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遵循教育部门的教学标准和指南,以确保教育质量,教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生物的遗传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生物的遗传教案篇1
教学目标:
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只有一种dd;表现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有两种dd或dd。
基因组成是dd的个体只表现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d控制的性状,但d不受d影响还会继续遗传下去。
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能卷舌为显性基因,用r表示
不能卷舌(平舌)为隐性基因,用r表示
能卷舌的基因组成:rr或rr,平舌的基因组成:rr
课堂小结:
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显性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显性性状只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能表现如:aa或aa。
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如:aa。
板书设计:
1、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显性基因——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隐性基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2、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aa或aa——显性性状
aa——隐性性状
作业:绩优学案(教材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
这是生物的遗传第3课时,前面已将遗传现象、性状、相对性状;染色体、基因及dna三者的关系、染色体及其携带的基因是通过生殖活动实现的等相关内容都已介绍完毕,这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基因的显、隐性及分析基因对生物的性状是如何控制的。
本节课仍然是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说起,纯种高茎豌豆产生的后代是高茎。纯种矮茎豌豆产生的后代是矮茎。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第一代后代是高茎。第一代后代再自交产生的后代有高茎和矮茎,由此孟德尔认为性状有显性、隐性之分,控制性状的基因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从而得出基因的显、隐性。通过分析豌豆实验中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规律,得到显性性状只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能表现和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这样两条规律。
有了以上基础,在第一课里调查了几种性状的出现情况,就可以用这节课的知识进行解释,例如:能卷舌是显性基因,不能卷舌(平舌)是隐性基因,能卷舌的基因组成:rr或rr,平舌的基因组成:rr,
可以让同学根据父母的情况分析子女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验证自己调查的准确性。
整节课是层层递进,一步一个脚印,老师讲得流畅富有激情,学生听得认真配合默契。不足之处:内容结束的稍早了几分钟,可以两手准备多提供一些习题,灵活使用。
生物的遗传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2基因控制性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展示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学生拿出自己完成的调查表。
师生互动:统计数据,发现规律。提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和概念。指出调查表中的各项调查内容,在生物学上属于生物的性状。
设计意图:课前安排的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借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供了学生与家长的情感交流,促进亲子关系。同时为本节课的问题探讨提供了很多较好的素材。
观看录像:了解人的各种遗传性状。
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思考,总结出性状的概念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几种生物的性状。
小组讨论:
1、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的性状吗?
2、尝试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3、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
小结: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提出问题:性状能否直接传给后代?它又是谁控制的?
学生活动:资料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
教师应较详细介绍此项生物技术的基本过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是一种世世代代都是小体型的鼠,人们在对它做了一些特殊的处理之后,看看它的后代有什么变化。在雌雄小鼠 2-3倍,体积大一倍。
小组讨论:
1、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2、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3、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小结: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师播放录像:转基因技术的运用。
学生活动:观看录像,加深对基因决定性状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实验分析和观看录像,以学生非常关注的话题,可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内容上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事实,确信无疑,相信科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还能利用此片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提出辩论话题: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是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素材以确保效果)。
学生活动:展开辩论(可临时组队)。
小结:转基因技术和其它许多科学技术一样,都似一把双刃剑……。
设计意图:既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明白科学技术应该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带来灾难的道理,科学研究的过程应该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另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力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等其它各方面的综合能有更大程度的提高。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性状、相对性状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知识,关于这些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我们知道了生物在传种接代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那么你还想了解基因是怎么传下去的吗?是通过什么传下去的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保持生物学习的兴趣,养成对科学追求无止境的精神)。
课堂练习:p28(及时反馈并矫正)
课后作业:配套练习《学习与评价》。
生物的遗传教案篇3
一、教材依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教学设计思想:
新课标倡导科学探究的科学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自主地学习。本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科学结论出现在探究之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表达和交流等探究式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问题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实验观察,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让学生观察“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以及四种脱氧核苷酸形成dna双螺旋结构动画和四种核糖核苷酸形成rna动画,采用观察――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问题式探究模式使学生认识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
1、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学会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形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一丝不苟的科学探究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到合作学习和小组团结协作的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a液20ml,b液80ml。学生准备:查阅资料及互联网搜集dna和rna的有关材料。
六、教学过程简述:
定向激趣,引入课题: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配音:指纹鉴定一直是探案破案的一个有力手段,但有些场合犯罪分子可能未留下任何指纹,或有些物品上的指纹难以取样,而且一些犯罪老手往往在作案时小心避免留下指纹,这些都使利用指纹鉴定判案断案显得无能为力。dna指纹鉴定不但能够克服这些困难,而且还具有其他许多优越性。世界上首次利用dna指纹图成功地进行侦破的案件是英国的一起杀害少女案。由于作案者的狡猾,当时英国警察无计可施。后来在发案现场获得了一些作案者的痕迹,通过对5000人的dna指纹图进行普查之后,很快将杀人犯绳之以法。
提问:
1、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3、如果得到了dna方面的证据,是否还需要其他证据?
