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范文网 >读后感

青年大学2023年第4期观后感8篇

观后感写得深刻对于我们的成长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只有认真写好观后感,我对作品的印象才会加深,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青年大学2023年第4期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青年大学2023年第4期观后感8篇

青年大学2023年第4期观后感篇1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需要的是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啃下最后的硬骨头。越是最后时刻,那些“打盹”“贪玩”“松劲”的念头和动作越不可有。给扶贫干部“念念经”“醒醒神”“提提劲”,一鼓作气、猛攻胜利。

打开一本“问题”手册,给扶贫干部念念经。“三省吾身”是反思己过的最好方法。在扶贫路上,反思自己、反思工作、反思方法是不可缺少的。贫困户家中“一越线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是否得到了全面解决,今年的扶贫政策是否得到了全面的宣传和落实,致穷的“病根”是否已完全拔除,致富的“密码”是否已完全解决,返贫的“风险”是否已完全消除。念一念这些“问题”手册,想一想这些“问题”对策。收起“贪玩儿”这个心思,做好最后的冲刺。

打开一瓶“致富”喷雾,给扶贫干部醒醒神。“扶贫要先扶智”是脱贫攻坚这么多年来一直号召和行动的。在脱贫最后的关头,对于那些还有脱贫困难的群众,扶贫干部切不能“打盹儿”,迷迷糊糊,给钱给物就把“扶贫”这件事给搪塞过去。“致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这瓶“致富”喷雾,不是给钱给物,而是给一个“好思路”。从思想上,要巩固加深贫困户“靠自己”脱贫的观念;从政策上,要明确发展“助农”项目,做好就业岗位安排,技能技术培训;从行动上,要护住贫困户的“钱袋子”,除了激发内生动力外,要整治不良之风,减轻“人情往来”的负担。

打开一袋“语录”食粮,给扶贫干部提提劲。脱贫攻坚关系着贫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日夜牵挂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大大小小的场合和地方都有关于脱贫攻坚的语录,这一大包精神“食粮”,是扶贫干部们应该慢慢咀嚼和回味的。“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防止因疫致贫或返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不忘脱贫攻坚,身在一线的扶贫干部在最后关头更要以十足的劲头打赢“收官战”,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脱贫攻坚这一场大考到了最后要“收卷”的时刻,那些偷偷跑出来的任何松懈的念头都要抛弃。要醒醒神、提提劲,检查好这份试卷的“易错题”,多揣摩这份试卷的“难解题”,再思考这份试卷的“附加题”,努力交出一份脱贫攻坚的完美答卷。

青年大学2023年第4期观后感篇2

4月8日0时,武汉离汉离鄂通道解封,武汉市75个离汉通道管控卡点统一撤除。这一天,距离1月23日武汉关闭机场、火车站等离汉通道,已过去了整整76天。解封恰逢“超级月亮”,武汉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这座英雄之城,每个人都在努力做对的事,以他们的真心、无畏、正直和同情,助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全国各地鼎力相助武汉,人员、资源纷至沓来。作为英雄之城、决胜之地,在党中央发出党员自愿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号召后,武汉市各级党组织及时传达部署,广大党员积极响应,自愿踊跃捐款,支持疫情防控。

光谷转盘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风情街熙熙攘攘、霓虹闪耀,单位跟往年一样挂起了火红的灯笼,当武汉人民正兴高采烈忙着采购年货的时候,收到了武汉封城的消息。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把武汉人民从喜悦拉到了恐慌之中,繁华的武汉突然像被按下了暂停键,顿时变得沉寂起来。随着一道道防控指令的颁布,武汉人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全国人民的安危,许许多多的武汉人民选择留在武汉,居家隔离。

