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范文网 >读后感

《冬牧场》读后感5篇

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交流的思考和感悟,我们写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语言运用、结构安排等方面的评价和思考的体现,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冬牧场》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冬牧场》读后感5篇

《冬牧场》读后感篇1

王安忆这样说: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冬牧场》就是这样的文字,写的是作者李娟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的三个月的游牧生活。

不同于以往的游记,《冬牧场》中的作者扎扎实实地和牧民一起生活,从赶着骆驼进入沙漠的三天行程,到一起为定居搭建冬窝子,砌羊粪墙、收拾家务,再到定居后每日的放羊、采雪背雪、找马找骆驼、绣花,作者用白描的方式将这些平实的小事一一记述,并将个性饱满的男人、女人、小孩、男孩、女孩一一描绘,用羊、马、骆驼、猫、狗等动物装点,形成了一幅大漠荒野背景下的牧民生活画卷。虽然是记录着游牧生活中琐碎、平实的生活细节,但许多对自然、生命的思考如涓涓细流般浸润着读者的心田。

一是对自然的敬畏。《冬牧场》处处可见的对自然景致的描写,“大地是浅色的,无边无际。而天空是深色的,像金属一样沉重、光洁、坚硬。”其中对星夜兼程的描述令我印象颇深:“同样在满天星斗的浓浓夜色中,我们朝着深入地平线一半的猎户星座启程。与此同时,月亮弯弯地挂在东方,同样还是在行走中伴随着太阳缓慢而威严地出升。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那到底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梦,让我久久回味。在那样的自然中,人们乐观而安然地咀嚼着自然给予的馈赠,荒漠、积雪、枯草、羊粪等等,气候环境的严酷、物资的匮乏逼迫人们贴地生活,“大地是最大的一块磁石…生命的世界只有薄薄的一层,像皮肤紧紧贴附在大地上,一步也不敢擅离”,渺小了人的个体,却更加反映了生命的实相,为了生存而生活,幸福反而更加真实。

二是对生命的歌颂。在描写“冬宰”这一幕时,她虽然对亲眼看到生命的结束表示难以接受,却还是鼓起了勇气去直视它。从宰杀前的准备工作,到宰杀时牧人的祷告,到“一匹清晨还在旷野中自在奔跑的马儿,中午见散成堆骨肉”,“这是马儿留给我们最后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长冬的力量”。让生命以力量的形式传导,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此外,《冬牧场》描写的牧民也都异常可爱,果敢勤劳同时爱耍酒疯的男主人居麻,一刻不闲做活麻利却毛手毛脚的女主人,爱幻想爱打扮渴望嫁到远方的女孩加玛,恰巧一起扎寨的牧民家庭成为邻居并一起劳动吃饭共享生活物资,素未谋面的过客成为了座上宾,一个假戒指的礼物都因为颜色鲜艳而变成珍宝,一粒糖的分享都显得格外甜蜜。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于是便有了拓宽生命宽度的人,不同的人用彼此不同的篇章,来丰富生命的历程,于是便有了这些故事,感谢每一个讲故事的人,感谢李娟,也感谢每一个听我讲故事的你。(作者:章静,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干警)

《冬牧场》读后感篇2

搁置许久的书,国庆出行前将它装入行李箱。转辗三地(准确地讲,是两地),放慢脚步,亲近自然,闲暇时光,与书为伴。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别样的旅行体验。

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在假期中将它看完。读《冬牧场》的时候,不时会被作者深情而又不失节制的文字感动到。在这之前,我想像中的放牧场景应该是:风吹草地见牛羊。而真实的场景竟是:满目天空、流云、白雪、黄沙,再无一物。日复一日地顶着寒风,行进在漫天的雪地里,寻找深埋雪下的那一株株枯草。那是何等的荒凉和孤独啊!感慨的同时,不由地对牧羊人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自然严酷,寒冬漫漫。熊猫狗生产遇上了寒流(零下42摄氏度),当母狗生下四只小狗后,感觉到了自己状态很危险,便关闭了产道。等捱过了艰难的那几天,才生下了最后的四只。在自然面前,一切的生灵都是弱小的。但它能做的就是拼劲全力,保全自己的孩子。

