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知道写读后感是可以提升我们独立思考和写作能力的,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我们对名著内容的领悟,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巴金《雪》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巴金《雪》读后感篇1
在读《寒夜》的时候,有种读巴金的《家》的感觉,从头到尾,给你一种阴郁,沉闷,压制的感觉了。除了小说你那浓浓的母爱和夫妻之间那不时感动的爱情,剩下的,确实只能是“寒夜”了——抗战胜利前——经济萧条——难以为生的寒夜。
觉得主人公汪文宣,他母亲汪母,他妻子曾树生。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等边三角形。本来,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它的稳固性是最高的。但是,当其中一个角不牢固的话,这个三角形也就不稳固了。小说中汪母和妻曾树生的关系就是动了三角形的角——不稳固了。在读小说,有点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过后想想,是否是传统和进步小资产阶级____。汪母是一个传统的女人,她深爱自己的儿子,爱得有点入骨。她痛恶儿媳那种小资产阶级的作风,早出晚归,参加舞会,交男朋友,是深深的厌恶,巴不得她离开。而曾树生,她接受过高等教育,在经济上独立,甚至能支持难以维持的家,她追求浪漫,参加舞会,都不假。这注定了这两个女人之间的斗争,可是她们也都是爱汪文宣的,因此她们的战斗往往为了汪文宣而达成和解。
而主角汪文宣,所谓的“大好人”,事实上,确实是一个好人,在出版社一个小小的校对职员。无疑,这样的人生在这个时代,是一个悲剧,尤其是在困难的,人情稀薄的社会。这里没有多少同情,得了肺病被同事们疏远,甚至同事集体写信要他别去上班,怕传染给他们。除了钟老,和差不多唯一的好人钟老是唯一的朋友,可是两个人最后都双双病死。汪文宣给人的整个感觉就是软弱,缺乏鲜明的个性,事事谦让,没有心机。他夹在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之间是相当难做的,他爱他的母亲,同时也深爱他的妻子。在她们每次争吵的时候,他都在母亲面前替妻子说话,在妻子面前替母亲说话。到最后他重病在床,她们还争吵的时候,他深痛欲绝。最后曾树生离开这个家,随银行牵到了兰州,还有她的男朋友银行的陈经理,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但她还是每月都寄来信和给家里相信的费用。说明她对这个家,特别是汪文宣,还有在学校的儿子,还是有感情的。而那时汪文宣的肺病,也越来越重,只有母亲,在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这个家里,已经没有了生气,没有了笑容,只有压抑和痛苦。
到最后,汪文宣快死的时候,抗日战争胜利了。可是,这个家的苦难,并没有改变。套用某句话,就是,胜利是别人的,与“我”何干。等曾树生回来的时候,汪文宣已经死了,葬在哪里都不知道。汪母和自己的儿子也不知道搬哪里了。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冷。
巴金《雪》读后感篇2
家,一个听着多么温暖的名字,却有着一个支离破碎的结局!
这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写的却是许多人的死去。正因为身边亲近的人一个个悲惨死去,才凸显出主人公活着的意义。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春》和《秋》都是《家》的续集,这让我想到,虽然作者对这个家已经绝望,却还是有着对春的期盼!春最终也不过幻梦一场,必然进入的是悲凉的秋。但作者认为,“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就要过去了!”
?家》《春》《秋》融入了作者最真切的感情,难舍与回忆、愤怒与感慨、怜惜与希冀……这本小说主要是以高家大少爷隐忍的一生为主线,高家姊妹、兄弟的爱恨情仇为故事情节,反映的是一个旧家庭的没落,却表现出作者及那时代无数青年才俊们对国家、对民族新生的向往!
故事中高家大少爷的原型正是作者的亲大哥,《家》刚刚在报纸上发表第一期的时候,作者就接到大哥因承受不住精神上的压力,而结束了自己生命的消息。我真难以想象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写完这本小说的!书中给了大少爷一个好的结局,我想这也是作者对大哥深深的情意所致。
书中塑造了很多成功的形象,性格急躁、敢做敢为的三少爷觉慧,知书明理、要求进步的表小姐琴,纯真可爱、不愿屈从的丫鬟鸣凤,多愁善感、体弱多病的表小姐梅,端庄大方、体贴入微的大少奶奶瑞珏,还有活泼的淑华,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的进步青年高觉民,和梅有着同样悲惨命运的蕙,受琴影响奋起抗争的淑英,可怜的丫鬟婉儿、倩儿等等,而刻画得最成功,让人又恨又爱的便是大少爷高觉新!
大房、长孙、高家大少爷,这些标签便是高觉新曾享受的殊荣,也是必须要压在他肩头的沉重的担子!我以前也不懂,作为家里的大哥真的就和别的兄弟姊妹不一样么!“长兄为父、长嫂如母”不就是一句形容兄嫂对弟妹关爱的话么!
