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范文网 >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7篇

值得让我们写读后感的名著一定是让你有收获和启发的,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小伙伴们对名著人物的认识,满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阿q正传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阿q正传读后感7篇

阿q正传读后感篇1

初识鲁迅的时候是在今年语文书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一开始,我并不怎么欣赏他。

后来,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鲁迅儿童文学选集》,因为对阿q这个名字好奇,所以《阿q正传》是我读的第一篇文章,在《阿q正传》的字里行间都刻有他的情绪和对社会的满腔悲伧。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庄的流一浪一雇农。阿q深受剥削、压迫和凌一辱,这本已是十分悲惨了,更令人心痛的是:他对这些竟然麻木健忘,并且养成自卑自贱自欺自轻自一慰的恶习,甚至靠那些凌弱的小者来发泄被人欺压之气,以让自己获得平衡。阿q的一性一格之所以形成这样恶习是基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人生遭遇。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见到不会说话的人他便骂,见到力气小的人他便打。与王胡打架打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经伸出头来等待了。

对小d,则是扬起了拳头向小d摆出了一副挑战的态度,对没有抵抗力的尼姑则动手动脚。阿q临死之前感到最遗憾的两件事是:一是画押的圆圈画的不圆。二是游街时,没能唱出几句戏来。

这两件遗憾的事是多么的可笑啊,又是多么的可悲。这绝对不是临死前的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阿q是没有灵魂的,就是死了也没办法上天。因为他只有一副以大欺小的躯壳,他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多他一个少他一个都没有关系。

阿q死后,人们对阿q的死态度各不一样,有人说:“阿q是坏人,被一枪一毙就是有力的证据。”有人说:“一枪一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人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跑了一趟。”这些语言就是人们对阿q的“临死祝福”。

这篇文章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他自欺自贱自轻自一慰不肯面对当今现实的一性一格,反映出当时我们中国人民的软弱。这种一性一格不仅是阿q,还有许多雇农和他一样。阿q给了我们一个不可自欺自贱自轻自一慰的很好例子,使我们懂得了应该面对现实,不要被困难所吓倒。

阿q正传读后感篇2

这个夏天真是出奇的热,没事干便倒在床上,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看——《阿q正传》——不久从弟弟家借来的。于是随便翻开一页瞧瞧,不久,就被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页……

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认为可悲。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

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

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阿q正传读后感篇3

对于《阿q正传》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也不例外。在中学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对于《阿q正传》并没有太多的理解,只是知道阿q是一个底层的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的人。记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小说,作者鲁迅是中学必学的一位作家,还有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必学的。《阿q正传》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鲁迅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批判作用。

《阿q正传》讲述的是未庄流浪雇弄阿q,人们已经不记得他叫甚名谁了,这个名字是作者根据音译而使用的。如果不知道这是鲁迅的作品,很容易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是一篇外国的作品。阿q在未庄就是帮人做短工的,人们还夸阿q能做,不知道是夸他,还是嘲讽他。阿q把自己身份抬高,经常看扁未庄的人。未庄的人叫“长凳”,而城里人叫“条凳”,他觉得自己的见识高。

阿q善于用精神胜利法,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心理安慰自己。一开始是怒目主义,到后面被人打就说是“被儿子打”了。阿q经历了“押牌宝”和人打架输了;跟人家比抓虱子,然后又打起来了,不服气之后,看到尼姑就想着调戏一番,摸尼姑的头;因为想调戏吴妈而丢了饭碗,小d自然而然的就把他饭碗抢了,又和小d打了一架;不能在未庄待下去了就一直走,到静修庵偷萝卜;进城之后有钱回到未庄,到最后被抓回城里面游街、被枪毙了。从最后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悲剧结束的故事。

在我看来,阿q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那个时代造就了这样的人。阿q不仅仅是一个阿q,而是很多人的一个影子。阿q的精神胜利法,试想有谁没有这个做过?当阿q被人打,打不赢的时候,他就当做“被儿子打了”;我们平时有什么比赛或者输赢的活动,并没有及时的找到自己的缺点,而是在心理安慰自己: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是因为这次运气不好,发挥不出真正的水平。

阿q总是站在一个高度看别人,认为其他人的不比他厉害。他说他本家姓赵,说他先前比谁都阔气。在打架输了之后,就去寻找另外一个胜利。在摸了尼姑的头之后,旁人的笑给了他极大的心理安慰,寻求一种胜利的感觉。之后感觉自己的手指头滑腻的,便认为是尼姑勾引他,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坏的。嘴里喃喃说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人……”,这些思想其实是圣经贤传的表现。在那个封建的时代,阿q受到了摧残,连自己姓什么都不记得,习惯了被欺负和欺负弱小,认为比自己弱小的人就应该被欺负。