物理隔离了,关爱却没有隔离,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武汉人并不是在孤军奋战。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积极参与到这场战斗中。许许多多的“逆行者”,舍小家为大家,奔赴前线,参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了人民解放军乘机迅速向武汉汇集;看到了山东农民慷慨解囊,捐献赠数百吨的新鲜蔬菜;看到了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奔赴武汉,不分昼夜,积极救治;看到了各地企业积极捐赠防护物资。中国船舶集团人也在这场战斗中,全力奋战。集团所属武船集团派出援建突击队,奔赴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参与施工;719所主动提供酒店给医务人员免费住宿;单位领导、条件保障处、保卫处、所办公室等部门带领单位人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因为有他们,让原本恐慌的人民感受到了温暖,让我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4月8日0时,百年江汉关钟声敲响。长江沿岸,25公里灯光秀亮起,轮船灯火通明,汽笛和着钟声鸣响,沉寂了76天的武汉终于重新归来。

青年大学2023年第4期观后感篇3

一是要培养法治思维理念。首先,要养成运用法治思维的习惯。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理念,使其认识到什么是法治思维,为什么要运用法治思维,怎样运用法治思维,使“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为领导干部的常用语,使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一种心理需求,养成依法履职、依规办事的习惯。其次,要重视法治思维的实践运用。在遇到权力与权利冲突、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要牢固树立民本意识,主动运用权利本位、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则处理问题,坚持依法办事,减少官民对抗,树立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再次,要把握多种思维方式的合理运用。正确处理好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与法治思维的相互关系,使决策既合法合规、又合情合理。

二是要提升法治思维能力。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首先在于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要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建立健全学法的长效机制。在学习形式上,要通过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通过举办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参加专门法律知识轮训和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在学习内容上,既要学习宪法、通用法律知识以及与履行职责相关的法律知识,又要重视法律原则、法治精神等法治思维能力方面的学习培养。

三是要考核依法履职水平。要像考核经济指标一样,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纳入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要通过鼓励、奖励、晋职、晋级等激励机制,引导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重视提拔使用法治思维意识强、善于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要按照有权就有责、滥权应担责、侵权要赔偿的要求,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对那些不依法办事的领导干部要严肃进行批评教育;对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带来重大损失,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领导干部,要严格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青年大学2023年第4期观后感篇4

2020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将工作重心放在“稳”字上,认真贯彻落实两会提出的新方法、新要求,要做到以下几点。

做好学习文章,强化思想引领。开足马力、加大火力、用足气力,坚持学在先、学在前,先学先懂、真学真懂,强化思想引领,在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上走在前、作表率,原原本本通读两会公报原文,准确把握报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深学细研、掌握内涵要义,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凝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干部人才力量添砖加瓦,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坚定捍卫者和坚决执行者。

做好结合文章,提升学习效能。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与正在开展的“勇担当、作表率”活动结合起来。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要注重自身修养,不忘初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提升学习效能,以优异成绩彰显奋力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做好常态文章,提高工作能力。两会指明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会议精神是我们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目标纲领。学习会议精神不能一劳永逸,把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久久发力、形成常态,始终坚持用两会精神指导工作开展,重点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大力提倡“马上就办”,提升组工干部执行力,压实工作责任,把“真干”作为本分、“实干”作为责任、“苦干”作为追求,不断提升做好各项工作的能力。

青年大学2023年第4期观后感篇5

在特殊之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人民至上”无疑是最有温度、最有分量的时政热词。短短四字,铿锵有力,折射出的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执政理念。

5月2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伊始,大会主持人请全体与会人员起立、默哀1分钟,以此来表达对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深切哀悼。这一举动,有沉痛,也有感动,看哭了无数人,饱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饱含着一个大国、一个大党拳拳的爱民情怀。

5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这样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小细节: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组织十来个人成立专门医护小组,精心呵护47天,成功救治了一位87岁老人。总书记动容地说:“什么叫人民至上?这么多人围着一个病人转,这真正体现了不惜一切代价。”

随后,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些力透纸背的言语,不禁让人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2004年在《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一文中所说的话语:“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领导岗位上是为人民干事,而不是

做“官”的;人的生命最为宝贵,群众利益高于一切,领导责任重于泰山。‘乌纱帽’再大,也大不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群众的切身利益。”

