的“可人”,间接表达了他对写作这件事,是如何如何地享受,又是多么多么地热爱。然而,笔锋一转,老舍先生随即既幽默又苦恼地说出了钢笔那唯一的,然而又是致命的缺点,三个字——不赚钱。他还特别算了一笔账:千字的稿费,只有三块钱(当然,这是那个时代正常的价码。鲁迅先生所写的杂文,稿酬最高的时候是发表在《晨报副刊》上,每千字一百大洋,已经到了天价的地步。但那是鲁迅先生,不是老舍先生)。所以,先生就直言,钢笔虽好,但养不了家,也就是说,单靠写作,是没有办法生存的。那要靠什么生存呢?答案是——粉笔,也就是讲课,也就是当老师!在文中,老舍先生讲到了“拿粉笔不是个好营生”,由此可以看出,先生是一个很爱写作,又不那么爱讲课的人。在更多情况下,他是很无奈地用讲课的那支粉笔,养活了在现实世界中,能够创造精神世界的那支钢笔。

整篇文章读下来,让我觉得老舍先生的比喻真的是很妙——钢笔是写作生涯,而粉笔就是教书经历。然后,再细想一想,这也是中国近现代读书人最为典型的一种人生道路——一边教书,一边写作。唯一不同的是,主次有所区别:以教书为主、业余写书的,是如胡适、冯友兰这样的教授先生;而以写作为主、教书为辅的,就是如鲁迅、老舍这样的作家先生。在这些大师中,有书写得漂亮的,也有话说得漂亮的,两项都很擅长的,还真不是很多。有一件很典型的趣事,那就是胡适先生和冯友兰先生的对比:要论讲课,冯先生是绝对没法和胡先生比的,因为冯先生有口吃,而胡先生,人帅,讲话又风趣。胡适先生的演讲式教学,在北大学生中很受欢迎,常常因红楼教室人满为患而搬到二院大讲堂。“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表达。”“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这类评价,在很多书中都有记载。胡先生后期的入室弟子唐德刚先生,曾这样评价胡适先生的口才:“他的文章写得已经够好了;他讲得比写得更好!”但若论写书这件事,如果相较于冯友兰、刘文典这些同时代的先生,那还真不能算是胡先生的长项,他写的好几本书,都只有上半卷,而没有下半卷,因此被称为“上卷博士”;反过来,如果你读过《中国哲学史》,就会知道,我们那位口吃的冯友兰先生,在写书这方面,还真是非常擅长的。要知道,西南联大有那么多超重量级的教授,而联大留在昆明的纪念碑文,那正是冯友兰先生所撰的!如果将胡与冯两位先生,做一做写书与教书方面的对比,最有意思的当属何炳棣先生在《读史阅世六十年》中所记述的:1947年盛夏,冯先生和何先生在纽约见面,何先生闲谈时说起,杨绍震夫人许亚芬有篇硕士论文,题目是《1927年以前胡适对中国文化界的影响》。冯先生听了,急不可耐,口吃地以极纯极浓的河南腔说:“这这……这个题目很……很……很好,因为过了1927,他也就没……没……没得影响啦!”

现在想来,写书和教书,原本就是不太容易兼容的两类工作——教书重在表达,教书的人,多半需要些外向与活泼;写书重在梳理,写书的人,至少需要一点冷静与内敛。如果让二者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兼具,想来在逻辑上就不太可能,除非这个人在写书和教书上,都要打个折才行——如果表达得正面一点,那就是这个人,既比较爱教书,又比较爱写书。如果有了这样一个人,上天能再多给他一些机会,那么假以时日,他应该是可以达到一种既“比较会”教书,也“比较会”写书的境地的。

我想,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也是一个幸福的人,即一个既爱拿钢笔,也爱拿粉笔的人。所以尽管我现年只有五十二岁,但是,如果仔细计算下来,我教书育人的时间,应该有二十几年了,而我写书“毁人”的时间,应该也有二十几年了……