对于未庄的人来说,阿q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在阿q做短工时,人们都会去找他干活,但是在阿q被打之后,却没有人用他了。阿q进城回来之后,人们觉得阿q有钱了,又去巴结他,认为他应该受到敬仰,找他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已经愚昧了,失去了同情心与怜悯之心。阿q这样的人,是未庄的人调戏,玩乐的一个对象。

阿q所生活的时代是那么的封建愚昧,所以才造就了阿q这样的人,在失败时只会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使自己得到胜利。在那个时代即使生活的穷困潦倒,衣服破烂,也不应该用精神胜利法来陶醉自己;一个人的灵魂都没有了,更何谈其他?在那样的年代,不应该有这样的阿q精神,为了生存,在生活中,必须要有自尊,必须要有尊严,必须要有志气。这样的人才不会寄人篱下,民族才更有生机。这种讽刺阿q精神的思想,从侧面激励了我们要有尊严,让我们更加有了勇气,敢于面对困难。

重读《阿q正传》,让我更加明白了鲁迅对阿q的评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生活在封建社会,顽固思想的年代,活成了这副样子,确实让我们为其感到惋惜和可怜;但是却对阿q不去努力而愤怒。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同样会遇到困难,我们在感叹他生活的不易,但是遇到困难之后,却没有采取行动,而是一味的回避。比如说自己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的人,去乞讨要饭生活下去,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就很气愤。自己有手有脚,为什么就放弃自己,而不去努力的活着?

虽然每个人都存在着精神胜利法的影子,但是我们不能像阿q一样陶醉自己,把自己陶醉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我们不能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阿q正传读后感篇4

《阿q正传》,鲁迅代表作之一。写于1921~1922年,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人民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而《阿q正传》也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

文章主角,阿q的性格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末代‘农民’的形象,他有农民种地就是种地,锄地就是锄地的优点,也有当时人们所具有的缺点,自私、保守、愚蠢的缺点。

而文章最主观的还是啊q的那种‘精神安慰’的做法,他的想法可笑又可赞。在文中阿q以一种即使现实中以失败者的身份存在,然而在精神世界中仍然要以‘最高者’自居。从文中;结果往往是输。输的时候对自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里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满意足了;这时,小尼姑走了过来,这下好了,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在文中的这两小节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阿q那种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的行为。

我们常说一个国家的形象是由人民决定的,而文中阿q表达的是什么!懦弱、自私、保守、自给自足?而在那长达8年的战争,我们取得的不仅是胜利,还有一次伟大的蜕变。我们变了变得自立、坚强、强大。

战争是的确是令人憎恶的存在,但你不能否认我们在战争的见证下,成长了。

阿q正传读后感篇5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鲁迅先生的笔墨“传扬”之下得以流传至今。然而,鲁迅先生所想要传扬的不仅仅是这些。其中还有更深刻,更能发人深醒的东西。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形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之前的‘行状’也渺茫”,阿q浑浑噩噩地渡过了他的一生。因为阿q的人生目的仅仅是活着,他不会去思考怎样更好地活着。这样活着,和一个“活死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阿q一生最大的辉煌就是从城里回来的那段日子。在那几天里,甚至未庄的赵大爷也对他刮目相看。但这些都不是通过光明正大的手段得到的,这样说来,阿q仍是可悲的。他受着强势的欺负,却又去欺负其他弱小;他本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又去耻笑和他一样的穷苦百姓;他不知“革命”为何物,却又因“革命”而丧了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q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更是那段时期广大群众的典型代表。那是一个正值“改朝换代”的时期,国内清朝的数百几基业摇摇欲坠,西方却是在蓬勃地迈向一个崭新的时代。传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已经被打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渴望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但又不知道从何做起。他们就像是贝克特笔中的戈多,他们在等待着,等待着一个自己不曾了解的世界的到来。确切地说,他们选择了服从命运的安排,不去尝试,不去努力。

读完《阿q正传》,我深深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写作这篇小说时的心情。鲁迅先生就是那一个时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痛苦,也看到了他们的希望。鲁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图告诉每一个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给每个人带来幸福与快乐。鲁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变成一根巨大的蜡烛,即使燃烧自己,也要让每一个人看清前进的道路,让每一个人重拾前进的信心与勇气。