在那个时代,那样的家庭,大房的长孙确实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必须要以整个家庭的兴亡为己任,必须要遵守家规、服从长辈,所以我想觉新是羡慕他的弟弟们的!而觉民、觉慧在哥哥的庇佑下,才能更好地成为敢和时代抗争的新青年!
高觉新的性格确实不适合做大少爷,用觉民、觉慧的话来说,大哥太懦弱了,所以才有后来的“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其实,大哥的思想是进步的,他曾经读书很好,擅长化学,曾想过出国留学,和表妹梅青梅竹马,但是他太善良了!他难忘父亲临死时的嘱咐,他不忍看继母两难的境况,他不敢面对威严的爷爷,所以他接受了一段安排好的婚姻!接受了一份家族里指定的工作!接受了那些他本不擅长的人际交往!
还好他遇到了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有了一个可爱懂事的孩子。可是不幸却又接二连三地到来,夺走了他的妻子,夺走了他的孩子。而他深爱的梅和对他深情的蕙也由于他的不作为相继离开人世。
但同时,高觉新又在不断地改变,他懦弱的性格里透着勇敢!他虽然听从家中的长辈,以孝为先,从不抵抗,却为三弟和二妹的出走筹集银两,也支持二弟和琴的自由恋情!最终,他知道家的没落是必然的,而大家庭的没落,却让他获得了新生!
小说中,除了对高觉新的爱与恨,我更有着对旧家庭女子的怜惜!
丫鬟的命不是命,鸣凤死了就由婉儿替代去给冯老爷做姨太;四小姐淑贞裹着小脚,还总是被母亲怪罪,她为什么不是男儿身;蕙小姐出身名门又怎样,周老爷的观念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连蕙死了都不去过问;唯有琴的母亲是那时代睿智母亲的代表,所以琴的命运应是女子中最好的一种!
书中文字已尽,心中怒气难平。最后,希望大家都去读一读巴金的《家》《春》《秋》,里面还有很多优美的景色描写,看书的时候就好像一幅幅画卷在脑海中展开!有时灰暗,有时明亮,有月光相随,有蕙兰相伴!
影视作品我强烈推荐黄梅戏版,《家》《春》《秋》三部一共22集,由侯长荣、周莉、张辉、周源源、吴亚玲、蒋建国、韩再芬等众多著名演员饰演,剧情不长,但人物刻画得非常好,每一集都会让你感同身受!
巴金《雪》读后感篇3
?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读后了解到它是通过描述一个家庭中每个人不同的命运,不同的人生态度来唤醒青年一代觉醒的。
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故事贯穿了全文,他们不同的结局特别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印象。
觉新,他的命运是坎坷的,作为封建社会中一个大家庭的长子,他有太多被关注,也正是因为他的无力抵抗,他与自己深爱的梅最终是个悲剧结局,还有他的妻子,在旧社会的制度下最后落下死去的结局。一切都是由于旧社会旧制度的压迫,他的命运他的前途都化为泡影。
觉民,他有着沉着的性格,对于自己的命运有自己的思想,他的抵抗也注定了他个人生还是幸运的还是顺利的。
觉慧无疑是一个最为关键的人物形象,他那种反抗旧社会的态度是强烈的,是有目的有信念的。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对于正在变化的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不甘心沦为旧社会的奴隶,他的思想是一个青年一代觉醒的象征。
巴金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决心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用文字唤醒青年一代。《家》之所以能成为名着,正是因为它有它的价值存在。
在这样一个《家》的影响下,让我明白了时代的前进,不应该小部分人努力就好,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广大群众的觉醒,首先就是要唤醒青年一代,我们应该有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并能了解到自己身上背负的社会的时代的使命,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前进,我们是新一代,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应该要有更加强大的信念,为中华之繁荣富强努力!
巴金《雪》读后感篇4
?春》是巴金的小说三步曲中继《家》之后,《秋》之前的中部小说,它介绍的是:在一个旧社会封建体制下生活的大家庭里,一个少女如何背叛婚姻、家庭,获得了人身自由的故事。
这是一本表面看起来轻松、喜悦,脱离当代现实社会思想禁锢的故事,但实际上,当你在读故事的每一个情节时,心里却总是伤感、郁闷、愤怒的。
特别是当你看到高家四小姐和二小姐的那股软弱劲儿,真想走进去,一把掐死她们,然后再扔到粪坑里。或许只有看到三小姐的大胆、活泼、天真,琴小姐的善良、好学、乐观时,紧蹙的双眉才会稍稍展开一些。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老妈告诉我,小姑年轻时剪了一个齐肩的短发,而被隔壁老太太骂男不男,女不女的闲话,算来,小姑至今也有40多岁了吧。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女人必须遵守三从四德、包了小脚便有炫耀资本的封建年代,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条件,让我们这一代人被父母纵容得少了很多对生活的辛酸体会。偶尔听老人们或者cctv科教频道里的“探索。发现”讲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历程时,是多么让人值得敬佩啊!