先说说拿粉笔——教书这件事。

李忠先生的首秀是在清华大学完成的,首度正式站上讲台时仅29岁。

我现在也记不清楚,一开始是从哪个培训班讲起来的了,反正最早是给地产培训班讲课,然后很快就讲出了些小名气,于是被北大的培训班和清华的继续教育学院请去当老师。我是那种二十几岁就被大家一致叫作“李老师”的人,从地产班到政府班,从讲城市到讲产业。其实,讲什么也不是我说了算的,学员爱听什么,我就讲什么。这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最早是纯地产内容,从户型到营销都有;然后是稍微高级一点儿的,主要是讲一些比较特殊的物业类型,如写字楼、cbd、总部基地、科技园区等;第三个阶段,就全面转向讲城市了,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营销、城市管理……现在呢?现在主要讲的是四个主题词——人才吸引、科技创新、产业赛道、文旅融合。如果你和我熟一点儿,会觉得上面四个词,怎么这么面熟呢?是啊,这就是在我们公司公众号上写着的、我们公司的业务定位啊!一言以蔽之,我们公司这些年所做的业务,和我所讲的内容,一直是匹配的、同步的,倒也很难说是谁启发了谁!

李忠先生受邀出席首届石景山区人才宣传周启动仪式并作主题演讲。

李忠先生出席“第九届中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暨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年会”并作主题演讲。

至于讲课人数,从十几个人的小班,到几千人的大课都有,二十几年来,讲过多少课,我也记不清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一堂课的效果是不好的。我是属于那种天生会调动课堂气氛的“人来疯”——有很多人问过我,你上课时,是怎么克服紧张的?“啥,紧张?!”我每次的回答都一样:“怎么会紧张!我从来就不紧张,人少了我反而不舒服,人越多我越高兴!”我估计,前一辈子,我应该就是在天桥底下搞过演出的,所以一见到观众就兴奋。

李忠先生为“2024年锦江公园建设管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成都市公园城市局主办,成都锦江公园发展服务局承办)作专题授课。

李忠先生应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之邀进行专题授课,为助力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如何带动城市创新发展建言建策。

在这期间,我还参加了越来越多的论坛,发言时长多数是三四十分钟,少数也有一个小时以上的。这次我在这本书中所整理的,多数就是这一类——这种有紧迫感的讲座,常常能让我更兴奋,因此表达也就更准确,语速也就更快。当我的讲座发言被整理成文稿,发到公司的公众号以后,就会有人问我的朋友(注意,不是我的朋友来问我,只要是我的朋友,那他一定清楚我讲课的语速和信息量),公众号发出的这些内容,到底真的是我现场讲出来的,还是后期加上去的。这个时候,我的朋友们,多半会这样回答他们的朋友们:“他现场讲的内容更多,也更生动,有很多东西是没法整理的!”

李忠先生参加“2024第五届旅游三十人论坛”并做主旨演讲。

李忠先生出席北京昌平区城市更新论坛暨存量资源推介并作演讲。

李忠先生受邀出席第二届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发展论坛并作主旨演讲。

是的,我是个典型的“现场型选手”,如果用天桥的艺术标准来衡量,我就是很擅长抓“现卦”的那种人,所以,现场讲的肯定比整理的要好!当然,如果说这里面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其实就是有一个非常简单但非常有效的“秘诀”——事先练习,而且是反复练习。在我的所有演讲中,无论是几十分钟的,还是一个小时几十分钟的,我在上台之前,都曾经一个字不少地至少讲过三遍。而且,是至少三遍,讲更多遍的也有。所以,如果你听过我的现场演讲,就会发现,每次上台,我都是非常守时的,无论讲多久,时间的误差,绝对控制在半分钟以内。这其实既没什么秘诀,也不是什么能力,就是多练了几遍而已。

李忠先生在“2021王府井论坛”,以产业视角,解锁国潮新玩法。

李忠先生出席2024北京城市副中心文旅产业峰会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论坛并发表了《文化赋能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旨演讲。