长夜漫漫,伴随着寒风涌入屋内的还有小狗的惨叫,但它们一天比一天健壮。或许正如文中所述:生命远比所看到、所了解的更结实,更顽强。

在牛的冬天那个章节,有一个桥段还是蛮触人心弦的。小牛断奶后,就再也没能天天见到母亲了。渐渐地小牛就习惯了没有妈妈这件事,但牛妈妈却很难习惯。偶然地一次,小牛回来的特别晚,正在被挤奶的牛妈妈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宝宝,不顾一切奔过去闻它、舔它。但小牛无动于衷,已经不认得妈妈了。

看到这里,还是有一丝丝地难过,虽然这是它们生命必经的历程。谈及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远走他乡,早已习惯父母不在身旁。而父母依旧将我们点滴挂心头。正如老人家总说起的一句话:父母可以为儿女做的,儿女很难做的到。

通篇最让我感动的地方,作者写到“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正在过去。”气温总会缓过来,一切总会过去。不由地让我想起我当兵的那段时光,总是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看的到头的辛苦可以坚持。

借用文中的一句话: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的有希望。勉励、鼓舞自己,在奋斗的路上,我们一起加油!

《冬牧场》读后感篇3

纪实文学《冬牧场》,描写作者李娟在2010年冬天,跟随哈萨克牧民深入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与牧民家女孩一起背雪、放羊、赶骆驼、收拾地窝子,渡过三个月难得的原生态牧民生活。

在冬季零下四十多摄氏度荒凉的冬牧场:雪水是浑浊的,混有风沙、羊粪;洗澡也很困难,更不用说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了。人是怎样生存的呢?作者写道:“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牧民家的子女放寒假,历经辛苦也要回到“地窝子”和父母们一起生活,而这段时间里父母绝不会把他们当做还在上学的娇滴滴的孩子,该放羊,放羊去,该背雪,背雪去,该做家务,做家务去。每个人俨然都熟识自己要干的事情,一切是那么井然有序。

以前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自小跟随父母从事家务劳动、田园劳动、市井买卖等一系列生活实践,掌握生活基本能,可以独立撑开生活的某一面,那是环境逼出来的,练出来的。现今的孩子,一是经济条件好了,二是课业越来越重,却渐渐的脱离生活实践。他们很多的假期在培训班度过,和父母一起做做家务,一起坐下来喝喝茶的闲暇时光少之又少。上学放学要人接送,吃饭穿衣要人伺候,生活不能自理,举手之劳的简单之事不会做,一到需要独立面对生活时便束手无策。虽然我们不需刻意创设贫苦家境磨练孩子,但失去锻炼孩子的机会也是一件憾事。

再回到冬牧场,哈萨克牧民居麻的女儿和儿子即使在爸爸离开几天的日子,也能担负起整个牧场的正常运转,而这样的劳动量常常使得男主人“放羊归来累的倒在炕上动弹不得,夜晚忍受长年累月辛苦劳作积累下来的一身病痛折磨,大把大把的吃着阿司匹林止痛片”。这样严苛的环境,孕育了孩子们美丽、坚韧、勤劳,尤其是男主人的女儿能干、爱美,笑起来如阳光一样灿烂妖娆。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阿勒泰广袤的天然牧场里流动着哈萨克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轮回。期待我们的教育也能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中坚守生命的活力,虽被裹挟却能善其身。

《冬牧场》读后感篇4

2010年冬,女作家李娟一路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亲身体验游牧民族的冬牧转场、冬季放牧生活,并以35篇散文真实地纪录下了3个多月在转场和荒漠深处牧场上生活的点点滴滴,结集而成《冬牧场》。本书没有严格的行文构思,没有新奇入胜的故事,也没有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作者本真地描写牧民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甚至显得琐碎繁冗,但透视性地展现了牧民的生存境遇。

作家对这些易被忘却,易被忽视的冻土、冷点和微弱群体投射了人文关怀和饱满热情,将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中沉默无声的青春、爱情、生命和希望呈现给了大众,让我们看到各异的社会、生活,领略到多彩的生态和顽强的生命力量,是值得赞许和夸耀的,这可能也源自“非虚构写作计划”的初衷。头戴钢盔走天涯,四海为家的物探人与牧民何其的相似,看到书友们读后感中讲述的工地“小搬家”故事,五味杂陈,同路人之感尤盛,希望能有更多像李娟一样的作家,去深入,去挖掘,去展现物探行业有骨有肉、有笑有泪、有血有汗的生活,为物探人而写、而歌、而呼,或许我们都有去作“李娟”的潜在机会,更需要有“李娟”的责任感和情怀。

