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记录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领悟到的重要教训的方式,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表达对作者的赞赏、感慨以及对作品的评价,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我是只猫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我是只猫读后感篇1
?我是猫》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夏目漱石的处女作,发表于1905年。作者在书中以猫的身份来观察生活。这是一只善于思索、有见识、富于正义感、但至死也没有学会抓老鼠的猫。它观察着当时的人们,发出了自我对人类的看法,以及对自我的男主人——当代的一名知识分子的一些看法。
这只没有名字的猫,在一位穷教师家居住着。它是一只在主人眼里并不重要可是还是在主人家生活的猫。它十分想学会捉老鼠,可是晚上捉老鼠却被老鼠给捉弄的一塌糊涂,最终主人惊醒了,还以为来贼了呢!虽然在猫咪的世界里显得傻呼呼的,可是在某些方面看起来十分棒,它总是在客人来的时候待在主人的身边,主人的朋友和主人聊天,它听完了,总会悟出道理。
这只猫确实傻呼呼的,可是在傻呼呼的干傻事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教训,就不会去干这些傻事了。有一次令我记忆犹新。这只猫在厨房里偷吃年糕,不料被年糕粘住了牙齿,怎样也拔不掉。到最终,它只好站起来,前爪把碗往外拽,后脚站了起来。最终还是被主人的两个小姑娘看见了,母亲让女仆帮忙猫把碗拔了下来。
这是一只哲理猫,也是一只“蠢猫”(捉老鼠方面)。书中字字句句读下来,还包含着哲理,还生动趣味,不死板干燥。我很喜欢这本书。
我是只猫读后感篇2
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也许比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还要深,《我在天堂遇见猫》便是个经典的例子。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柯简间在海中绿岛旅游时阴阳差错进入了动物天堂,还成为了奇幻马戏团的的女主角,遇见了猫咪单单,惊喜涌上了她的心头,却也发现了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单单已经离世。但很快从悲伤中走了出来和单单一起钻研回归人类世界的方法,化妆成花豹、倒“卜一卜”占卜、遇见“帅哥”、闯入精灵世界、和动物们一起表演、倒在舞台边奄奄一息、和雷迪嘎嘎一起返回人类世界。一切都是那样的逼真,那样的历历在目。到网上搜索,她才发现,这次经历是真的!这次的经历让主人公受益匪浅,让主人公立下决心要保护全世界的动物,也想重温那在动物天堂与猫咪单单共度的时光……
读完小说后的我泪流满面,五味杂陈,第一次发现动物的情感也与人类那般相似,给了我不少的启示。
动物也需要保护,动物也需要关爱。人类疯狂的杀戮动物,为的是什么?一张皮毛?一罐胆汁?人类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连狗这样忠诚的朋友也逃脱不了被吃的命运,这究竟是为什么?动物就不是一个生命吗?它们不需要被关爱吗?难道动物就没有情感吗?是的,它们也需要关爱,它们也有情感!