几十年间,人民领袖深切的为民情怀始终不渝,深深地融入到治国理政实践中。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总书记更是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频繁召开中央高层会议,密集部署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全程、全面亲自指挥着这场规模空前的全民战“疫”,推动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我们也付出巨大代价,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这些话语,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遥相呼应、一脉相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责任担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底线思维。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带来的新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优先领域,综合研判形势,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是科学布局,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工作,在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上持续发力,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为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这也充分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体现着一个国家深切赤诚的为民情怀。

正如总书记中所说的那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这就是一个即使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持的“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青年大学2023年第4期观后感篇6

聚焦源头防控,深耕机制防贫。依托农村(城镇)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大病救助等政策,协调医院、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帮助患有心脏病、脑血栓、肝硬化等重病住院治疗群众,报销医药费,办理慢性病手续,节约群众看病成本。借助对口援疆省市、省级人民医院等医疗帮扶援建项目,联合县(市)医院,定期邀请综合内科、感染科、妇科等专家医师,开展筛查、治疗、康复、跟踪管理为一体的“上门”义诊活动。针对重症急诊患者,采取“现场诊治+远程会诊”形式,及时制定救护治疗方案,挽回重症群众生命。同时,利用义诊时机,向脱贫户讲解甲状腺结节、布病等地方病的预防知识,切实提升农牧民群众健康意识,降低得病几率。

抓实隐患排查,防止因灾返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疫情汛情叠加,给脱贫户增加了生活负担,各地要争分夺秒,及时修复损毁的房屋、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因地适宜帮助脱贫户补种、改种作物,稳住农业基本盘。组建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隐患排查小分队”,开展危房排危修缮、农田水利设施维护、河流水库巡逻等防护行动。协调县(市)电力公司、燃气公司,帮助群众检换老化电路、天然气管道,入户宣传安全知识,预防安全事故发生。针对脱贫户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的问题,采取“政府+保险公司+农户”灾害风险分摊模式,引导其购买农业、牧业、家庭财产等保险,化解风险。

突出扶志增能,盘活“造血”功能。“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并不等于永远小康。要掌握脱贫户就业状况及技能水平,按照“一户一卡”要求,建立脱贫户就业跟踪服务信息卡。针对新入职或技能水平较低的在岗人员,对接用工单位用工要求,邀请资深技术员、技师,利用“农牧民夜校”,开办“技能提升班”,帮助脱贫就业人员获得技术员、技师等职称,提升就业技能。针对已失业群众,按照“岗位需求+精准培训+定向输出”模式,协调人社、旅游、经贸等部门(单位),签订用工委培协议,开展相应工种培训,让群众真正学会致富本领,才能一劳永逸。

青年大学2023年第4期观后感篇7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必须解释现实,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第一,研究现存的多种生产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面对多种生产关系存在,运用科学的抽象法,对占支配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研究和叙述。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我国在经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能限于对公有制的研究,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应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对分配关系的研究也是如此,不仅要研究按劳分配,还要研究按要素分配。

第二,关注制度的实现形式。制度分析就是要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规律,阐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质的规定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别从生产、分配和交换三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把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学理化、系统化,但不能就此而止。如果不研究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政治经济学所阐述的原理只能是空中楼阁、空洞说教。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经济治理效能,关键在于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形式的完善。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完善产权制度要求,所有制的研究要深入到产权层面,涉及: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靠产权流转做大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国资管理转向管资本为主;农地制度实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分配制度的实现形式是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按投入、按贡献、按市场供求参与收入分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其概括为“市场评价贡献”“贡献决定报酬”。这体现分配的效率原则,应在此基础上研究按劳分配为主体在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中的实现问题。

