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案应该具有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教案还可以包括教学资源的清单,如教材、幻灯片、工作纸等,满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吃的教案中班教案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吃的教案中班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多变的颜色》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3册的教学内容。“设计·应用”领域中“设计”是基础,“应用”是学习的主旨所在。初中阶段的“设计·应用”与小学相比,教学目标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计”,去掉了“简单”二字,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全过程的要求——形成设计意识。从牛顿揭开光色之谜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色彩基本常识,多方位、多渠道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观察与尝试,合理利用各种材料进行色彩构成练习,感受设计为人们带来的美,享受艺术创造的乐趣。这课的教学,不仅为今后的“设计·应用”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为“造型·表现”中色彩语言的运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美术学习,对色彩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感知,如三原色,三间色及三要素等基础知识,但对色彩知识的了解不全面、不系统。如学生在运用色彩进行设计时缺乏主动意识,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色彩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教师通过和学生的问答,帮助学生完成由抽象的主观认识发展到具象的理性认识,抓住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等已有知识点拓展开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和协作练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创新。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色彩现象和学习掌握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及三要素等基础知识,能应用明度或色相渐变的方法进行色彩创意和设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模仿和协作练习初步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色彩的渐变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了解色彩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应用明度或色相渐变的方法进行色彩创意和设计。
教学难点:利用媒材进行设计和表达。
四、教学理念:
色彩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传递着视觉信息,每个人都积累了独特的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本课采用直接感知的方法,通过大量色块、实物及多媒体的展示,充分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利用形象性、直观性、真实性等优势,体现美术教学以视觉教育为中心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为:感知色彩导入课题、观察比较导思学习、协作体验创意设计、交流情感表达、课后拓展知识延伸。课堂层层推进,使学生自觉地将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应用色彩进行创意设计,表达情感。学法方面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情表达情感,学会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课时和课前准备
课时:一课时,本节课为《多变的颜色》的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按十人一组围坐分组。
教具:15*15厘米的各种色块120张左右;光的色散实验装置;脸谱设计线描稿;各种颜色的卡纸;水粉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水粉工具材料,双面胶、固体胶、剪刀、铅画纸等。
六、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课前场景布置:
教师提前5分钟在教室内布置丰富多彩的色彩作品,张贴在教室墙壁或悬挂在黑板两侧
(二)感知色彩,导入课题
1、从老师和自己喜欢的颜色导入。
师:猜一猜老师最喜欢的颜色有哪些?
生:绿色,因为常看到你穿绿色的衣服、还有鞋;
很民间的颜色,如蓝色和白色,你有很多蓝印花布、蜡染之类的民族味很浓的服饰
白色、黑色……(笑声)
师: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色彩,说明原因。
生:天蓝色,宽广,象天空的颜色,又象大海的颜色,我喜欢;
粉色,很女孩,很青春,也很雅致;
黑色和白色,简单,朴素大方,永恒的颜色……(不时地发出一些议论的声音)
设计意图引出色彩这个主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2、学生感知无光的盲人世界
师:色彩是光的特性,也就是说在无光的地方就看不到色彩,假设你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伸手不见五指,你会看到什么?
生:眼前漆黑一片
师:那你会怎么行走?
生:摸着走,慢慢的走,小心翼翼的走,
师:这样走路舒服吗?
生:不舒服!
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他们是什么人?
生:有,盲人。
师:但,他们依然坚韧不拔的活着,做出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谁能说出他们的名字?
生:盲人二胡家阿炳,星光大道中的杨光.....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生活多么幸福啊!除了这些令我们佩服的盲人,还有很多很多人残志不残的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谁还能说一说?
生:张海迪、贝多芬、邰丽华、霍金、金睛、桑兰等
设计意图身临奇境,对学生进行教育,感受残疾人人残志不残的,与学生本身幸福的生活展开对比,学生会从心理升起一种斗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学生感知色彩活动。
师:在每一组的桌上有近二十张的各种颜色的色块,选择自己喜欢的贴在黑板的左侧白卡纸上,反之贴在右侧。
生:每组由几位同学争着把色块贴上了黑板。
师:感受由这两组颜色组合成的画面。整个构成传递给你什么样的视觉感受?