也正是因为练得多了,练到内容不再是问题了,我在台上时,才能更多地关注台下的反应,从而去抓个现卦,搞搞笑,活跃活跃气氛——幽默,是以游刃有余为基础的。

“现场效果更好”“你应该多去听听李老师的讲课”或者是“你听过李总现场的演讲吗”这样的话传多了,反而在我的朋友中推动了一件事——都在催我写书。

那么,下面就说说拿钢笔——写书这件事。

首先,不管写得怎样,我其实是一个很爱写作的人。有一句非常古老也非常正确的话,叫作“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作家毕飞宇,更是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每一个作家的背后,都有一位杰出的中学语文老师。”我现在还算不上作家,但站在我背后的,有两位语文老师,在我眼里是配得上杰出二字的,一位是小学语文老师侯传珍先生,另一位是中学语文老师徐兴东先生,他们的确培养了我对写作的热爱。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出差很多,工作繁忙的人,如果没有十足的热爱,我是不会去做一个老舍先生所说的那种“写匠”的。毕竟,能让我们真正写出好东西来的,并不光是靠手里的那支笔,更要靠内里的一颗心。没有一颗安静的心,是绝对写不出真正有激情的文字的。我不知道别的“写匠”是什么样的,至少对我而言,往往是内心越安静,文字越有激情!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应该还是一个挺适合写作的人。你别看我在讲台上咋咋呼呼的,但从内心来说,我其实还是个挺安静的人,所以,我在讲课时的幽默,也大多是些冷幽默,自己是从来不笑的。而且,如果能真正地沉下心来,去好好写一些东西,那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可事实上,统计下来,虽然我也断断续续地写了二十几年,也有不少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图书了,可相对于我的讲课而言,我写得还是太少太少了。换言之,那个拿粉笔的我,远比那个拿钢笔的我,要强大得多!

华高莱斯“丈量城市”专题系列丛书。

讲得多,写得少,这是个大问题,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当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诸如太忙之类的,甚至还可以把这两者的因果关系,直接对应起来——之所以写得少,就是因为讲得多。如果用老舍先生的话来讲,那就是因为我拿粉笔的时间太长了,而拿钢笔的时间又太短了。

其实,原因根本不是这样——这个原因,本来以为只有我自己知道,但没想到,居然被我一位珠海的好朋友老余看出了端倪。

由于讲课讲了二十几年了,所以,我绝大多数的朋友,都是先听我讲课,而后又成为好友的。而这位珠海的老余,却是比较少有的一个。我们是多年的好友,交往十几年后,我请他去听了一次我的讲课。在讲课时,看到有人拍课件,我就对大家说,不用拍,一会儿我会把我的手机号公布出来,大家把邮箱和地址都发到我的手机上,可以用来收我的课件ppt,我会一页不少地发给大家的;而邮寄地址,可以用来寄送我们公司出版的《技术要点》这类的书籍。当听到有人问费用时,我又赶忙补充了一句:“免费的,当然是免费的。”

华高莱斯“技术要点”专题系列丛书。

听过我讲课或讲座的人都知道,我每次讲到最后,不等学员们要,我就一定会告诉大家,把地址留给我,课后我会给所有留了地址的学员免费发课件,免费寄资料。为此,这么多年来,我和我的公司都已经养成一种习惯了。现在操作起来,当然更方便了,用手机扫个二维码就行了,而当我的这位朋友去听我讲课时,还远没有这么方便,我当时用的还是留手机号码发短信的方式,而且所留的,就是我本人的手机号码。我没有第二个手机号码,就这一个号码,已经用了25年了。

看到这种情形,下课之后,老余很郑重地给了我一个评价:“具有大家风范的知识分子。”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很简单,对具有大家风范的知识分子来说,自己不重要,知识的传播比什么都重要,你就是典型的这样的人!”是的,他后面这段话,倒是说对了,我觉得不管上台前我是谁的老板,也不论下课后谁是我的客户,只要登上了讲台,我就是一名老师。老师,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讲台,也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只要有学生愿意将你以老师的身份,请到讲台之上,你就应当纯粹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有这样,你才对得起“老师”这两个字;只有这样,你才无愧于是一个拿粉笔的人!