感谢《我在天堂遇见猫》,给了我那么,那么多的启示是与感触。
我是只猫读后感篇3
?我是猫》中并没有气势恢宏的重大场面,也没有覆雨翻云的历史人物,有的只是一只贪吃花猫,在街头巷尾的垃圾桶边,破落残缺的屋瓦墙头,厨房案头的碗碟旁,观望世间百态的琐碎路径。
书中可以看出,夏目漱石饱读诗书,却没有站在哲学价值或历史政治的高度,表达自己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而是从一只猫的独特观察角度,零距离、接地气的刻画出人物性格,正所谓窥一管而知全豹。初读轻松幽默,进而是扑面而来的阴暗压抑情绪,最后引起读者的自省与思考,这是阅读本书的感受,后面细说原因。
一是猫眼看尽人性卑劣弱点。
书中形形色色的众生相,具有代表性的是不谙世事、浮躁虚荣、附庸风雅的“茅房教师”,猫在书中说到,“假如能像平常那样读得进去,还算令人佩服,但是过了五分钟,他便将书使劲扔在矮桌上了”、“他不论干什么,都没长性”,他诗词歌画贪多求全,只是装模作样为了出名;哗众取宠、信口开河、形骸放浪的“美学家”迷亭,他对教师说“因为我有时候开个玩笑,人们就把它当真,引发极大的滑稽美感”;沽名钓誉、表里不一的“博士”寒月,来教师家做客几次,头头是道讲解着“自缢力学”和“磨玻璃球”,让人哑然失笑;装腔作势的“独仙”八木,自诩消极淡泊,勘破生死,却在遭受威胁时吓得屁滚尿流;还有趋炎附势的铃木藤、颐指气使的“鼻子夫人”等等。尼采说过,你若凝视深渊,深渊也向你回望。
书中通篇一以贯之,血淋淋的展现着人性的丑恶嘴脸,众多人物漏洞百出的说辞让人揭穿还要强颜镇定,相互之间比较践踏来获得安全感、存在感和成就感,心为物役的“三无战术”等负能量比比皆是,充斥全书让读者呼吸困难,同时,作者用生活琐事来揭示人性,真实贴近又让读者像照镜子一般,忍不住对号入座暗自羞赧。能体会到这种感觉,正是夏目漱石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自身要深刻对照反思的。
二是作者对社会的悲观绝望。
夏目漱石以花猫醉酒掉入水缸淹亡作为结尾,表达出他对人性,对当时社会现状是持悲观绝望态度的,花猫代表的是他从自我主体中抽离出来的客观思考者,却以一个贪恋欲望的主体方式死亡,颇具讽刺意味,是对自我的否定,也是对社会的否定,与同时代的太宰治,芥川龙之介等日本作家有着一脉相承的独特气质,书中写到,“一言以蔽之,不论是主人,寒月还是迷亭,都是些太平盛世的逸民,尽管他们像丝瓜一样随风摇弋,却又装得超然外物,其实,他们既有凡心,又有贪欲,竞争之心,好强之心,即使在他们的日常谈笑中,也隐约可见其端倪,在我们猫眼里,他们与那些被他们平时痛骂的俗骨凡胎本属一丘之貉,真是可悲极了。”
在猫的眼中,我看到了丑陋的自己。
我是只猫读后感篇4
“我是只猫儿。要说名字嘛,至今还没有。”这样亲切的一句话为我打开了一只猫的心灵大门。
这只猫,生活在教师苦沙弥的家中,看似是一支普通的猫,却有着人一样的思维,夏目漱石把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只猫很富有哲理,语言精辟。夏目漱石在描写猫偷吃年糕年住嘴巴的场面时,一方面夸张地刻画了猫儿拼死挣扎的各种滑稽动作,一方面又述说猫儿在这过程中三次发现的真理。“真理嘛,倒是发现了两个之多,可年糕依然年在嘴巴上。”如此诙谐的语句读来让我忍俊不禁。这只猫甚至还能搬出牛顿第一运动律和第二运动律,真不愧是生活在教师家中的猫!
在它的眼中,人类是怎样的呢?主人苦沙弥现实、遇事不爽快、心情阴晴不定。他像牡蛎一般把自己藏在壳里,真有点像契诃夫笔下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只猫嘲笑了主人的虚荣心、自负心、及知识分子的种种怪僻。另外一位常来住人家做客的迷亭君,他是个玩世不恭的人。每次来都要大大地吹嘘一番,自以为是多博学的人,常常咬文嚼字。还有寒月,讲究情趣,却不善于处事,研究些无聊的“知识”。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视知识,厌恶小市民所追求的荣利。因此,他们在一起聊天时往往以诙谐的语言表达所爱所憎,从中反映出知识分子的种种复杂心态。
读了这本书,我想:自负的人一直以为自己了不起,我们拥有最发达、最聪明的脑袋,可殊不知,在那些小猫小狗看来,人也不过如此,没有绝顶智慧,没有高尚品质,只知自命清高,有时甚至连它们都不如。但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在书的结尾,猫因为馋嘴喝啤酒而误入水缸。起先它还在挣扎,可渐渐地就放弃了,因为它觉得这样很舒服,远离了世界的喧嚣,进入了奇妙的、宁静的世界之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感谢呀感谢。”这竟是那只猫的最后思想,可见它有多厌恶这个丑陋的世界了。
猫是夏目灵魂、思想的体现,他厌烦了这社会,在诙谐中带着消极,带着讽刺。好一个日本“鲁迅”!