生:左侧构成的感受是鲜艳、绚丽、热情、活泼……
右侧构成的感受是朴素、稳重、平凡、复杂……
师:我很强烈地感受到同学们关注色彩、热爱生活的情感,真好!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对两幅色彩构成的感受,意识到不同的色彩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对色彩产生不同的情感。
3、引导学生赏析。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色彩喜好,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传递着各种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缤纷的色彩世界里。老师这儿有几组图片,想看吗?(播放媒体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缤纷的色彩,配以背景音乐)
师:你们为什么会惊呼?
生:多、美!
师:原来你们惊诧生活中的色彩这么丰富、多姿与绚丽。有些是造物主的杰作,更多的是艺术大师们的创作。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多变的颜色”。导出课题:多变的颜色(板书)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增强视觉印象,感受自然界中丰富的色彩和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关注自然,感受生活。
(三)观察比较,导思学习
1、是谁揭开了光色之迷。
生:牛顿。
师:展示三棱镜折射光谱实验。
生:感叹光的神奇。
师: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印证了三棱镜折射的光谱现象?
生:彩虹、水面的油污、泡泡、太阳下的水雾喷泉……
2、认识牛顿色环。
师:牛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光谱的两端的红和紫很亲近,就把他们连接起来这就成了一个色相环,这就是著名的“牛顿色相环”。
生:黑板上任意出示十二色相,请学生找出三原色,三间色,并请同学拼成牛顿十二色环。(板书)
3、进行调色游戏。教师在玻璃杯里调出三大杯三原色的水,让学生任意把两种水进行混合,调出三间色等其它颜色。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交流以及调色游戏,提取已有色彩知识,进行归纳,掌握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及牛顿色杯知识。
4、就黑板上左右两侧的色彩构成,组织学生观察,探讨色彩三要素。
a、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色彩的要素——色相。
师:黑板上的色块中有哪些红色,你能说说它们的名称吗?
生:大红,深红,粉红,西瓜红……
师:每个色彩都有自己的相貌比如红色、橙色、蓝色等等,这就是色彩的一个要素——色相。(板书:色相是指色彩的.名称。)
b、观察黑板上的色块,比较色块间的异同,找出规律。发现色彩的明度、纯度等特性。
师:拿下黑板上各种绿色,重新贴成一幅构成作品。这些绿色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亮些,有的相对比较暗,它们的明暗程度不一样。
师:看来是明暗上的不同,这是色彩的第二个要素——明度。(板书: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师:再次观察这些色块不有什么不同点?
生:有的不纯,有的很鲜艳,很纯正
师:色彩还有第三个要素,就是纯度。(板书:纯度是指颜色的鲜艳度。)
以上我们谈的就是色彩的三要素。(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黑板上的色彩构成,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来感知和掌握色彩的属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协作体验,创意设计
1、教师色相渐变示范。
师:请学生选择牛顿色环上的两种色彩,老师作色相渐变示范。
生:专注地看,学习渐变的方法。归纳调色过程中渐变过渡自然的注意点,注意水分与颜料多少的把握。
设计意图利用传统的画笔和水粉颜料在黑板上给学生演示,解决学生在调色过程中实际操作的难点,激发学生自我表现欲望。
2、协作体验,创意设计
师:老师的示范只是用平面的方式尝试色相渐变的创意作品,其实还有很多其它的方式。(多媒体展示)
出示作业要求:
a、用水粉颜料在铅画纸上设计色相渐变或明度渐变创意作品。
b、每组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有意识的领取一组色彩,十几张左右,然后做色彩构成创意练习。
方法一:裁剪后重新组合粘贴,做成色彩平面构成作品。
方法二:运用剪、折、贴等方式做成色彩立体构成作品。
要求每组六位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三件不同类型的色彩创意作品。
设计意图及时让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巩固并运用所学色彩知识,培养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分组协作练习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五)交流,情感表达
