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范文网 >计划书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模板5篇

教案可以帮助我们确保课程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教师可以在教案中安排小组讨论、合作项目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年级下语文教案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模板5篇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的13个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交流古诗,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古诗中作者用最凝练、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奇特景色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请大家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才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总结交流: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日(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夏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枫桥夜泊(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思(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

教师提示:深秋的一天,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枫林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描写四季的古诗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二、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石径倾斜

(重点指导读准前鼻音“径”。)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寒山】 产生,生出。“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

?石径】 因为。

?生】 深秋时节的山。

?坐】 石子小路。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寒径斜霜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霜”和左右结构的字“斜”,学生练写。

寒:上下宽中间窄,中间是三横两竖,下边的撇和捺要舒展。

径:左窄右宽,左边是彳,右上边第二笔点在撇的下边中间位置、上边不交叉。

斜:余字第二笔捺变为点,竖钩连接上横,下横稍长,斗字的中竖要长。

霜:整体笔画多、要写紧凑,雨字要写扁一些、下框变为冖。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在会写字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味,看大家是否会有新的发现。

2、理解诗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寒、晚、霜叶”告诉了我们当时的季节是秋季。)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3、交流: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交流: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探究: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

5、学生边观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6、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7、谈话过渡: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图片,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9、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的后两句“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写傍晚之景。②傍晚晚霞和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格外美丽。③诗人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表达对红叶喜爱。④停车久,观察细才能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这是全诗的中心句。“红于”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表达对红叶的喜爱之情,赞美秋天的美丽。

10、学生边观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1、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2、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抓住重点字词,读中感悟,理解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感悟古诗、感情诵读、积累古诗的能力。】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6、 《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五)诗句积累。

1、谁还了解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还有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判官》

?设计意图:在拓展交流中激发了学生积累古诗句的兴趣。】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八、课堂小结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九、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寒山石径(斜)

山行枫林(红)热爱

白云(生处)人家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导课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的观图,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前两句古诗的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在教学后两句诗时,在学生合作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完善自己的简笔画。在绘制简笔画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古诗的意境。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在今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会认字,会写“赠、刘”等7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类型:交流秋天,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从上节课的学习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喜欢秋天。谁来用一些词句把自己所看到秋天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感到大家不但喜欢秋天,而且对秋天了解的也很多,古人也很喜欢秋天,很多文人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导入课题: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赠刘景文学生齐读课题。)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理解题目:谁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苏轼送给刘景文的。)

?设计意图:识字与学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随文识字”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了解作者,介绍背景。

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2、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赠送姓刘菊残犹有傲霜君子橙黄橘绿

(重点指导读准平舌音“赠”;翘舌音“橙”;前鼻音“残”;后鼻音“赠、橙”。)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刘景文】 举,向上托。

?擎】 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傲霜】 诗人的好朋友。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

?君】 最。

?正】 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橙黄橘绿】 表面意思“橙子将黄,橘子犹绿”,指秋季景物。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赠刘盖菊残君橙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 皿”是“盖”。

(2)减一减:“群—羊=君”。

(3)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设计意图:在识字教学中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遵循识字的基本规律,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盖”字的“羊”没有尾巴;“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盖、菊”和左右结构的字“赠、橙”,学生练写。

赠:右边中间框要扁、里面是中竖、左点和右撇,不是日或田。

刘:文字横要短、撇要长、捺变为一长点。

盖:上窄下宽,中间是王字,下框要扁、里面是两竖、下横最长。

菊:上扁下高,勹要大一些,里面米字要写紧凑。

残:左边要窄小,右边两横都稍向上拉,下边是一撇,斜钩要长。

君:上边扁框上横短下横稍长,中间一横最长,一撇从上横起笔、稍直一些。

橙:登字左上边横撇上有一小点,右上边捺上有两短撇,位置都要靠上。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在写字教学中严格落实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六、品读欣赏,整体感知。

(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指名朗读,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2、指名说,板书:荷尽菊残

3、理解“荷尽”

(1)看到“荷”,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小荷”和“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荷”有什么区别?

(3)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4)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4、理解“据残”。

(1)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这时候的菊花怎样了?(学生各抒己见。)

(2)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3)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菊残犹有傲霜枝)

5、对比朗读,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读了这两句脑海中出现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荷花已经黄的、白的、紫的……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秋雨中枯黄、卷曲的花瓣,随风飘落,但是还是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仍然露出孤高之态。

(二)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看到“橙黄橘绿”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

2、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

3、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教师小结:诗的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硕果累累、成熟丰收,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三)《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

?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菜、土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田野里那好闻的气味。红薯地都翻过了,玉米秸已砍倒,摘完棉花的花棵立在地里。经过秋霜的红薯秧,叶黑黑的,一团团堆在地头,发出一种甘甜的味道。……(只要能体现秋天的特征就可)。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谈话过渡: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如果能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就更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朗读,好吗?