李忠先生应邀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2024mta的全体同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系列专题讲座。

我就是一直这样做老师的,而且,还想一直这样做下去,因为我的确很享受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思想互动的过程。

有很多学生说“李老师,你真敬业,因为很少有老师,像你这样是一直站着讲课的”。但事实上,这与“敬业”还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一来这是我的特长,当年练功夫时,我就是以腿功见长的,别看我现在五十多岁了,早已过了当打之年,但当年的底子毕竟还在。记得在一次讲课时,因为是讲康养产业,也就说到了走路和下肢锻炼的重要性,我就随口说了一句:“别看你们的李老师今年50岁了,但这样高的课桌,我旱地拔葱就可以跳上去!”没想到,那个班的学生还特别具有实证主义精神,非得要求我当众表演一下不可,于是,我就轻松地跃上了桌面,还博得了满堂喝彩。他们如果是我公司的同事,就肯定不会要求我表演了,因为在我们公司,老同事都会向新同事口述“心得”:如果你被公司选中了,陪李总到国外去“丈量城市”,那你最好提前一个月就去健身,否则,你很难赶上李总的步伐,后来,这条还被写入公司相应的工作手册中。所以,客观地讲,站着讲课,对我而言,完全不是问题。二来呢,这还是我和自己人生的一个约定——既然我这一生这么爱拿粉笔,那究竟要讲到什么时候呢?那就讲到,我能一直站着讲课的时候吧。估计,如果到时候站不住了,也就讲不动了。不过,看我今天这个体格,再讲个几十年,应该没问题。只要一想到通过讲一堂大课,就有可能丰富许多企业家、许多干部的思维方式,从而也就改变许多企业,甚至是许多城市的发展轨迹,那于我而言,老师这个行当,还真是一种很有益的职业,如果能讲,还是多讲一点儿,多讲它个几十年吧!

所以,应该知道我为什么讲得这么多了吧!(未完待续)

教书法的心得体会篇2

在丹桂飘香的季节,我加入了xxx的书法学习班,学习的时间是快乐的,也是短暂的,转眼间,在寒冬岁尾,第一期书法班在我们的不舍中即将结束。虽然只有短短四个多月的学习,然后,有良师教导,有同学相伴学习,真是令我收获良多,现总结如下:

一、了解书法的系统知识

书海浩瀚,名家辈出,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虽心向往之,却不知从何开始。xx老师在开学初就为我们系统地介绍了各个朝代书法的名家及其特点,在他的建议下,我选择了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作为临摹帖。褚遂良的字清秀雅致,内蕴而不张扬,《伊阙佛龛碑》又是他的精品之作,临摹了一个学期,收获良多。

二、纠正错误姿势,调整学习方法

由于没有经过老师指点,虽然自己儿时曾练过一段时间,但一直无法掌握要领,字也没有长进,往往练着练着就充满挫败感,以至对书法也提不起练习的兴趣。x老师一眼就发现了我的问题所在,最大的原因是握笔姿势不对,没有手腕发力,所以字写的虚软无力,于是,在x老师的纠正下,我终于掌握了正确的握笔姿势,字也得到了长进。另外,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常用的就是抄书式地临帖,往往一抄一大本,追求快、多,字却没有多大进步。x老师建议我们每天五个字,每个字反复的练习,多多亦善,这个方法一下子把无趣的书法联系变成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每天练着,看着自己的进步,都不想停笔。

三、开拓了眼界,了解书法之美,提升内在修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每天都在匆忙地奔波着,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的心找不到安放的地方。而书法,能让我们焦躁的心静下来,感受身边的美好。冬日的早晨,暖暖的阳光,临帖,看帖,一本书,一杯茶,已是我最大的享受。