阿q正传读后感篇6

阿q是个可怜人,可他又不值得我们同情。若是同情,那需要同情人的实在太多太多,因为许多人都很阿q。我读出了一种歪七扭八的病态。阿q有病,不只是头上的赖疮疤,周围的人也有病,病情顽固,竟也传到了这个时代。

阿q的精神胜利法大家早有耳闻,讲好听叫知足。可仔细思量,背后隐含的确是实力不足的咬牙切齿。打架打不过别人,便在嘴上占便宜。在形式上失败了,但在精神上胜利了,于是心满意足,自得其乐。这精神胜利法在今天有没有?有。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报道,在老北京的茶馆里,上演话剧,剧中一个中国人对着一个美国人说,你们美国的历史才俩百多年,还没我们中国人养鸟的时间长。台下引来一片叫好。您看,这病埋的够深吧!非但往回看的精神胜利法无意义,往前看的精神胜利同样万万要不得!

啊q欺辱小尼姑,响响亮亮欺软怕硬,已获他所谓的“成就感”。中国国足好像也这样。前些日子的亚洲杯,且把印尼国足当做小尼姑,中国国足当做阿q,后来中国国足完胜,信心膨胀!采访不可避免,回答“我们尽力了”,推卸责任也是不可避免,不说中国足球有顽固弊病也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中国足球确实有病啊!

许多的个体阿q病态存在于周围人群中,一些风气又如何不阿q?于是也就有了开头的例子。遗传病也好,亚文化也罢,至少我们目前不能否认他的存在。我们远离了那个时代,但阿q似乎离我们并不远。我想,应该到了下点猛药的时候了吧!

阿q正传读后感篇7

出自于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以喜剧形式开头却以悲剧收场的复杂的人物形象。《阿q正传》主要讲述了阿q孤苦伶仃,靠打短工过日子,备受欺辱却用他的“精神胜利法”艰难度日的故事。他是一个有着严重的心理疾病的流浪农民形象,开头就写到赵家老太爷不允许他姓赵,还随意打骂他,可以看出赵老太爷的蛮横,但同时也看出阿q虽然勤劳能干,但是自己仍然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路人都可以随便欺负他。

挨打了却说自己终于被儿子打了,人们嘲笑他头上长了癞疮疤,他因此忌讳说光,明明自己没有老婆,却还吹嘘说“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些都是他精神胜利法的体现。但是这种精神胜利法虽然能够对自己产生心理安慰,但是却显得很卑微,很懦弱,这是说明他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与磨难,而选择了逃避,正是因为他的一次次逃避与自我安慰才导致了最后悲惨的结局,直到死,他也没有喊出“救命”这两个字,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被处死,但是他的骨子里却有一种韧劲,这种韧劲就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靠自己解决,自己承受,无论是精神胜利法还是偷萝卜,自己追女孩子,进城打工等等,虽然偷萝卜,偷东西来卖是一种令人发指的行为毋庸置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没有因为走投无路而向别人摇尾乞怜,他把自尊看得如此重要,只是走错了方向而已。

从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来看,阿q是革命期间有病态心理的中国国民的象征,同时,阿q充满了矛盾的思想性格,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深受封建宗法的毒害。小说中出现的阿q的“革命梦想”正是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他进城的日子里,亲眼见过新鲜的“砍头”事件等等,大开眼界,回村后,便翻身妄想成为村里人的“统治者”,在读书人面前佯装很有见识,为了向村民们炫耀一番,宣称自己也要“造反”,加入革命的大军之中,而革命的人却将他视为草芥。阿q本来就是粗浅的人,怎么可能懂得革命的事情,这也正说明了,目光短浅深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农民无法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这个道理,这是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

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当时人们战争失败却还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现实,同时意识到农民的局限性以后,才创作出来阿q这个悲剧的人物形象。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看清中国备受欺辱的真相,希望破除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残害,希望国民能够正视失败,痛定思痛,这样,才能够挽救中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中国古神话读后感400字7篇

读查理九世的读后感推荐7篇

观朝读后感300字优秀7篇

狼与狗寓言故事读后感优秀7篇

风之王的读后感推荐7篇

《海的女儿》读后感300字7篇

圆明园毁灭的读后感400字7篇

牛和鹅的读后感300字作文优秀7篇

羊和狗伊索寓言读后感7篇

飘的读后感100字精选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662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