第三,扩展研究层面。研究现实经济涉及四个层面:一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层面;二是经济运行层面,即资源配置层面;三是经济发展层面,即国民经济从落后状态向现代化状态的研究;四是对外经济层面。长期以来,经济学科似乎有一种分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限定在生产关系上,经济运行问题研究交给西方经济学,经济发展的研究交给发展经济学,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只剩下几个干巴巴的关于生产关系的原则性规定和教条。实践证明,这种学科分工是不准确的。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时有6册计划,包括: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资本论》只是马克思6册计划的第1册。这意味着不能把《资本论》看作是其政治经济学的全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只提供经济制度分析的理论,同时还要提供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理论。经济运行分析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的理论,经济运行的微观分析关注效率,宏观分析则关注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的稳定。经济发展分析即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的经济发展理论,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关注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对外经济分析即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开放发展研究。

青年大学2023年第4期观后感篇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自信,通常表现在三个层次:表层文化自信,即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己的建筑、服饰等目可触及的外在表象的自信;中层文化自信,即对自己语言、文学艺术等文化内涵的自信;深层文化自信,即对核心价值观、国家根本道路和基本制度设计的高度自信,这是厚植于血脉深处的国民价值观自信,是对国家根本方向的执着坚守,是文化的精髓所在,命脉所系。这三个层次的文化自信,构成整体,缺一不可,奠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制度与秩序的基础。

大国崛起,文化领航。历史上欧洲的工业化国家崛起是以文艺复兴为引领,思想启蒙为先导,进而实现人的思想解放、生产力的解放。近代中国国运转变,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思想的传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既是工人阶级运动的政治选择,也是新文化新思想选择的结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契机的思想解放,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证明,国家兴盛始于思想解放、文化引领。当今世界各国在强调文化引领作用的同时,更加突出强调文化保护和文化认同。全球化时代强调文化保护,是因为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程度地都遇到了文化的挑战,尤其是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这种挑战尤其严峻。由于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有人就简单地把全球化视为西方化,把现代化视为西方化。其实,西方化只是现代化的模式之一,全球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现代化更不等同于西方化。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会表现出多种民族特色。因此,以文化来坚守自身民族特色,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不丢掉自身的民族认同感赖以存在的文化,就成为民族国家格外珍视自己文化特色的重要原因。以文化守护自己的灵魂,守护自己的血脉,以文化彰显自身的现代化民族特色,已成为后起的现代化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当代中国正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大国崛起,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因为,当今世界,中国人更有资格讲文化自信。第一,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一方面,中国是传统文化资源大国。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是世界仅有的文化奇观,悠久的历史给当代中国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民族风情、审美风范、风俗习惯。不仅想了解古老中国的过去,而且想了解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中国是多民族文化资源大国。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呈现给世界的是多姿多彩的文化大观园。多民族融合的历史文化构建,体现了中华文化极强的融解力、包容性和多样性。第二,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提升,文化影响力也会相应得到提升。当代中国经济大国影响力的上升必然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影响力。世界历史经验表明,文化的影响力往往是跟着世界经济的前三名走的。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文化影响力并未达到第二位。这种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影响力不匹配状况,既与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不相称,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大国的历史认同感不相称,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时代要求存在一定距离,特别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存在一定距离。中华民族具有丰富的文化创造力,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坚定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于三个层面,一是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历史的厚重精深,又有多民族共建共享的博大包容;二是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红色基因,体现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三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体现着时代要求和时代风采。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的实质是传播,在认知——认同——伦理——信仰四个层次逐层构建人的行为意义系统。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实现这种构建,厚植文化基因,就是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从总体功能讲,文化具有批判和维护两个方面的功能,在发挥这两大功能的过程中,文化发挥着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群众、服务社会大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发挥这些功能和作用,必须把握舆论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其中既有政策、法规层面的要求,也有思想、理念、战略层面的制度设计。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更多地走向国际社会,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愈来愈大,随着国力不断增强,必然要求中国人在更加自信于自己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加自信中国文化之魅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时代召唤中国大国崛起走向世界展现大国文化自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必将谱写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新时代壮丽诗篇。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关于期的读后感精选8篇

2023青年教师培训心得体会6篇

2023青年教师培训心得体会通用7篇

青年青年观后感8篇

青年青年观后感参考8篇

2023青年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优秀7篇

教师党员榜样4观后感8篇

边城4读后感8篇

童年4读后感推荐8篇

童年4读后感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214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