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范文网 >读后感

《小团圆》的读后感8篇

写读后感的时候,需要选择自己最深感受的内容表述出来,不错的读后感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团圆》的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团圆》的读后感8篇

《小团圆》的读后感篇1

看张爱玲,体会到一句话,何谓“强极则辱,慧极必伤”。她为何就不能有一会儿糊涂的时候?她为何就不能在这滚滚红尘里有一会儿的麻醉沉迷?

“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么平安过。时间过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她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

这是她跟胡南成恋爱后写的一段话,“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可想爱对于她生命的意义,然而在这样的时刻,她想到的亦是随时可以上岸。“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可以看出,这几乎等同于她的信仰,信仰又怎么能和现实的生活有任何关系呢?

说她红颜薄命亦是对的。张爱玲的美是在骨子里的,是近似于与莲花,与月光,与雪山般代表的美,是清冷的美,是出世的美,是几乎靠近于神的美。与世俗中令人温暖的美是相反的,因此她的美只能存在于意境之中,远观之中。然而这便是她的'命运了,她若不屑改变,如不能英年早逝,就只能悄然孤身终老。

古往今来,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女子还有如林黛玉,如李清照,当然前者只是创造出来的人物。艺术家有才华,创造出传世的文学作品的多不其数,然而能将自己的人生也写成一部著作的,又有多少呢?

张爱玲的美,是以生命作为代价,是以幸福作为祭品,来追求的美。难怪胡南成的书里,总叹她惊为天人,字里行间透露出跟她在一起的沾沾自喜,然而真正要陪着在身边的,却还是小胡,小苏或是其他的女子。你说他矛盾吗?其实真还不是的。只是叹这世间,神仙偶尔是有的,然而神仙眷侣,却还真的是不易有。

《小团圆》的读后感篇2

晚上躺在床上,脑海里面突然冒出一句话:但凡喜欢张爱玲作品的人,他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张爱玲式的灵魂。

张爱玲居然称呼自己的母亲二婶,也就只一个称呼就让人心里生出无限的陌生来。我小时候被父母管教的比较严格,有些拘谨,遇到陌生人一开口就将红色涂满脸,一直画到脖子。高中的时候开始住校,期间也在自己的亲戚家住过一段,我是个不喜欢将自己想法说出来的人,有了这样的经历,就更加的内向起来,总有一颗魂灵被深深的囚禁在内心。此后,回家的次数也少了,慢慢的和自己的至亲也有了生疏感。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母亲逛街,看中了一件衣服,心中很是喜欢,眼神也表现的很强烈,但是母亲对于衣服的样式和价格还有些不满足,我也只有悻悻的放弃了,嘴里面淡淡的说:我不要了。脸上虽然有些不乐意,但是却尽量的遮掩起来,不让自己看起来是赌气才这样说的。慢慢的就将别人的眼色和态度放在了首位,总觉得自己是哪个需要低眉顺眼的人。大学的时候,自己开始全面掌握自己的财政,在钱上是从来没有打算的,总是一塌糊涂,在看到存折上全部是了零后才知道自己的拮据。但自己也从不主动的向家里面要钱,总是父母在电话里面问起,我才嗫嚅的说出:那就给我邮寄些吧。向同学借钱更是少的可怜,都不好意思开口,似乎世界上孤单单的就我一个。

我确实有些敏感,有时候敏感的让自己都生出讨厌来。没有了生猛的气息,总是低眉顺眼的,搞得满腹都是牢骚,却又不能声张起来,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却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独自疗伤。

看着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小团圆,似乎那个九莉的身体里面囚禁着无数个张爱玲式的灵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那过马路时渴求被母亲拉起的小手,张在空中,白嫩的,很是刺眼。中国人就是那么含蓄的羞于表达自己的爱,你是,我是,所以大家只能苍白的活着。

看着张爱玲的小团圆,尤其是她童年和姑母同居的生活,就让我有些感同身受,虽然没有她那样的楚怜,但总让自己在梦中有坐船的感觉,热辣辣的光在湖面上晃个不停,没有什么着落感,就是空空的浮在哪里。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9篇《小团圆读后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小团圆》的读后感篇3

张爱玲不愧为才女,写个自传都是那么地委婉,故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燥,生活的味道那么重,爱情的味道那么浓。

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九莉(其实就是张爱玲自己)出生在一个末落的贵族家庭,从小被过继给伯父,称亲生父亲为二叔,亲生母亲为二婶。九莉的亲生父母因关系不和而离婚。亲生父亲二叔将家财挥尽,又娶了新太太,对九莉不闻不问,甚至当九莉中学毕业后想去英国上学,父亲也无财力支持。她的生母二婶也贪图享受,离婚后自己云游世界,四处留情,无暇顾及九莉。九莉就在这样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环境中渡过了凄凉的童年。