2、知道了解七言诗的朗读。

(1)古诗的朗读要注意在诗句中适当的停顿,这样有节奏读,听起来才会有美感。不同字数(五言诗、七言诗)的诗有不同的节奏。

(2)七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句式应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下三。一般七言诗我们都是后三字和前面的四字分为两个大节奏来读,也就是上四下三读法。

3、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学生自由体会读。

5、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6、齐读。

7、指导背诵: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8、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古诗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八、课堂小结

?赠刘景文》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唤起了我们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九、当堂检测

十、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荷尽已无

赠刘景文菊残傲霜乐观向上

橙黄橘绿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作者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简单的了解,拉近了学生和诗人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并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由于三年级学生知识储备较少,生活阅历较浅,在理解这首诗时存在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引导孩子们一边对照注释,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交流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虽然孩子们理解了诗句意思,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和时间的关系,致使学生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如果在课前或课后指导孩子细致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重点)

3、学习一组写秋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体会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营造诗境。

教师口述: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说出插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总结导题:同学们说得真精彩,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设计意图: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利用形象直观的课文插图导入课题,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介绍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夜书】 风声。

?萧萧】 晚上写。

?梧】 梧桐树。

?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知】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挑】 篱笆。

?促织】 猜想。

?篱落】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送挑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送—进”“挑—桃”

加一加:“辶关=送”“扌兆=挑”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学生练写。

送:“辶”的捺要长;“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挑:左窄右宽,左边是“扌”不是“木”,“儿”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1)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送寒声挑促织

(重点指导读准“送”既是前鼻音,又是平舌音。)

(2)学习多音字。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tiāo tiǎo)

tiāo:1>扁担等两头挂着东西,用肩担着,如挑土、挑夫;2>挑的东西,如挑担;3>选,拣,如挑选、挑拣、挑剔、挑肥拣瘦。

tiǎo:1>用竿子棍棒等的一头举起或支起,如挑起帘子;2>拨弄,引动,如挑拨、挑动、挑头。

②读一读:小孩们精心挑(tiāo)选了两只看上去很勇猛的蟋蟀,用竹竿挑(tiǎo)逗它们斗起来,吸引了很多大人围观。

(3)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谈话过渡:你们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吗?(秋季)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特别好听。到这首诗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词语的意思。(萧萧:风声;梧:梧桐树;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蟋蟀,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6、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7、教师引导:诗的前两句中“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秋风的寒凉逼人,更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不如意。一“送”一“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写出了秋意的清冷,表达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得凄凉之感。

8、引读: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理解“知”: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2、在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夜深篱落一灯明。)

3、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4、朗读指导。

5、师范读,并小结:诗的后两句:这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作者的联想。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想起家乡得温馨美好。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得举动,巧妙地反衬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得思念之情。

6、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诵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检查背诵,问题交流。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问题交流:《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设计意图:朗读古诗,配乐唱诗,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古诗思想感情。】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方法指导

1、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概念:借景抒情(诗人写景物是为了把自己的想法、感情表达出来)是古诗的主要写法,由于古诗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要想准确把握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借助作者写诗时的背景资料,会容易很多。

运用:比如《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就要读一读刘景文、苏轼写诗的背景资料,才会把握得准确。

八、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2、举例:比如读古诗《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看到“枫林”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秋天来了,一丝微凉的秋风拂过,有点丝丝的寒意!也带来漫天的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地旋转着飘飘而下。我看看这儿,看看那儿。突然,一片“火光”,不对,是一片片红云映入眼帘。我走近一看,原来不是火光也不是红云,而是一片枫树林,那枫树林格外动人,一层层、一段段、红的鲜艳、红的可爱……衬着白云蓝天格外的艳丽,我心中不由发出感叹:我爱这如诗如画般的枫林之季!

3、练一练:读古诗《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中“萧萧梧叶”会想到什么景象?