展示作品;平等友好的交流、学习、借鉴;同学自评、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本着“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的,展示大部分学生的色彩创意作品,互相学习,拓宽思路,表达自己创意设计思路,抒发内心的感受,让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并与同学分享快乐。老师点评时注重对学生参与热情以及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注重对学生色彩美的感受程度及对彩运用的能力的。
(六)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师:生活中不同的色彩设计,会有不同的气氛,会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和情感体验。
师:色彩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是我们每天会运用的生活语言。让我们用色彩的语言编织多彩的人生!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来源于生活,生活创造美的深刻内涵。
七、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小组分工不细致导致活动与创意练习中效率不高。可以各组课前自选小组长,负责本组事务。
2、在创意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追求完美的创意,迟迟不动手,导致特定时间内完成不了创意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把并不完美的创意先制作出来,如有不满意的或是欠缺的地方,可以在最后改进,或是在交流展示的时候再作补充。
3、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不一致的情况,可以通过同组学生表态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
4、在调色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水分的控制不好,教师可进行及时的示范讲解。
关于吃的教案中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中乌龟不愿意说话,给它造成的窘境。
2、在玩指偶的过程中,再现诗歌情景,并学习边玩指偶边朗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4、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活动重难点:
理解诗歌中乌龟由于不愿意说话而带来的麻烦,激发想说,敢说、愿意说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挂图三幅。
2、事先做好乌龟、青蛙、蜗牛的角色指偶。
活动过程:
一、引题,乌龟不理我
1、猜谜语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是谁呢,别着急,猜出谜语你就知道啦。听好了:小小碉堡,露出腿脚,谁在里面缩头缩脚”。(乌龟)
2、请出小客人“乌龟”,引出诗歌《乌龟怪脾气》。
师:哟,真棒。一猜就中,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乌龟的到来吧。
师:我们可以向小乌龟打招呼,怎么说:小乌龟好。
(幼儿自由回答)师:可能没听见,再请一个小朋友来大声的跟它打招呼(幼儿:小乌龟好。)师:奇怪了,我们跟他打招呼,问问题,小乌龟怎么都不理人啊。这脾气可真怪。
(乌龟怪脾气,见谁都不理)师:乌龟不爱说话的怪脾气会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麻烦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乌龟怪脾气
1、教师出示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儿歌的内容。
师:图片(1)上太阳怎么样?乌龟要去干嘛啊?我们用一个好听的词来形容太阳叫红艳艳。师:太阳红艳艳,乌龟忙爬山。
师:乌龟碰到了谁,蜗牛是怎么说的?(蜗牛说:“山路陡!”)诶,陡是什么意思?陡是山坡坡度很大,不容易爬上去。那乌龟会听吗?为什么它不听,它又是怎么做的?一直往前爬(蜗牛说:“山路陡!”乌龟不理蜗牛,)师:(图2)看、这回他又碰到了谁,猜猜看它又会怎么说?(青蛙说:“山路滑!”)诶,滑是什么意思?对,滑是路滑,容易摔倒的意思,这回乌龟听了吗?(没,青蛙说:“山路滑!”乌龟不理蜗牛)(图3)乌龟爬到半山腰,呀,发生什么事情了?(山路好像大滑梯,一滑滑到山谷底,摔得头昏眼又花)。小朋友的眼睛真亮,看乌龟的头上都冒金花了。
乌龟摔到山谷底,有没有朋友来救他?为什么?(没有人来救他,因为乌龟还是不说话)。
对,乌龟还是不说话,乌龟不说话,有谁来救他?
2、学念儿歌
(1)师:这是一只怪脾气的乌龟,老师把它爬山坡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儿歌,名字叫《乌龟怪脾气》,小朋友们一起来说一说,名字叫、、、、请仔细听一听?