学生回忆初中知识,联系生活,思考、交流回答。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入学习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提问:
1、你知道生物体内的核酸有几种?它们在细胞中是如何分布的?
2、如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针对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实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上课之前就给学生分好组,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两位同学需要进行的是:讨论,明确实验原理、目的及方案,观察、分析、记录实验结果。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后,选派代表就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小结,主动获得结论:核酸包括两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学生在得出实验结论后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作深入思考:第一次分离出核酸是1868年,瑞士的科学家米舍尔从外科绷带上脓细胞的核中分离出一种有机物,它有很强的酸性,所以叫核酸。米舍尔分离的是哪种核酸?dn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吗?rna只存在于细胞质中吗?
原核细胞中的dna是如何分布的?学生在思考后给出答案:米舍尔发现的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在细胞核中也有少量的rna。
给学生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感知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共同探索,建构知识: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1、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物质,那么,核酸由哪些元素组成?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dna和rna的化学组成有何异同?
3、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几种?
4、dna和rna的空间结构是什么?
投影“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以及四种脱氧核苷酸形成dna双螺旋结构动
画和四种核糖核苷酸形成rna动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倾听、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用列表比较的形式,说明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功能。
在学生讨论总结的基础上投影dna、rna结构异同比较的表格:
比较项目
dna
rna
结构
大多为双链、个别单链
大多单链、少数双链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碱基
A、G、C、T
A、G、C、U
存在部位
主要在细胞核内
主要在细胞质内
相同点
都是核酸,基本单位都是核苷酸――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碱基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
1、本节的课题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核酸我们已经知道是什么,那么遗传信息是什么?
2、遗传信息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dna中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具有多样性是因为dna分子具有多样性,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具有多样性。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hiv、sars的结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思考hiv和sars的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什么?
归纳总结,形成思维:最后让学生总结两个问题:
1、你体会到了哪些科学研究的态度或方法?
2、你认识到了哪些科学基本知识?
从上面探讨分析中,学生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已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对于知识的总结可以采用学生回答,最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法,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学以致用,形成思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适当地组织一些练习,既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符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练习题的设置(略)
生物的遗传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克隆羊的科学技术过程并得出细胞核里有遗传物质。
2.说出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3.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能力目标:
通过克隆羊、dna是遗传物质的资料分析,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模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大家观察了自己和父母眼睛的形态(如:双眼皮、单眼皮)。和父亲眼皮相似的请举手,和母亲眼皮相似的请举手,和父亲眼睛形状相似的请举手,和母亲眼睛形状相似的请举手,和父母的眼睛只要有相似之处的请举手。
很明显,我们和自己的父母总有相似之处,那么,小组相互观察一下,你们的眼睛是否相似呢?为什么?
积极举手,并相互关注举手的人数。
生a:自己和父母相似是因为遗传的原因,和同学没有遗传关系。
过渡
谢谢大家给我的信息,刚才同学们的举手和发言就是信息,而我们和自己的父母相似,这是因为父母把遗传的信息传给了我们,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个道理,生物都能把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那么,遗传信息在哪里呢?靠什么物质遗传给下代呢?
新课
学生积极讨论
教师
(板书)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请大家看1996年轰动世界的克隆羊多莉,它的身世与三只母羊有关,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多莉到底像哪一只?为什么像?这说明什么?请小组讨论,我将请二位学生到黑板上利用贴画再现多莉的身世之谜。
判断:非常正确,细胞核内有遗传信息
(板书一、细胞核里有遗传信息)。
比如一本书是细胞核,书中的文字就是遗传信息。那么,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呢?科学家们发现:细胞核中有两种重要的物质:蛋白质和dna,你们认为哪一种是遗传物质?