九、课堂小结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体会古诗感情的同时,我还学习了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十、拓展延伸

这三首诗都是写秋天的景物的,学完后我们组织一次“秋天的诗歌诵读会”吧!建议如下:

1、自己收集不少于3首写秋景的诗;

2、先自己练习朗读,再读给家人听,听听他们的建议;

3、做好朗诵的准备,形式多样:可以诗配画、可以表演(跳舞、歌唱)、也可以做成ppt配上音乐诵读……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搜集燕子的资料,了解燕子的生活情况。

2、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

3、搜集春天的图片,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好词佳句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直接揭题,联想激情。

1、揭题,指导书写“燕”。

2、看到课题,你想起什么?(外形、习性、描写燕子的诗或词,如“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等。)

是呀,春天——燕子,每每看到燕子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春天,而每每想起春天我们也常情不自禁地想起燕子。燕子是春的使者,刚才我们在这些赞美春天的诗词当中找到了它们动人的身影。今天,让我们再跟随一位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一起去看一看这些春天里最最可爱的精灵——燕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划出词语。

2、指导朗读难句:

a)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b)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通过刚才的几次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品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多人读,评议。在评议中体会燕子羽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毛、翅膀和尾巴的特点,感受燕子外形的可爱。

2、比较,体会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课件出示:

(1)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2)羽毛、翅膀、尾巴凑成了燕子。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4、指导背诵。

四、生字教学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2、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偶倦演

五、课外作业

1、找一找,有“燕”字的词和诗句。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交流搜集查找的资料。

2、引背第一自然段。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引导读好两个长句子:

1)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体会句子描绘的细致。

2)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想象并结合春景图,引导学生体会色彩的美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最后一句,抓住“赶”字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3、引导背诵。

三、品读第三、第四自然段。

(一)第三自然段

师:一个“赶”字把燕子的活泼可爱刻画得惟妙惟肖,在这一段课文中,也有这样的几个词写得特别精彩。请赶快读一读,找一找。

1、朗读课文,圈重点词体会燕子飞行的轻快。

2、交流品味好词(你为什么认为这几个词写得特别精彩?),在品味中,感悟作者观察的细致,用词的精妙。

(二)第四自然段

师:停歇时的燕子又给人怎样的感觉呢?

1、指名读。

2、解决泡泡里的问题:为什么用五线谱来打比方?出示五线谱并联系课文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比喻的恰当、生动和巧妙。

(三)想象情景,练习背诵。

(四)如果你是燕子,你会怎样赞美春天呢?

1、练习全文背诵。

①小结从近到远的观察顺序。

②按重点词背诵。

2、作业

①摘录文中好词佳句。

②以《春天来到我身边》为题,也可自拟,写一首诗或一段话。

③读读其它写春的诗文。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羽毛

翅膀燕子

尾巴

第二课时

燕子

为美景添生机

飞行动作轻快

停歇姿势美妙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2、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品读第4自然段。(用时:20分钟)

1、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3、根据原文,思考交流: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为什么能传承下来?

4、自由读第4自然段,了解蔡伦发明纸的过程及其发明的纸的优点,小组交流讨论。

材料:树皮、麻头、稻草、破布

过程:剪碎(切断)、浸、捣乱、捞、晒

优点:原料易得、价格便宜、轻便好用

2、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3、抓住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优点回答问题。

4、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传承下来了?

二、了解发明意义。(用时:10分钟)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其主要内容。

2、联系第一自然段,感受纸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之大。

3、纸的发明意义重大:传到朝鲜、日本;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4、自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纸的发明的伟大意义。

5、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有什么重大意义?

三、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

1、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纸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2、再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

3、作业:收集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他的三大发明。

4、交流纸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5、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题,深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6、收集资料了解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明过程。

7、选取一个古代发明,说说它的发明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先帮助学生理顺纸的发展过程,再了解发明的意义。教学思路清晰,最后的拓展延伸,不仅扩展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纸的发明》教学片段

◆自主探究,了解纸的发明过程。(教学重点)?

师: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伟大的发明是怎样诞生的呢?请同学们自读第2~4自然段,画出相关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生1: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祖先创造了文字后,把文字记载在龟甲和兽骨上或铸在青铜器上。

生2:后来,人们把文字记载在竹片或木片上,用绳子穿起来,成为一册书,很笨重。

生3:再后来,人们在蚕丝织成的帛上写字,虽然轻便,但价钱太贵不能普及。

生4: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用麻造纸,但这种纸粗糙,不好写字。

生5: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等为原料,造出了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的纸。

师:同学们学得认真,总结得较好,我们一起读读蔡伦造纸的过程,说说为什么蔡伦的造纸术能传承下来呢?