(教师朗诵儿歌,幼儿倾听)
(2)师:这只乌龟呀脾气可真是怪,我们也一起来念念儿歌。。
(教师和幼儿一起朗诵)
(3)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乌龟、青蛙、蜗牛的指偶,我们一边玩指偶,一边念儿歌,把乌龟的指偶套在这只手的大拇指上,把青蛙和蜗牛的指偶分别套在另外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上,(事先在凳子下面放好指偶)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边玩指偶边念儿歌,开始。
(4)小朋友们念的都很不错,但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当念到蜗牛时,没有拿出蜗牛的指偶,当我们念到蜗牛时,蜗牛的指偶出来,青蛙的指偶藏起来,当念到青蛙时青蛙的指偶出来,蜗牛的指偶藏起来,我们再来试试看看,看这次玩的是不是比第一次好。
(5)现在请女孩子边玩指偶边念儿歌,男孩子仔细听,仔细看,看看女孩子玩的好不好,念的好不好。
(6)现在请男孩子边玩指偶边念儿歌,女孩子仔细听‘仔细看,看看女孩子玩的怎么样?
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棒,老师为你们拍拍手。
师:小乌龟这个怪脾气好不好,不好,刚才好多小朋友都摇头了。我们可以怎样帮小乌龟改掉这个怪脾气吗?等下,我们再去想想、说说,我们可以把乌龟改掉坏脾气的内容也编进儿歌里去,好吗?
活动反思:
?乌龟怪脾气》是一首有趣的诗歌,里面讲述了怪脾气的小乌龟由于不爱说话,不听别人的劝说而造成麻烦。我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并能根据图片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乐意用纸偶进行表演,体验其中的乐趣。整个活动组织下来,虽然孩子们能在我的引导下说说诗歌、玩玩纸偶,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我觉得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上
分析诗歌的内容是尤为重要的,尤其是预设诗歌的哪几句话会成为幼儿学习的难点。整个活动下来我对教材的分析不够透彻,没有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如诗歌的'第二句“太阳红艳艳”我原本以为幼儿能过理解“红艳艳”一词,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过多停留,但是事实上却不是如此,导致后面环节的每当念到“红艳艳”一词时有太多的停顿。 改进思考:考虑中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对诗歌中的难点部分进行梳理。如“红艳艳”一词,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天气好可以怎么说?”“我这里还有一个好听的词叫红艳艳,它代表了天气非常好。”
活动前教具的准备上
根据诗歌内容以及我原先的活动设计,在活动前我制作了ppt课件即符合诗歌内容的几幅图画以及人手一份的纸偶,但是在活动组织中却发现ppt课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幼儿在朗诵诗歌时多是在我的引导下,而不是图画的引导下,ppt失去了它提示的功效。而在表演环节,缺少表演场景幼儿无法投入到表演中,没有给予幼儿商议角色、话语的机会,幼儿没能在活动中获得相应的表演经验的积累。 改进思考:完善课件,制作更详尽的诗歌图谱,如每句诗歌都有相应的提示图谱,这样更能帮助幼儿理解诗歌。提供一个表演的场景,幼儿可在场景中操作纸偶。给予幼儿商量角色话语的机会,其他幼儿在表演结束后提出自己的意见。
活动环节的设计上
原本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通过操作纸偶引导幼儿与乌龟打招呼但是乌龟不理人,引出乌龟的怪脾气,但是在活动中却发现孩子们纠结于乌龟是假的,如何让它说话。而缺乏经验的我,也尝试反复引导幼儿乌龟有个不说话的怪脾气。环节二:通过欣赏纸偶表演,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一共让幼儿欣赏了两遍诗歌,第一遍欣赏完后,想让幼儿说说乌龟遇到了什么麻烦,根据幼儿的回答,慢慢引出诗歌中的句子,同时适时加入第二遍欣赏,以此初步完整理解诗歌。但是在真正组织活动时,我只是片面的照顾到了个别幼儿的经验,而忽略了集体幼儿的经验,没有把关注个别幼儿的差异落实到具体活动中去,从而导致在第三个环节根据图片完整朗诵诗歌时,幼儿只能断断续续地说。环节四:纸偶表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我给予了三次表演的机会,一是选择一个喜欢的纸偶,分角色扮演;二是三个纸偶同时戴上扮演;三是个别幼儿上台表演。组织实施时发现由于孩子们对诗歌没有充分理解,同时缺乏表演经验,整个表演环节没能真正帮助孩子们去理解诗歌。
改进思考:环节一:改静为动,将静态的纸偶换成动态的乌龟动图。充分考虑中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加入对乌龟怪脾气的初步探讨。环节二:改两遍欣赏为三遍欣赏,同时问题的递进性。第一遍完整听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第二遍完整听诗歌,理解诗歌前半部分内容。第三遍完整听诗歌,理解诗歌后半部分内容。加入对乌龟怪脾气的第二次探讨。环节三:改被动为主动。给予两次表演机会,第一次自由结伴表演;第二次分角色表演,同时给予幼儿自由商讨角色话语的机会,鼓励其他幼儿参与评议,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环节四:迁移延伸,引导幼儿由乌龟怪脾气反思自己言行。