最后,感谢xxx的这期活动,让我们可以跟着老师开始系统的学习,我想,只要我们认真、勤奋、坚持,终有一天,也能写出像x老师一样漂亮的字。然而,学习书法是一个浩瀚的过程,短短的几个月是完全不够的,希望xxx的书法班能够一直办下去,让更多人了解书法,爱上书法,发扬我们中国的国粹。

教书法的心得体会篇3

以前,我总认为我自己的书法写得好,但自从看见老师写的毛笔字后,我不这么认为了。我也渐渐开始羡慕老师写的字,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写得比老师好。四年级下学期时,老师让我中午去连书法,我兴奋极了!

写好毛笔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是我实践后,体会到的,我发现我还有许多小错误没有改过来。比如;握笔不佳,姿势不美,笔顺不规范等。这些毛病我得慢慢地改过来。每一次,我我都会认真地去写,老师给我评价,我也回认真地听,看看自己的毛病在哪里。要是错太多,老师也会鼓励我,使我的信心有增强了许多。

日复一日地练习。有一天,我拿起以前写的字和现在写的毛笔字做了个比较,发现我进步了。到书法教室,再看看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写的字,我认为她们写得比我好看很多,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超过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写出更高的境界来。

在这几个月里,我在学书法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体会;连毛笔字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出来的,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而且,练毛笔字要不断地观察,比较,要找出不足。要保持这样的一个心态,才能把毛笔字写好。我相信,我一定会成功的。

教书法的心得体会篇4

实际上,我并不是在学书法。同书法学院博士聊天,发觉书法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一般人顶多算是写一手好字,形成自己的风格。书法,是很讲究的,也是有更高艺术标准的。书法分字法和笔法,字法就是结字,通常而言,一般人是不会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去想怎么结字的,字嘛,不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嘛,还要去设计?其实书法中结字也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不同的字体,结字规则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个字体,例如欧体和颜柳体,他们的结字就不同,一眼就能区分开,这就是艺术的水准地步,一般人达不到,也无需达到。

还有一层,是书法需要知道字型构造的发展历史,从甲骨到楷书,到更为写意的行书和草书。所以无论从什么字体学起,专业的书法人士都需要将各个字体从头开始认真学习临摹书写以致熟悉,这样才能有一个对汉字造型结构发展的直观感受,这点一般人也是达不到的。另外一个就是笔法,这个就比较玄乎了,因为你看不到古人究竟怎么写怎么运笔的,你只能通过墨迹去推测,篆书和隶书还好,笔法不多,后世墨迹遗留下来,大体也能看出个七七八八,比较头疼的碑帖,大体上只有外形和笔意,很难看出具体的写法,所以关于一些笔画的争议就比较多,例如欧体的钩,到底是跪笔弹锋一笔写成还是分两笔写成,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你可以说是欧阳询的写法,也可以说不是。

而且谈到笔法,这就是个具体的细致活,普通人通常也打不到这个地步,何况现代根本不用毛笔的键盘人。笔法,你需要去总结各种字体和书家的笔法,横撇竖直,楷书还好,比较规则和规律,变化并不是太多,但行书和草书就越来越多,想要一一总结就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需要专门花时间精力去应对,这点普通人根本做不到。

所以总而言之,就书法而言,普通人是达不到也无需达到的。

那么我们学什么?学写字,就要学字和怎么写。字就要看学什么字,通常是楷书,但为什么是楷书?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日常用的就是楷书。而从审美上说,楷书是经典,是趋向成熟和稳定的汉字构型,不会轻易改动变化。所以学写字,你需要学楷书,认真学习楷书,学习最经典最优美的艺术完成体。适当补充之前汉字构型的知识,这样可以帮助你充分理解楷书汉字造型的原理和原有,知道它这个字为什么会这样写,跟之前字形的比较,你会发现为什么会简化为什么会繁化等等,这样你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楷书,写起来自然也就容易一些,参此原理,行书也是如此。