我是只猫读后感篇5
夏目漱石这个老妖怪确实有几分大智慧的。他的刻薄与尖锐并不通过激烈的言辞来表达,此君十分擅长拐着弯不带脏字的损人,笔法尖刻入木三分。就像藏在梅花肉垫之后的猫爪子,软软的磨蹭着你要害,冷不丁狠狠戳一下——绝对是闷骚型的刻薄。字里行间渗透着嘲弄,甚至可以说是愤世嫉俗。不过作者将愤世嫉俗掩藏在消极避世的身后,糅杂出一套冷漠的生存哲学。这就是夏目漱石的大智慧。令人折服又无奈。
先说这只抓不到老鼠的猫君——这厮终日白吃白喝无所事事,眯缝着眼睛观察着苦沙弥家里芝麻蒜皮的琐事就这样将人世间子虚乌有的大道理小花招看了个通透。动辄还要恶毒的骂骂人(“人”字在这里当然泛指人类)。
“主人的妻子,把吃奶的孩子推开有一尺多远,正张开嘴打着鼾,头也从枕头上落了下来。据我看来,说到人最难看之点,再也没有比张着嘴睡觉更不像话的啦。我们猫儿一辈子也没有这样丢过人。”
“假如人类的品性可以用围棋子儿推测出来的话,那么不能不说所谓人类,正像除了站立着的两条腿无论如何不肯向前迈出去那样,还喜欢用小刀划定自己的地盘,缩小他们广阔的世界。大概可以用一句话来加以评论,那就是:所谓人类,是一种自讨苦吃的动物”
“阿三的那腮帮子恰像河豚灯笼那样,鼓得浑圆浑圆。由于鼓得太狠,不知把她那两只眼弄到哪里去了”
骂归骂,猫君对人类的评价还真是刁钻又客观的。人家猫君以“猫大菩萨”自居,一边对人类做的各式各样的蠢事嗤之以鼻,一边自己也悠哉悠哉做点五花八门的蠢事来给自己消遣解闷,玩丢了性命也在所不惜。哦,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猫君的死因,我们的猫大菩萨是偷喝了啤酒之后在厨房耍酒风掉进水缸里淹死的,一点也不壮烈,滑稽的悲剧死法。
大智慧的猫君临死之前感到了宁静。
“我就要死去。死,获得了这种宁静,如果不死是不可能获得这种宁静的。南无阿弥佗佛、南无阿弥陀佛。感谢呀感谢”人化身一只猫,何尝不是将自己的神志附着在猫身上——跳出自己的躯壳,也就跳出是浑浑噩噩是非圈,便能置身事外的对人世间种种劣根性进行冷嘲。
苦笑,人活的还没猫清醒。没什么真本事却仍要摆出一副清高架势。猫君的主人——中学教员苦沙弥,天天回家只顾钻进书斋里“用功”,却是从来没见他真正读什么书的,倒是常躺在案上睡午觉。书可以不念,文章可以不写,但是书斋却是一定要进的。
在猫君眼里,苦沙弥、迷亭、东风、寒月一系列人跑马灯般轮番上演着各式闹剧。
迷亭是我挺喜欢的一个人物,属于没心没肺的狂放无厘头型;此君唯恐天下不乱,眼尖嘴毒,时不常的编几条典故来捉弄人。虽然不着边儿,但是心眼却是不坏。摘一段迷亭向苦沙弥、寒月等人胡喷的片断——“鸿台那棵是‘吊钟松’,堤三番町这里的才是‘吊脖子松’哪。为什么会有这个名字呢?原来,从古来就传说,不管谁,一来到这棵松树下,就想上吊。堤上本有好几十棵松树,可只要一发现有人上吊,赶来一看,准吊在这棵树上。每年总要有两三个人吊死在这里,全是不愿意吊死在另外的树上的”文中大大小小人物也有几十号了,性格鲜明各有特色,即使是跑龙套的小小路人甲,寥寥数笔,形韵兼备。不得不赞夏目漱石笔下的功夫炉火纯青。
我读小说一向不喜欢深挖什么社会性和国民性,宁可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文字营造的氛围,关注人物的命运与心境。笑这大概是懒惰本能吧。偏偏我所能找到的关于这本书的介绍,通通都与“社会国民知识分子揭穿嘲讽”等字眼脱不了关系!