既然不能去英国读书,只能凑合到香港了。九莉周围的同学都是国内的富家子弟,过着优越的生活。除九莉之外,他们大都每天谈恋爱,根本没有心情读书。在九莉在香港读书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了,九莉被迫回到上海。

九莉20岁以后就开始写作,而且频繁发表。

九莉生来清高自尊,在爱情面前不卑不亢,爱就一直爱下去。爱得执着,勇敢。面对对方的种种错误,种种不衷,种种反悔,她都义无反顾,爱得那么有尊严。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邵之雍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胡兰成。邵之雍取了九莉,可是后来又分别与日本的女人,乡下女人和小康女士有染,还时不时地回来找九莉。九莉因为爱所以宽容他,迁就他。

张爱玲用这部小说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份记念,她缓缓的述说仿佛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文字间显现着一种高贵的清高气质。她的童年并不幸福,她与胡兰成之间的爱情是刻骨铭心的。

在刚开始读小说的前三章的时候,感觉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众多人物同时岀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很复杂,感觉作者的表达有点啰哩啰嗦。读到后来就发现,其实张爱玲只是想把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与人全部讲出来,这样才可以使她本人的个性显得鲜明。读到第四章及以后,故事就越发有趣了。特别是以女主人公九莉和男主人公邵之雍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同时描写众多其他人的人生故事的章节分外的吸引我。九莉对邵之雍的忘我的,不求回报的爱情是那么的动人。

?小团圆》是张爱玲对自己人生的纪念和交待,让读者通过九莉的故事了解一个立体的才女张爱玲。

《小团圆》的读后感篇4

读《小团圆》,就像是在陪姑婆晒太阳。你从她的片言只语中知道这老人有不寻常的过往,家中发黄的照片也证实着这些片言只语。于是,你陪着枯瘦的老人晒太阳,听她无厘头的点评和慨叹。但终究,你已不是八卦的少年,也并非无知的少女,你雀跃的心要越过这窄窄的院墙,将他们留在历史的尘埃中。她是属于过去的,而你却活在当下。过去不能奴役现在,更不能遥控未来。

过去只能拿来晒太阳,且是冬日下午三四点的太阳,以免过早氧化。我甚至觉得过往只适合尘封,不适合晒太阳,更不能拿来当素材、小说或电影。过往也只属于小众,不适宜大众,更不要成为"传奇"或焦点。

我是用了好大的耐心才读完或说翻完《小团圆》。不翻则好,翻了更糟糕,本来就不喜欢张这个人,这回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把对姑婆应尽的一点尊敬也几乎要放弃。

文字是那么生硬,没有一点质感,仿佛所有人都应该且已经红宝书般熟悉她四十年代的所有作品以及身世。话说得那么迟疑、吞吐,所谓"张爱玲笔触的文句",像是姑婆在傲慢地掂量我的文字领受力。我若不能成为合宜的听众,你又何苦把这陈年烂谷子晾晒在阳光下。总以为人是到年老才有这份尖刻,却发现姑婆的尖刻是与生俱来,耳濡目染。这里要谈到老姑婆了,张的母亲,虽然小说不等于纪实,"蕊秋"的形象不一定等于张的母亲。《小团圆》中母亲蕊秋看女儿时的眼光犀利,毒辣,不带儿女情长,让我忍不住想起《金锁记》里长安放弃学业后一度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的母亲被形容的一句话:"她再年轻些也不过是一颗较嫩的雪里红——盐腌过的"。

一个人,年轻时候即使尖酸毒辣,也会被人原谅,因为雪里红的那一份"嫩"毕竟在那里,养眼。年轻是养眼的,虽单薄或憔悴,仍是年轻。所以,四十年代张的文字,在我看来虽刻薄却是丰腴的,不讨人嫌的,因为,你想着她会长大,她会收敛,你会宽容地等待。但一个人若坚持的那一份刻薄,又会怎样?尤其是年华又拿走了那一份养眼的"丰腴" 。

《小团圆》的读后感篇5

是有感,其实不过是读张爱玲书时冒出的杂感。

在看《小团圆》之前,并未看过什么她的小说。而我所知道的张爱玲,也只是那一个与胡兰成有着旷世绝恋的人。

直至买回这本书,翻开前言,看到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写的话,才明白这本书的男女主角有着胡与张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张爱玲自传体小说的意味。

与我想象的不同,张的笔触细腻,且没有什么繁重的描写。只是我觉得文字有些隐晦——自然是要隐晦的,当时张爱玲并不想让别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 “九莉”就是她。一开始时,我认为一二章有些生涩,有些不明所以,读起来有点吃力——或许是还没有习惯张爱玲的笔风,也或许是因为里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后便开始感觉顺畅——也需要读书人的全神贯注。