至于怎么写,普通人就不用那么较真了,毛笔和硬笔差不多,来回那几种写法,只要专门的人讲解和亲自教授即可,不用在这上面花费大量心思,功力是需要时间的,而变化是需要心思的,两者都欲速则不达。

认真学习楷书之后,可以学习行书,这才是日常真正用到的书写方法,你不可能一笔一划写楷书,更多地是连写,行书快捷方便,但也不是任意而为,所以你需要学习。

不要听信外面人瞎说,他们以书法的要求去要求普通人是不正确的,普通人更多地是学习如何写字,写出好看的字,而不是学习和练习书法,实用兼顾审美,而不是审美主导实用,跟古代不一样,教授书法的人需要转变思路。

刚才突然领悟到一点,用笔要有闲,所谓闲就是要有空间,要有保留,有给笔伸缩的空间,才能有余地辗转腾挪,自由发挥。但这是个由实入虚的过程。用笔,一分,二分,三分都用到捺这么粗的了。如果太实,捺划会用到四分甚至五分,这样就很粗很粗了,大楷我不懂,中楷肯定会写的很大,很粗壮。所以要有一定的闲余空间,除了较粗的笔画,典型的例如捺,用到三分笔之外,正常是一分和二分之间交替使用。起笔可以二分可以一分,行笔可以一分可以二分,转折可以用到二分,竖也是如此。

所以写中楷,能在一分至三分中间自由运用,这个字就会灵动自由很多。不过这是又实入虚的过程,一开始会写的很死板,一分笔,从头到尾一分,捺就二分,二分笔,从头到尾都是二分,捺就四分,再大就写不开了,起承转合之处都会很死板,会像树木的鼓瘤,很不自然,不利爽,不轻松,不灵动。只有当这些问题都犯过,用笔习惯了,就要开始悠着点儿了,自然慢慢也就有进步了。做人貌似也如此,欲速则不达。

教书法的心得体会篇5

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就开始学习写毛笔字。记得有一天,我用铅笔写字时,爷爷看了看,对我说:你写的字太难看了!字就像人穿衣服一样,字写得好,人家看起来就感到舒心。于是,爷爷便带我到书法班学习书法。

刚开始,我感到好奇,瞧!老师大笔一挥,写下一个个潇洒的字。我拿起笔也开始学起书法。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先是感到字要写好很难,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感到厌倦,最后我便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正在这时爷爷严肃地说:"无论学什么东西都会遇到困难,写字也一样,一定要坚持下去才能写好字,还有,一定不能半途而废,不然以前的努力就白废了!"。听了爷爷的话,我硬着头皮,咬咬牙坚持下来了!坚持了两年多,我的书法已有长进,今年春节,爷爷为了鼓励我,便把我写的对联贴在家门口,邻居看了都表扬我写得不错,使我深受鼓舞,此后,爷爷就亲自辅导我继续练习书法。

现在,我对学书法有一定的体会:写作要做到"三心"。

第一,要细心。汉字有点、横、竖、撇、捺、横折勾、竖弯勾,写法都不同,还有,笔画的粗细也不一样.因此,写字时要集中精力,细致地区分。

第二,要耐心。因为毛笔是软笔,比较难掌握,而且汉字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撇捺交叉、方框缩格等不同的写法。所以,写字要有耐心,不能马虎潦草。应先写楷书,然后学行楷、行书,基础打好了,最后才能学草书。

第三,要有恒心。要学好毛笔字,不是几天、几个月就能学好的,因此,学书法要经常练习,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半途而废。

书法是一门艺术,现在,我对书法有了一定的兴趣,我决心坚持学下去,争取成为一名小小的"书法家"。作文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幼教书的读后感6篇

实践法的读后感7篇

幼教书的读后感最新6篇

我有一个想想法的作文8篇

关于法的读后感8篇

关于法的读后感优质8篇

关于法的读后感精选6篇

法的思辨读后感6篇

论法的精神的读后感7篇

关于法的演讲稿600字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2579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