后话:巴金的小说嵌入了很多四川方言语的成份,比如“揩汗水”(擦汗)、“冲壳子”(吹牛)、“太晏了”(太晚)、“惯使人”(纵容)、“好丧得”(丢人)等等,使人在文字的阅读上特别轻松和诙谐。但是,这里面偶尔也会出来一些通假字,让人琢磨半天。当然纵使再好的作家,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完美。
巴金《雪》读后感篇5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这是巴金在读完了小说《复活》之后的一声感慨,而我觉得这恰是觉新一生的写照。
整部小说以“五四”运动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有昌盛至破亡的过程。这个家庭拥有着华美的外衣,貌似是豪门大家世代书香,其实在这层光鲜的外表下,以高老太爷为首的那些所谓的“卫道”“护法”者早就受了封建思想荼毒至深,他们不追随时代的发展趋势,固守旧制,压制一切反抗,竭力维护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亡,不亡不孝”这一类的旧话。有这样一个封建的大家庭,这对于期望新生活却身为长孙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担的觉新来说无疑是道枷锁,将他的身体心灵牢牢禁锢着,在矛盾,挣扎,痛苦,懊悔中艰难过活。
书中这样写道:‘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对他的确有很大用处,就是这样的‘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所以,他坦然地以便读者新思想的《新青年》,一边继续地过旧式的生活。
觉新自己也曾说过:“我的一生就这样完结了。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意反抗,我自己做一个牺牲者……我跟你们一样都做过美妙的梦。可是都被人打破了,我的希望没有一个实现过,我的`幸福早就被人剥夺了,我并不怪别人,我是自愿地把担子从爹的肩膀上接过来的……”
连他都认为自己是一个牺牲者了,又何来反抗一说》所以,在祖父母亲的安排下,他放弃了青梅竹马的梅表姐,娶了另一个少女瑞钰;所以,他放弃自己喜爱的化学,开始了上班生涯;所以,在他的妻难产而死时却不能见她最后一面……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可到头来他又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却是失去了两个他爱的女人。
他心里不是不痛,只是从来都没有在人前流过泪。他是令人惋惜的,因为他的身份——长房长子,让它失掉了反抗的资格,只能忍受精神上的折磨。
对觉新,觉慧多次批评他的懦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因为觉慧能了解哥哥作为一个被牺牲者的无奈心情,觉慧能毫不犹豫地选择逃离这个家庭,但觉新可以么?
属于那个时代阴霾下的青年,都拥着一颗劈开黑暗见日明的心。他们在反抗和斗争中,有的是一段段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只因为心中仍有梦,所以他就能忍住痛,只因为他的心中仍小小地希冀着幸福,所以,他能坚强地活下去,而不轻易轻贱性命。
觉新觉新,你最终还是,觉醒了吧。
巴金《雪》读后感篇6
"我控诉旧社会,宣判旧制度的死刑,作为作家我有这个权利,也有责任。我恨那个制度,蔑视那个制度。我只有一个坚定的思想:它一定要灭亡。"--巴金.
?春》是巴金的小说三步曲中继《家》之后,《秋》之前的中部小说,它介绍的是:在一个旧社会封建体制下生活的'大家庭里,一个少女如何背叛婚姻、家庭,获得了人身自由的故事。
这是一本表面看起来轻松、喜悦,脱离当代现实社会思想禁锢的故事,但实际上,当你在读故事的每一个情节时,心里却总是伤感、郁闷、愤怒的。
特别是当你看到高家四小姐和二小姐的那股软弱劲儿,真想走进去,一把掐死她们,然后再扔到粪坑里。或许只有看到三小姐的大胆、活泼、天真,琴小姐的善良、好学、乐观时,紧蹙的双眉才会稍稍展开一些。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老妈告诉我,小姑年轻时剪了一个齐肩的短发,而被隔壁老太太骂男不男,女不女的闲话,算来,小姑至今也有40多岁了吧。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女人必须遵循三从四德、包了小脚便有炫耀资本的封建年代,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条件,让我们这一代人被父母纵容得少了很多对生活的辛酸体会。偶尔听老人们或者cctv科教频道里的"探索.发现"讲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历程时,是多么让人值得敬佩啊!