好笑的是,《小团圆》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时才发现,第一章就已出现的人物“蕊秋”——我本以为她与女主角九莉同龄——其实她是九莉的母亲。我对我的后知后觉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喊一声“天哪。”张爱玲并没有明确说明蕊秋与九莉的关系,并且九莉一直称她母亲为二婶,醒悟之后只觉自己该重新看一遍《小团圆》了。

自然,《小团圆》有她出色的地方。

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买的小说,才看了开头便知结尾了,早已没了读下去的兴致,这时莫名想起《小团圆》,《小团圆》吸引我,它让我想接着读——这是神奇的一点,尽管我不知道原因。

看到《小团圆》最后一页时,我发现结尾和开头是同一段话,读起来感觉奇妙又特别。

我想,我需要多看几遍《小团圆》才会明白其中的某些东西,而这本书值得我一读再读。

《小团圆》的读后感篇6

爱,或许曾经炽热,曾经刻骨铭心,亦或曾经痛苦纠结,但,当它似花开般不再有轮回,当它像雾像雨又像风,当它随时间的流驶碾成往事尘埃,再回眸,或许,已变了模样。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这是张爱玲的《小团圆》,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她隔着光阴的屏障,穿过曾经的繁华,于淡然与淡忘间将过往定格。故事里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兰成。从童年到求学时代,再到与胡的相遇,虽然只是烦琐小事的串联,但,都是她人生足迹的映射,都是她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无须字字珠玑,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轮廓。《小团圆》似一扇窗,走进了它,你方能窥清真实的张爱玲,真正走进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与不争,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体会,她为何能同时享受极度的喧嚣与死寂。

亲情,于张爱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她以一颗坚忍的心来接受孤独的成长,以冷漠的双眼感知人情冷暖。“生命似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她的文字,带着犀利,带着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会心生怜爱,替她悲伤。如果,她与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纳兰容若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爱玲的心里或许会少一层痂,少一道疤。她第一次见他,便欢喜得心里开出花来,便自觉自己低到尘埃里去。她爱他,是用心的,不然怎会在他处于政治的风尖浪口时依然站在他身边?怎会在他避难时一路颠簸只为见他一眼?然而,在胡兰成的世界里,爱玲却不是唯一的。或许,爱玲于他只不过是生命里的匆匆过客,是他避难疗伤时的一个驿站罢了。“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在这场际遇里,爱玲飞蛾扑火般义无返顾,即使知道“他的世界里没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无论是什么,留给她的,总是支离破碎的结局。张小娴说:“爱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尤其是那个人不爱你的时候,爱就是含笑饮毒酒。”说的,是爱玲吧。

爱玲用一根冰冷的针,绣出了她曾经炽热的青春。当岁月抚平了所有的棱角,当心里不再有等待与波澜,当爱玲在美国过着似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或许,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谅。于菩提树下觅一方青石,静待,看沧海如何变成了桑田。将所有爱的昨天沉淀成历史,明天写个故事,名字叫做《小团圆》。

并非所有的事都要亲身经历方有体会,总有一些东西,有些故事,在不经意间,便能叩开心扉,似一缕阳光,温暖地照进心间。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场宿醉。隔着山水,坐望于光阴的两岸,若爱已成往事,终将无法以一苇杭之。

当爱,已成往事,不如拈花一笑,似佛般了然。.。.。.

《小团圆》的读后感篇7

在《自己的文章》中,张对自己的文艺观做了详尽的剖白。“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张强调作品的启示性,也指出之所以喜欢参差的对照写法,是因为它更接近于事实。启示,苍凉,真实,是张文艺观的关键词-----用参差对照的手法,张意图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她承认笔下小说中人物有种种不明不白、难堪、委琐、失面子的屈服,但又并不完全加以否定或肯定,只是提出有这样一个人一些人就是,对负面人物,也尽量写出人之常情,不予过分谴责(参见《太太万岁》题记)。在《小团圆》里,这些人包括九莉自己、母亲、姑姑、之雍等等,而以九莉的回忆为主线,是她生活过的经历的再度呈现,其间回忆与现实之间时时发生尴尬的不和谐-----文中人物给人的印象不是善与恶的截然二分,而是多层面的人性复杂的刻画。以楚娣这一形象为例,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下,既写出许多细节,揭示她的自私小气,使九莉时有强烈的寄人篱下之感,也写出她为了九莉挨打不乏真情。与此同时,写了九莉对楚娣的冷漠淡然,也写了她的感动落泪等等。在张爱玲笔下,《小团圆》里的人物是立体的丰盈的。