千百年来,游牧民族靠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的社会形态逐步造就了草原文明,放牧转场也成为草原文明的文化遗产。如果没有转场,草原文明不会像今天一样形态化,地球上养育人类的草原等不到农耕和城市文明的来临。游牧民族依赖于自然,受制于自然,想存活于天地之间,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停更换牧场,寒暑更替,南迁北返。转场是牧人生存的必然,也是游牧民族繁盛的必须。

没有一块土地永远地鲜花长开、水草常丰。万千生灵,莫不存于自然,囿于自然。北雁南飞、鲑鱼回巡莫不是为生命存续,不得不转战、迁徙。循此理,人生转场也不可避免,常言说,树挪死,人挪活,无不是这个道理。面对人生转场,有惊慌,存恐惧,是无奈被动,还是主动豪迈?人之常情,均可理解。

转场是寻求一种崭新鲜绿的出路,牛羊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只要我们明白:人生转场不是等死或瞎折腾,而是为了存活、更好生活的本质。我们将会坦然、淡然。因而,需要转场的时候,一条路走到天黑,这时的守始如终并不值得击节赞叹,实为不可取的愚钝、固执。态度决定结果,如视转场为机遇,主动出击,理性思考,则转场是生命之积极,是超越,是充满自信,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否则,怕转场,充满恐惧,就会丧失创造新生的勇气,只能是无所作为,坐等衰亡。究其本质,转场与坚守并不相悖。相反,转场就是在坚守一种生命的规律,进取的规律。在转场中,获取生命更多的希冀和新的支撑力量。

当然,放牧转场对牧民来说是艰辛的、痛苦的经历,特别是冬季转场,寒冷令人痛苦不堪,甚至是生命极限的挑战。但寒冷却理所应当,因为,寒冬孕育春暖。在人生转场中,我们要有应变而生的勇气,逐光而行的坚持,也要有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万千得失,不过一段烛光消逝的淡然,我们终会熬过寒冬,面朝大海,迎来春暖花开,我们也将因寻得了生活希望而享受幸福和快乐。

当下,游牧业已趋于式微,成为历史、记忆或将不远,那么物探行业呢?寒冬是不是正在远去,亦或已拉开了转场序幕?

牧民的一年是羊的一生,牧民的一生也只是历史的一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转场中,为了那一瞬光亮的绽放,我们准备好了吗?

《冬牧场》读后感篇5

这是一部描写阿勒泰游牧民族在冬牧场生活的非虚构小说。作者把自己与哈萨克牧民一起转场、安营扎寨、共同在冬牧场生活劳作的场景,以作家的心境、当事人的感触、用质朴无华的文字细腻入微的,一桩桩一件件娓娓道来。让我恍惚如临其境,不由深深的为之动容…这对于出生并生活在新疆,时而会和哈萨克族人打交道的我来说,感觉很亲切又感叹那凿凿差异的深刻!

在寒冷冬季到来之前,哈萨克牧民局麻一家带着一冬的生活所需,骑着马赶着牛羊骆驼,缓缓的前往冬牧场,开启了又一年艰辛而又传统的游牧生活。在那荒野贫瘠的土地上,生命远比所看到、所了解的更结实,更顽强。人也罢、动物也罢无不竭尽所能。生存条件的恶劣,“美食”就可以慰籍,吃饱穿暖就是幸福的时刻。比之更无奈的是荒野里的静寂无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无聊至极。(这让我多少理解了哈萨克的嗜酒者 )这个等孩子们放假回家了也就可以慰籍。他们的回归赶走了静寂与辛劳,带来爱和温暖,也带来了对以后生活方式转变的思虑。

这苍穹下,还有人必须承受着那些难以承受的苦。当你在为自身物质生活非常不满时,这本书或许可以化解你过剩的欲望,开阔你能释然的眼界。这个社会总有多种多样的差异,在高旷的星空下,那些静默的存在,能不紧不慢,不慌不乱,谁也不比照谁,谁也不笑话谁,谁也不可怜谁,各有各的活法。多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森林冬读后感精选6篇

冬之旅读后感推荐6篇

森林冬读后感优质6篇

《冬》电影观后感8篇

冬爷爷读后感8篇

森林报·冬读后感精选7篇

冬之旅读后感模板8篇

朱自清《冬》读后感8篇

《冬》电影观后感优质8篇

冬温暖的读后感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386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