活动组织中提问的技巧上
在提问的技巧上一直是我的软肋,在这次活动中也是如此,结合以上改进思考重点讲讲第二环节中一些提问方式,在第一遍欣赏时重点引导幼儿理解学会“红艳艳”一词,因而提问的重点放在“天气怎么样?”第二遍欣赏,让幼儿带着问题理解诗歌前半部分内容,如“小动物说了什么?乌龟又是什么反应?”第三遍欣赏将问题的重点放在“诗歌的下半部分讲了什么?”
由集体活动到主题设计、实施的一点反思与感悟
?乌龟怪脾气》来源于主题活动《我对你说》,以往实施主题活动,虽然考虑到区域角色材料的投放,主题墙的设计等,但是总觉得板块与板块之间是割裂的,孩子们在这个主题活动中获得的发展不明显,吴老师给了一些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实施主题时,首先要研究在这个主题背景下,可以发展孩子哪方面经验,然后进行分解具体落实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考虑到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顺序,区域角色活动的材料,日常活动等等,将课程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以往我们总是关注老师怎么教,如今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更要关注孩子怎么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基于孩子的需求,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关于吃的教案中班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拼图游戏,感知菱形的多种拼法。
2、发展动手能力及想象能力,激发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3、能区分菱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二、活动准备
1、菱形泡棉每人三个。
2、教师展示图片(三角型拼成的小鱼、圆形拼成的毛毛虫、方型拼成的机器人)。
3、大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一,人手一个图形;教师用大菱形图形三个
4、每组一张操作图,水笔。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三个大图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1、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2、图形娃娃找朋友(分类计数)
(二)出示图片(小鱼、毛毛虫、机器人)
1、教师用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图形娃娃觉得小朋友真是聪明,所以它们还为我们带来了新朋友,看,它们是谁?”
2、师:谁来告诉我它们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呢?
(三)介绍新朋友——菱形
1、(教师出示菱形)看,图形乐园里来了位新朋友,这是什么图形?
2、我和菱形娃娃做游戏
1)听口令找朋友(如:3个小朋友、5个小朋友等)
2)用3个菱形来尝试拼图。
3、幼儿每人从篓框里拿出三个相同颜色的菱形,自由操作菱形娃娃。
4、请个别幼儿上来展示自己拼的成果,并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其余幼儿将自己的结果粘贴在每组的纸上。教师展示其中一组结果,请幼儿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
5、幼儿将拼图展示给客人老师,并说己拼的是什么图形。
(四)延伸活动:
1、教师出示操作图,请幼儿根据图上的形状用菱形去拼(按组进行),并且请组里的一位幼儿进行记录。
2、巡回指导幼儿拼图情况。
四、活动结束
1、
2、
关于吃的教案中班教案篇4
【设计意圈】
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万物生发。《小竹笋》选材来自于中班“春天来了”的主题活动。本次教学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意在让幼儿感知竹笋的基本特征并了解其从竹笋生长到竹子的变化过程,引导鼓励他们关注自然现象的不断变化。同时幼儿在尝试剥笋的过程中能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能得到相通。
?活动目标】
1。感知竹笋的基本特征并了解其生长变化的过程。
2。在尝试剥笋的过程中体验乐趣。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课件、礼物包裹、竹笋生长过程图、竹笋若干。
【活动过程】
1。猜猜、说说,引发幼儿兴趣
师:(出示大熊猫图片)今天大熊猫收到了朋友们送的'一份神秘礼物,它们是大熊猫最爱吃的东西。你们猜是什么?(竹子)
师:你们猜对了,大熊猫最爱吃的就是竹子。(出示竹子图片)
师:可是竹子那么长,包裹那么小,装得下吗?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一位小朋友来摸摸看,里面到底是什么?包裹里的东西摸起来什么感觉?你觉得是什么呢?