巴金《雪》读后感篇7
最近读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家,是一个人身心的归宿;是一个人避难的港湾;是一个人感情的寄托。一看到家,便不禁和亲情联系到了一起,温馨而真切。现如今的我们远离家乡,在异乡求学,时常对家产生依赖,渴望回家。然而巴金所描述的家却是羁绊,是对激情的禁锢。巴金的《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
?家》中每个人物都有其可悲的一面,不管是在家庭生活方面、爱情婚姻方面还是在事业方面。《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最可悲的要属高公馆中的大少爷高觉新了,他的命运悲剧是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有力罪证,小时候的觉新也有着同龄人一样的童年、少年,有着对未来生活的自信与无限遐想。然而觉新的可悲是因为他没有勇气去追求他认为正确的事情,首先他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情的能力,因为他的思想行为被软弱占据。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他凭借自己的力量,得到了觉新和觉慧的帮助,获得了自己的幸福。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思想而且意志坚定,他是那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勇敢的抗争让人钦佩,他反抗封建专制、蔑视长辈权威,他是真正的五四新青年。作者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评价,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的写作重点。在作品中作者将高老太爷塑造成一个封建制度即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值得一提的是,巴金在刻画高老太爷这一人物形象时,并没有很单纯的只写高老太爷唯我独尊的一面,同时还写了这个人物矛盾的心理。作为封建大家长,他要捍卫这个家的尊严,不容许有人向这个权威挑战,所以他选择了自以为是,选择了不近人情。我想也许在他内心深处也渴望与子孙其乐融融、共享天伦,至少在弥留之际,他盼望觉慧把觉民找回来,一家团聚。
家的另一个特点是充满着纯洁浓厚的青春气息。这种单纯而自然的气息,正如巴金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即便文章有着一个沉重的主题,字里行间仍表现了青年人所持有的活力、困惑和斗志。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小说人物刻画得形象生动,情节跌宕有致。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赞颂了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家庭的命运与社会的兴衰有机结合。正如巴金所说,当一个家庭上演的是崩溃的封建大家族的悲欢离合,我们看到的便不是固有的温馨,更多残留在记忆中的,只是对封建大家庭的怨恨和蔑视。
巴金《雪》读后感篇8
他,才华横溢,聪明好学,曾怀抱着成为化学家的远大理想。他为自己的将来做了美好的计划,毕业后去德国留学深造;他也幻想过学成归来与自己青梅竹马的爱人长相厮守。可是一切终究事与愿违,美丽的梦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彻底破碎,散落一地,整片狼藉。此刻,没人能懂他心底对未来幸福的渴望,没人听到他对无情现实发出的呻吟,没人看到他因无力反抗而留下的泪痕。他唯一能做的是独自一人躲在心灵的角落,小心地舔着那无法愈合的伤口。他,就是巴金笔下的高觉新。当我翻过《家》的尾页时尤心生怜悯的高家大少爷。
如果说觉慧是黑暗中的一道明媚曙光,那么觉新就是为衬托曙光而作出的牺牲品。觉新是高家的长子玄孙,他需要担负着整个大家庭的重担,是高家的继承人。也许在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他作为未来大家庭中的主心骨来培养的,他的人生终究是被束缚在封建大家庭的牢笼里。觉新自小是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完全合乎传统观念中的“孝子贤孙”,可是因为所处的时代,他成为封建礼教的顺从者。如果在当代的21世纪里,他又会是一个被标榜的“三好生”了。但是在高家大宅里,他善良的性格又是他致命的落点。因为长辈的指婚安排,他舍弃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梅表妹,放弃了争取国外留学的宝贵机会,在心灵深处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悲伤。
也许他是一个合格的高家继承人,但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一个称职的先进青年。作为一个学识颇深的知识分子,他不可能不知道那些传统观念的陈腐,在妻子瑞珏分娩之际,为了避免家中他人说闲话,让妻子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外生孩子。最终他的妥协夺去了他们母子二人的性命。他悔恨、悲伤,但一切于事无补。而这残忍的一切恰恰又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或许他此时的悲恸只有他弟弟觉民、觉慧稍稍懂得,但他们面对已无奋飞之力的大哥也感到无能为力了。
他曾一度认为牺牲自己的幸福或许可以换回家庭的和谐,所以奉行着“作揖主义”。可是命运却总爱捉弄老实人,他两个心爱的女人都由于他的怯懦而失去了生命,永远的离他而去。最终他清醒了,他说在这个大家庭中需要有一个叛逆的人。于是他帮助觉慧逃出封建的枷锁,寻求那自由的光芒。
或许正因为他典型的形象成就了《家》这部鸿篇巨制,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人们的腐蚀,为当时社会开出一条缝隙,透过一丝光明。人们大多看到了他的妥协,其实,也许更多的是勇于牺牲。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