(生齐读)

生1:蔡伦造纸的原料容易得到。

生2:蔡伦造的纸轻便好用,而且价格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师:古人的智慧和创造让我们赞叹不已,更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没有纸的发明,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读书学习的便利。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篇4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妙技:

进行口语社交;完成习作教学;学习多音字;累积古诗词;学习新生字;展现作品

二、进程与法子:

(一)在口语社交中磨炼流利说话,学会写作。

(二)在发现、钻研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

(三)在背诵中累积。

(四)在展现中扩展见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在读、写、背中练习说话本领。

重难点、要害:一、进行口语社交。二、完成习作。三、背诵古诗。

课时支配:三课时

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进行口语社交。

教学进程:

1、导入

出示展现课余生存的照片

2、交换看相片的感受。

3、分小组讲自己的课余生存

一、交换自己做了什么事

二、交换自己有甚么劳绩。

三、交换有甚么感受。

四、讲讲往后的计划。

4、请讲得好的同砚上台讲述自己的课余生存。

一、生讲,师略记层次。

二、予以解说、梳理。

5、评选。

一、每组选出一个上台。

二、评选谁讲得好。

6、功课:回家讲给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完成习作。

教具准备:带上各人与课余生存有关的用具

教学进程:

1、豪情导入

一、出示几个同砚课余生存的用品:书、画画、乐器……

二、让门生自由讲自己的课余生存。

2、引诱写作

一、请几个同砚上台讲述。

二、教师点评。

3、写作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一、掌握多音字。

二、背诵古诗。

三、从生字中学生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进程:

1、认读生字、区分、组词、掌握多音字

2、古诗

一、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二、师范读,门生跟读

三、议议诗意:一个小孩坐在河边学垂钓,他歪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半掩着他的身材。过路人向他问路,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摆手表示不让问路人凑近,惟恐发出响声把要中计的鱼儿吓跑了。

3、学习新生字。

4、功课:背诵古诗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4、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5、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教学重难: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我门祖国历来以风景优美著称,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金浪翻腾的沙漠,又有多少名山大川,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版图上,虽然只占一点点地方,但是也有许多迷人的地方。让我们互相交流,共同赞美自己的家乡吧:

二、明确说与听的要求:

1、讲清你介绍的这处风景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要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如有小朋友提问,应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

2、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可以提问题。

三、小组同学互相介绍,并评出介绍得最清楚最动人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其他人点评或提问。

五、布置在生活中的交际。

请父母或其他长辈介绍一处家乡景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景物的词语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通过你们的介绍,我发现,我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你们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我们的家乡。要知道,我国多少风景区在最初是名不见经传的,说不定因为你们的介绍,会使我们的家乡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呢!这次习作就请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写一些家乡的景物。

2、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

3、如果对其他地方的景物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写。

三、自主收集材料

1、想象准备重点写家乡什么地方的景物,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等等。

2、分小组交流:按顺序将自己想写的内容说给小组同学听。

3、指名班内交流,教师和学生相互评议或补充。

4、教师指导学生列写作提纲:以《家乡的小河》为例

(一)总括家乡的'美丽。

(二)具体些家乡的景物,可从“春夏秋冬”四季去写。

(三)总写自己的感受。

提示:可用上一些好词语好句子。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等,修饰的内容,使内容变得更生动,更形象,更充实。

四、自主习作

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全班习作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评讲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习作,师生评议。

可选2—4篇各具特点的习作,扣写得比铰清楚的,想象较丰富的,并加上传说的,或者存在带有共性的缺点。

评价标谁:语言是否通顺明白、是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否有自己的想象

二、修改习作

三、老师范读优秀习作。

四、宽带网

1、自读教材中的导语。

2、读自己搜集的描写大自然的,勾画出精彩片断。

3、抄写在采蜜本上。

4、鼓励学生经常做摘录,养成好习惯。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古诗名句。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词语。

2、学生自己读词语,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3、交流: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悬是相反的。

4、说一说,还发现哪些词有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类似的词语。

大小 多少 东西 来??

二、日积月累

1、我会填

(1)自己尝试填一填

(2)指名说说是怎样填的,并说几句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如:一(身)羽毛。

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2、读读背背

(1)自由读成语

(2)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认读生字:姹、紫、嫣、缤、郁、旭、皓、崇、峻、悬、峭

(3)引导发现:看看每一行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行:多用于写花草树木的

第二行:写日月的

第三行:描写山的

(4)多种形式的朗读

(5)背诵

三、轻松练测。

1、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动( ) 得( )吞( ) 详( ) 攻( )

进( ) 始( ) 呼( ) 是( ) 爱(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首歌曲 一阵微风 一对羽毛 一池清泉 一对翅??

一道金光 一幅画面 一串珍珠 一阵清香

3、积累下面的词语。

群芳吐艳 姹紫嫣红 落英缤纷 郁郁葱葱 喷薄欲出 旭日东升

夕阳西下 皓月当空 崇山峻岭 悬崖峭壁 层峦叠翠 苍翠欲滴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语文作文演讲稿5篇

小学二年级下教案最新5篇

小学二年级下教案通用5篇

小学二年级下教案优秀5篇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5篇

三年级月工作计划模板5篇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工作计划5篇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优质5篇

语文三年级下册工作计划5篇

长方形正方形三年级的教案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004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