答案揭晓:竹笋。
师:竹笋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是软的还是硬的?
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原来竹笋上面尖尖的,下面粗粗的,是圆锥形的;外面包着一层笋壳,颜色有些是褐色的,还带点黄,有深有浅;而且竹笋摸起来是硬硬的。
2。玩玩、剥剥,认识竹笋
师:可是熊猫最爱吃竹子,为什么要送一根竹笋呢?你能猜出这个秘密吗?
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回答。
师:小朋友说得真棒,原来竹笋长大了就变成竹子了。
师:竹笋是怎样长大的呢?(出示竹笋生长过程图)
请幼儿排序竹笋生长过程,并做动作扮演。
师:这里有很多竹笋,熊猫也想要请你们吃,可是现在就能吃吗?(要剥壳)
师:笋宝宝的秘密藏在它的衣服里,现在请你去试一试,剥一剥。幼儿操作剥笋。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剥的才不破?你用什么办法剥的这么快?
小结:原来剥笋要轻轻地,一层一层剥才不会破。
儿歌总结:小朋友们快快来,我们一起来剥笋,从外剥到里,从下剥到上,一层一层往里剥,笋宝宝露脸微微笑。
3。结束
师:笋剥好了,我们送厨房请阿姨去制作美味的菜肴吧。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关于吃的教案中班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夏天的特征──气温、天气、水文、植物动物的生活、农业生产、人的生活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比较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使学生体会到,大自然是不断变化的。
二、教学准备
1.课前观察:当地的气温、天气、河湖、池塘、植物生长情况、动物的出没、农业生产、人的衣着等,与春天相比有什么变化。
2.挂图或投影片──春天、夏天。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提问:谁能说一说春天有什么特征?(可以用歌谣回答。)
2.谈话:现在是什么季节?
3.讲述: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夏天有什么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比较图中的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春天、夏大
(2)分组观察、讨论: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3)汇报观察、讨论结果:认识夏天的一般特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夏天的基础知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当地夏天的特征。
①天空有什么不同?(夏天的天空多云。)
②树木有什么不同?(夏天的树叶茂密,桃树结出了桃子。)
③田野里的庄稼有什么变化?(玉米长高,小麦成熟,开始收割。)
④河岸、河水有什么变化?(河岸长满绿草;河水增多,水中荷花开放。)
⑤人的衣着有什么变化?(换了夏装。)
⑥孩子们在户外玩什么?(游泳)这说明夏天的天气怎样?(变暖。)
(4)观察课本第18和48页的图。
(5)分组讨论:每幅图说明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6)教师小结:夏天与春天的不同。(可参照下表中的内容进行小结。)
2.比较当地的夏天与春天的不同
(1)讲述:课前,你们观察了我们这个地方在这个季节的`自然情况,下面来汇报一下。
(2)汇报观察结果:认识当天夏天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①我们这个地方的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个同?
②我们这个地方的夏天与图中的夏天有什么不同?