有什么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鼓励)非常好,你排除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从而证明了nda是遗传物质,但是,有没有证据来直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呢?
踊跃举手,两位学生上台贴画,其他同学则纷纷举手发表意见,共同得出多莉的身世之谜。
生a:多莉长得像b羊。
生b:b羊了细胞核。
生c:说明细胞核里有遗传信息。
dna是遗传物质。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
学生
讨论
设计一些探究,老师的目的不是让他们找到真正的证据,而是引导他们回忆探究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对比法的应用。然后利用多媒体模拟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得出结论。
多媒体技术;教师绘画
请大家观看多媒体,这是一种病毒,像一个机器人,但他却非常小,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得到。我们知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这种病毒只有两种物质,蛋白质组成外壳和里面的dna(教师简笔画画出病毒的结构)。它能在生物体内大量繁殖,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它通过什么物质遗传给自己的后代?(多媒体展示噬菌体的侵染动画过程)。
师生交互谈话
生:通过dna来遗传。
师:这说明什么?
生:遗传物质是dna。
师:为什么说dna是遗传物质呢?
生:因为蛋白质留在了外面,只有dna进入细胞了。
我们知道了dna是遗传物质,(板书二、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那么,dna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实物投影展示同学的dna图片,老师展示dna动态旋转结构)。dna的结构像什么?
像旋转的梯子一样。
建立空间结构想像与推理
dna呈双螺旋结构,(板书1、结构:双螺旋结构。)它是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美国生化学家沃森(james d· watson)合作发现的。当时,人们还不大清楚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什么?1952年美国一位化学家发表了关于dna三链结构的研究报告,另一位科学家拍下了dna照片,沃森通过仔细观察看出了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的结构,他立即产生了一种新概念:dna不是三链结构而应该是双链结构。他们继续循着这个思路深入探讨,一致达成共识:dna是一种双螺旋结构。随后,沃森和克里克立即行动,在实验室中联手开始搭建dna双螺旋模型,终于在1953年3月7日,想像中的dna模型搭建成功了。人们终于知道了dna的结构。这使他们获得“诺贝尔奖”,也使生物学的研究从宏观开始向微观方向发展,而杰出的生物学家克里克被誉为“分子生物学之父”。同学们,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1953年,离现在有多少年?
50年。才有50年的历史,现在对dna的研究己经取得了迅猛发展,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模拟模型建构
请大家看我手中的模型。(用一段筷子,筷子上缠绕着粗毛线,外面包裹着胶泥)拉出缠绕的呈螺旋形的毛线,这是什么?(纠正)蛋白质。蛋白质和dna共同组成了染色体。
笑!dna。这是一条染色体,掰开胶泥,这是什么?笑!胶泥
初步建立模型建构
模拟模型制作与展示
(板书三、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学生形象记住了非常抽象的染色体结构。接下来老师染色体模型材料和不同颜色的彩条各10条,合作学习小组制作染色体。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快。学生积极制作染色体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染色体的组成,同时,又为下面探究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素材。
问题:
1.为什么各小组缠绕的彩条会有差异?染色体颜色均不同。
2.彩条代表dna上不同的片段,染色体上dna的排列也和我们手中的彩条一样,不同的片段代表不同的遗传信息。我们的眼睛有的像爸爸,有的像妈妈,有的却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就是因为每个人dna上有这样不同的小片段,使得遗传信息不同。人有23对染色体,每对染色体上dna所表达的遗传信息就更是千差万别。这就是为什么“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
展示一下染色体,非常好,接下来,请同学们随机把彩条裹在染色体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缠绕上彩条。观察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染色体模型上的彩条组成。
使用彩条的先后顺序不一样。
每组的同学把染色体拿到前排展示看。
小组讨论遗传信息、dna、染色体和细胞核有什么样的关系?
结论:小小的细胞核储存着大量的遗传信息,所以说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上,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染色体存在细胞核中。
思考
你从克隆羊多莉的身世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通过这节课,你还会产生什么想法?提出什么问题?