在《惘然记》序里,张爱玲对小说做出了如下的评价:“在文字的沟通上,小说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就连最亲切的身边散文,是对熟朋友的态度,也总还要保持一点距离。只有小说可以不尊重隐私权,但是并不是窥视别人,而是暂时或多或少的认同。像演员沉浸在一个角色里,也成为自身的一个经验”。张爱玲之所以没有选择写散文体自传,而以小说,以自己以往的经历为原形来写这样一部小说,可以说,不是为了遮蔽和虚构,而是更多的接近真实,在虚构的外衣掩盖下更逼向本质的真实。

张爱玲说过,最好的写作材料是自己熟悉的材料,是带着真实感情的材料。她可能为自己一生所经历的华丽的沧桑所蛊惑,所以心甘情愿地像描红一样一笔一笔的对自己的生命进行了临摹,粗浅的轮廓之后是又一次又一次的着色,在临摹的过程里,逝去的生命点点滴滴返回到身边,青春得以再现,而伤痛亦不可避免。《小团圆》是张爱玲自编自演的戏,因为是演自己,那体验便愈加深切,而在找寻逝去的似水流年的一幕幕时,那甜蜜那创痛无不带上悠悠年月造成的惘然,书里的人物,她亦如写与自己不相干的人一样,努力给予充分的谅解,但因九莉与她血脉相连,这番与笔下人物的灵魂相遇便显得复杂而纠结。

《小团圆》的读后感篇8

在《小团圆》这部自传体小说中,里面的爱情故事是以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恋情为蓝本。虽然男主人公邵之雍用情不专,到处留情。但比起现实中的胡兰成,张爱玲所描写的邵之雍的形象显然要美好得多,虽然也有负面的细节描写,但毕竟仍保留了很多恋情时期的浪漫华丽。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微风中棕榈叶的手指。沙滩上的潮水,一道蜿蜒的白线往上爬,又往后退,几乎是静止的。她要它永远继续下去,让她在这金色的永生里再沉浸一会”,“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样平安过。时间变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三十年前的这段初恋,虽然最终以破裂告终,但那曾经的浪漫感觉却一直在张爱玲心中回响。

在《张爱玲私语录》中,张爱玲有很多美化恋人的言论,“所爱之人每显得比实际有深度,看对方如水面添阳光闪闪,增加了深度”,在《小团圆》中当九莉和燕山在一起,“他把头枕在她腿上,她抚摸着他的脸,不知道怎么悲从中来,觉得‘掬水月在手’,已经在指缝间流掉了”,接着九莉想到“他的眼睛有无限的深邃……也许爱一个人的时候,总觉得他神秘有深度”。九莉爱燕山,对他是一种初恋的心情,虽然她一向对漂亮的男人持怀疑的态度,最后燕山和一个小女伶雪艳秋结婚了,但九莉对这段恋情只觉得“凄迷留恋,恨不得永远逗留在这阶段”。(注:桑弧为燕山的原型,是一位导演,曾和张爱玲合作过多部电影。传说两人曾有过一段恋情。)

张爱玲将昔日的恋人,无论是胡兰成还是桑弧,都被刻画成较为深情的形象,正如她的另一情爱语录:恋爱使恋人体现崇高的人性品质,“一个人在恋爱时最能表现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质”。永远铭刻在心的是恋人留下的美好感觉。之雍的背叛令她痛不欲生,张爱玲在文中这样描述,那种好像烫伤的痛楚感觉没来由地突然袭来,像海潮般一浪接一浪,虽然并没想起之雍,但那种痛彻心肺的感觉却是她所熟悉的。张爱玲回想往日的恋情,无论经历过怎样的痛苦,在她心中爱情仍然是美好的、永不磨灭的。

那美好的初恋感觉让已届暮年的张爱玲无法忘怀。在小说结尾,她“梦见五彩片《寂寞的松林径》的背景,……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这段爱情留给张爱玲无尽伤痛,但在她心里始终难以忘却的,还是两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和曾经的梦想——和之雍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许多可爱的孩子。

有人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张爱玲并不认同,“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以后还有点什么东西在。”也许还是万转千回的热情和等待,以及美好的怀念之情。《小团圆》呈现出一个作家可能提供的最大真诚,张爱玲对胡兰成的一段情,还是始终不悔、不出恶声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动物们的读后感优秀8篇

小蜗牛的壳读后感8篇

小逻辑的读后感8篇

小鞋子的读后感8篇

小木屋的信读后感8篇

小木屋的信读后感优秀8篇

团圆书的读后感5篇

我的教学小故事演讲稿8篇

观察小动物的作文400字8篇

我的伙伴小作文优秀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791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