(以上两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系统进行比较,可以分别提出一些问题──天气、河水、树木、庄稼、鸟、昆虫、农业生产等进行比较。)
(3)教师小结:各地夏天的一般特征是相似的,但具体的特征(例如天气热的程度、什么树开花、什么庄稼和果实成熟、什么鸟飞来等)有所不同,夏天到来的早晚、延续的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在我国,一般来说,南方夏天到来的早,延续的时间长,天气特别热;北方夏天到来的较晚,延续的时间较短,天气也没那么热。
这个问题的讲解,有助于学生了解夏天的共性及地方性,避免教学的局限性。
(三)巩固练习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夏天的特征。
2.学习歌谣──夏天
此歌谣只能反映夏季的一般特点,教师可以参照此歌谣,根据当地夏天的特点重新编写。这样,学生学起来更亲切,更有意义。
夏天天气好炎热,
天气多雨河水多。
柳叶茂盛桃子熟,
野草开花满山坡。
布谷鸟在树上啼,
蝉在树上高声歌。
玉米长高麦收割,
小孩游泳乐呵呵。
(四)布置作业
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大自然,随着季节的推移有什么变化。
四、教学参考知识
夏天的特征:
(1)夏天天气炎热,有时会下暴雨,天亮得早,黑得晚,白天长,夜晚短;
(2)夏天,各种昆虫,小动物都出来活动,许多鸟开始脱羽毛,有许多兽的毛也脱落了;
(3)夏天,植物生长十分茂盛;
(4)夏天是农民最忙的时期,他们要进行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劳动;
(5)夏天,人们穿浅色和单薄的衣服,许多人都积极参加游泳活动。
关于吃的教案中班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创造下小雨的情景,感受想象、创造带来的乐趣
2、根据观察想象,学说相关短语。
活动准备:
大树一棵,花草若干,小动物若干,太阳、乌云、小雨图片各一个,沙瓶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师:“宝宝们,春天来了,草地上真美啊!我们一起到草地上去玩吧。看看草地上有什么啊?”
幼:“有小草、小花、大树、各种各样小动物……”
师:“看,太阳公公出来了,天气真好啊!我们一起在草地上唱歌、跳舞吧。”(音乐《春天》)
师:“宝宝轻轻做下,看!太阳公公不见了,天阴了!哟,滴答滴答,怎么了啊?”
幼:“下雨了”
师:“沙沙沙,下小雨了,呀!小雨下下来了,宝宝把小手伸出来,让小雨来亲亲你的手心,好舒服呀!那小雨还可以亲哪里呢
幼:“手背”
师:“哦,小雨还可以亲亲手背呢!我们一起来让小雨亲亲手背。那还有谁告诉我小雨还可以亲亲哪里?我要请举手举的神气的小朋友告诉我!”
幼:“手背、脸上、肩上……”
师:“小雨亲了宝宝身上的这么多的地方,好舒服啊!”
师:“现在小雨呀还要亲亲我们的草地呢!宝宝看看,小雨能亲亲草地上的什么呀?”
幼:“大树、小花、小草……”
师:“宝宝说了这么多小雨能亲到的地方,小雨可高兴了,现在呀让我们和小雨一起来跳个舞吧。”(音乐《花儿朵朵》)
师:“宝宝和小雨一起跳舞开不开心啊!宝宝想不想小雨来亲亲你?好,现在小雨要来亲亲你们了,亲到以后宝宝就说谢谢小雨。”
师:“小雨亲亲你。”
幼:“谢谢小雨。”
师:“小雨真高兴,它现在要来亲亲所有的宝宝了,小雨亲亲你们,宝宝说什么啊。”
幼:“谢谢小雨。”
师:“宝宝闭上眼睛 听!沙沙,沙沙沙; 沙沙,沙沙沙 。下小雨了,下小雨了!”
师:“宝宝,小雨的声音好不好听呀,宝宝想不想来听听小雨的声音啊?”
师:“现在每个宝宝到老师这里来拿一个罐子,我们一起来听听小雨的声音,好不好?”
幼:“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
师:“现在我们草地上的小花、小草也想听听小雨的声音呢。走,我们一起去让它们也听听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