生物的遗传教案篇5
一、教材简析:
?遗传和变异现象》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教材主要从三方面:1、通过比较个体间性状的差异,使学生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通过欣赏和评价两幅19世纪的漫画,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3、通过课后的性状调查和思考与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领悟;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世界遗传的多样性,为今后学习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能列举和辨别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调查、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了解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
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幻灯片展示:2组同学们熟悉的明星照片,请同学们观察照片中的人物在外貌特征上有什么共同点,以此导入新课: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新课。
知识点一:性状和相对性状
1、性状
1)小游戏:
①猜一猜:这分别是谁的眼睛?
(引出名词——形态特征)
②猜一猜:这是谁的声音?
(引出名词——生理特性)
由以上两个小游戏引出:性状
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都称为性状。
2)思考:同种生物同一性状表现类型相同吗?
3)根据性状的概念说出葡萄的性状。
展示同种生物同一性状表现类型不同的图片,从而引出:相对性状
2、相对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展示4组图片,判断图片中的性状是否是相对性状?
2)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讨论:
①在活动最后,有没有人和报告者一起站立?说明了个体间性状表现是否完全相同?
②根据活动结果推测世界上两个人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
3)你能行:辨别下列哪些是相对性状。(对性状和相对性状进行巩固)
知识点二:遗传和变异
1、遗传
1)小游戏:寻找亲人
2)活动:欣赏和评价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新鼻子》《旧砖上脱落的碎片》。
讨论:
①《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脱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
②哪幅漫画中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是可能发生的?为什么?请同学们说说以上两项活动的体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状有相似性,说明性状可以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从而引出: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3)展示4组与遗传有关的图片。
4)思考: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性状一定相似吗?展示3组有亲缘关系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他们之间的性状差异。从而引出:变异——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表现存在。
生物的遗传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本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以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小故事,学习科学家——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且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通过红绿色盲家系图谱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学习态度。
3.在了解常染色体遗传及伴性遗传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近亲婚配对人口素质产生的危害,更好的理解国家为何要禁止近亲结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遗传系谱图的识别和判断。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以人的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总结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在学习《基因在染色体上》解释摩尔根试验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有关伴性遗传的知识,因此,在开始进入本课题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说明了说明?(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什么染色体上?(性染色体——x染色体上)
果蝇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与前面所学的其他性状的遗传有什么不同之处?(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在这基础上,教师可导出“伴性遗传”的概念——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就叫做伴性遗传。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然后导出:通过研究红绿色盲来学习伴性遗传特点是本节课的主干线,为了了解人类红绿色盲,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出示几幅有关测试红绿色盲的图片,让学生判断一下自己是否属于色盲患者,并简要指出红绿色盲对于人类本身造成的危害,引出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
教师讲述:在我国,男性患者的比例高达7%,而女性患者只有0.7%,为什么男性色盲的发病率远大于女性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习新课。
新课学习
1.简单地介绍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呈现的英国著名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生物的遗传教案篇7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做成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查找有关遗传的谚语学生准备:带父母的照片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
一、导入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
2.我们先来看看书上p42,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是谁
3.学生讨论后回答
4.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你从哪知道的?(让学生找找这几位父母与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
(2)你有没有被妈妈或者爸爸的同事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爸爸?
(3)我这里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带来了他们的全家福,我们就来找找他们的父母。
(4)不少同学也带来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组间混合一下,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3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组讨论回答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4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遗传现象的推测
1.观察图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讨论后汇报
四、拓展作业
(1)今天我们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
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
肤色、眼睛、脸形、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多或少的
花纹、手指形状在相似的特征
鼻子、嘴形。
生物的遗传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猜谜语、欣赏漫画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识图能力;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相对性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生物界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认识,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及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般都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且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状、相对性状、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相关的生活经验,能够比较容易寻找和发现周围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但是还没有形成理论知识,不能对相关的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一组图片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她们,你注意到:
1、他们像吗?
2、他们哪些特征相似?