所以相比夏目漱石的尖锐,我更偏爱川端康成的才情。俩人都是天才但是不同路,姑且将川端称为“纯才华型”——竭尽奇异唯美之极限;那漱石就是“纯智慧型”——“人类一思考,猫君就发笑”
我是只猫读后感篇6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以猫的视角观察了这个世界,并写下了奇文《我是猫》。
寒假拜读后,感触良多。猫公的确是了不起,很多复杂的事情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大概就是作为一只猫的好处吧。
书中以猫的视角观察了英语入门教师苦沙弥的世界,主要描写了苦沙弥和他的几个朋友。
苦沙弥大概就代表了作者本人。因为这本书的.主人公猫公的原形正是某天闯入漱石家中的小猫。书中的苦沙弥是个患有严重胃病的暴躁教师。他十分清贫,别人找他的家时都可以说“找那个房上有茅草的屋子就对了”。他其实很渴望金钱,但又看不起实业家赚钱的很多阴险手段。所以只能一直清贫。有一次因为招惹了实业家夫人,于是遭到实业家手下的走狗的无尽的困扰。这个角色我认为类似于中国目前的“愤青”。自己什么也没有,亦看不起其他任何人,是一种典型的病态心理。
美学家迷亭是苦沙弥的朋友之一。这个人非常有个性,嘴里从没有正经,胡诌八扯是家常便饭。他以捉弄别人为乐,玩世不恭是他对人生的态度。整本书都有他的很重的戏份,可到最后我仍然没有读懂这个人。寓意过于深奥,只好略过不表。
理学士寒月则是标准的书呆子。他为了做博士会去研究“吊颈学”“紫外线对青蛙眼珠的影响”等等荒唐的学科。为了研究青蛙眼球去磨玻璃球,吹毛求疵的去追求完美球体,最后只是浪费了大好青春。迷亭问他什么时候磨好,他居然会回答“快的话得10年,慢的话大概要20年”。真的是迂腐的可爱了。
哲学家八木独仙则又是截然不同的风格。他的哲学除了两个疯子懂外,其他人全都认为是笑谈。我初看他的哲学还感觉有理,哪知越到后面越感觉不对。他只陷入了自己创造的完美世界。另外提一下,他的徒弟之一。
我是只猫读后感篇7
寒假里,我读了这本《我是猫》。它是一本批判性的小说,是用一只猫的态度和口吻讲述身边的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作者当时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日本中小资产阶级,所以整本书都在用“猫”诙谐幽默的语气揭露那时资产主义社会的不良风气。我当然不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日本,更不会理解那时作者真正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可是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倒是有一点自我的想法。
其实不管处在哪个时期、哪个国家,人们的做事方法和思想都差不多,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像书中人物一样迂腐、软弱、势力、唯利是图的人,包括我自我。人性是有弱点的,人类本来就自私,为了自我的利益什么都干得出来,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本书的作者也以往说过“比嘲笑他们我更嘲笑我自我”,我想他在批判文中人物的同时也在深深地批判着自我。
既然人类本来就是这样,我想我们应当努力去改变,去克制自我,而不是去避免,去欺骗自我。我们不可能成为小说、漫画中那样完美的人,那种人也是不存在的。但我们至少不要像文中的人物一样被金钱和势力蒙蔽了双眼。
我也明白长大以后有很多事都是出于无奈,可能必须要自私,会与我期望的偏差一些,但我期望我能够守住底线,长大以后也能够活得真正的欢乐。也许我以后真的会变得和书中的人物一样,但至少我此刻还是很欢乐的。
大家必须要去看看这本书,真的很好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