3、他们哪些特征不相同?学生就会展开讨论,顺利进入主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组织学生开展几个活动活动
1:连连看——学习生物的性状师:很多同学都去过动物园或者在书本或电视上看过很多的动物,这些动物你们都熟悉吗?生回答。
师:老师这里出了几道谜语现在请同学们帮我连连看:谜语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大象。是马不拉车,叫马也不错,满身黑道道,听声就奔跑。——斑马。一种动物名叫鹿,鹿角不长脖子长。——长颈鹿。形状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松鼠。
教师提问:恭喜你们都猜对了,你们为什么能猜出这些语句描述的是什么动物呢?
学生:根据他们的形态特征。
师:很好大家都抓住了动物的重要特征。像刚才描述耳朵像蒲扇,鼻子长等都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同学们能说说其他生物的形态特征吗?
生:树叶是绿色的,柿子是橘红色的,树干粗壮······还有说话的声音。
师:那么声音、动作是形态特征吗?
生:不是。
师:这些是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生物的生理特性。比如人的色觉正常与否,血型、嗓音等都是生理特性。
师:给出性状的概念,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
师:那么什么是相对性状呢?请同学们看这几幅图片。思考图片内容说明了什么?生观察图片讨论发言。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了生物的同一性状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所以同一生物的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通过例子强调同一生物,同一性状。
活动2:个体间性状的比较。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辨别8种性状。指导学生完成个体间性状的比较。完成书本讨论题。
师:通过刚才的检查,最后没有人站立,这说明什么?根据这个活动结果推测世界上两个人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小组讨论,组内代表发表见解,普遍能够归纳出在同学当中,同一种性状表现的特征当中,有的性状表现相同,有的性状表现不同。个体之间各种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几乎为0。):
活动3:照片连连看
师:大家在做性状自我检查中,发现自己有哪些性状与爸爸妈妈的一样?有哪些不同?(请2~3个学生谈谈)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3个同学都谈到自己有很多地方跟父亲或者跟母亲是一样的,也有不同的地方,那我们下面来做一个小游戏:比眼力!(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前学生提供的一些家庭照片,让大家来猜究竟是哪个同学的父亲或母亲。大家兴致勃勃,大多数能很快猜出来,部分让学生很犹豫,猜错了。教师接着引导大家分析为什么有的很容易猜对,有的猜错了)
生:有的照片跟某某同学非常的相似,他们有很多性状是一样的,一看就能看出来是一家子。有的差异很大,所以猜不准。
师:这说明什么呢?请大家阅读100页的第一段文字。并对重点字句圈点出来。(学生快速阅读,掌握遗传和变异的概念遗传:性状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
变异: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存在差异的现象。)
师:(用多媒体展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活动4:欣赏漫画,并回答书本问题。
师:(多媒体展示法国著名漫画家奥诺。杜米拉的漫画《新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下面我们来欣赏19世纪的两幅漫画。
引导学生在小组间讨论三个问题:
1、漫画中表达了什么生物学现象?
2、《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
3、漫画里哪种现象是可能发生的/哪种不可能?为什么?学生讨论,各小组代表陈述观点,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进一步加深理解。
师:这里有些谚语大家来说说其中有哪些是遗传现象,哪些是变异现象?(生基本能说遗传和变异现象)
师:这说明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里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自然科学中,探究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就是遗传学。我们看到这些特征,你能辨别出哪些是相对性状吗?(教师打出一根据录像内容编写的练习题:山羊的白毛跟花狸鼠的黄毛;鸳鸯的游泳和鸳鸯的彩色羽毛;黑色小兔和灰色小兔。)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性状和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有多了解,你还能说出生物界中的那些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在遗传学的领域中,大家想了解一些什么问题呢?拿出我们的“问号记录本”,把它写下来,课余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想办法解答它,或者在后面的学习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作业:参考100页“思考与练习”第三题的性状调查表,可以自行设计,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家庭成员的性状进行调查,建议大家用数据统计,或者图示、表格等办法给大家呈现你的调查结果。
(三)、课堂小结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举例生物的相对性状;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这一节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如果照本宣科把几个概念告诉学生,举几个例子,相信学生也能理解。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许就会被扼杀了。对后面“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等抽象内容的学习就会造
七、板书设计:
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
一、性状和相对性状
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1、遗传现象∶性状从亲代传给子代的现象。
2、变异现象∶亲子之间性状表现差异的现象。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