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范文网 >计划书

四年级下册鹅的教案6篇

不同的学科制定的教案内容也是不相干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教案才能够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四年级下册鹅的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四年级下册鹅的教案6篇

四年级下册鹅的教案篇1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 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忠诚 爱国 不畏权贵 关爱百姓

百姓 十分爱戴 万分悲痛 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年级下册鹅的教案篇2

一、说说对教材的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去年以前的老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从去年秋天的教材才安排在四年级第七册75-76页,这也是因为认识到分数的理解较抽象的缘故而做的新调整。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学例1——例5借助实物演示(如可能我也准备课件)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老师们常容易忽视这部分内容,认为它太简单,简单是我们对它肤浅的理解,实际上它较难理解。例如有一次在学了这部分内容有一个考试题是这样的,15的三分之二是多少,许多老师认为这是分数乘法,要到六年级才学,实际上这题没有超标,也是考验我们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如果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做出这题是非常容易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停留在一个表面现象上,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优势,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教学中要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时,形成感知的概念,充分发挥表象在认识分数概念中的桥梁作用。

教学难点: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二、说说这节课的教法:

分层递进,由扶到放。是我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练习内容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本节课的五个例题运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说说对学法的指导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道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时,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演示,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初步认识二分之一,接着扶着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再独立认识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在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学习中多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

四、说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引入:

运用教具,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口头回答把4个饼和2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饼、两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饼分成两份,观察1个饼切成2份后,重叠比较大小一样。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授课

(1)运用演示,初步认识概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讲解例1时,再次演示平均分一个饼。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图中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这时教师指出这半个饼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在不同形状低上对折一次,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操作练习。接着演示,把它平均分割成三份比较大小后还原,认识三分之一。学生通过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几分之一的含义。接着再教学分数的读、写法。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对例3四分之一的认识是这样做的。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学生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

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

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老师设计的目的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例四、例五时,学生观察,自学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念义,随机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分层递进,随例题发展,突出重点。

(二)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习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练习的形式要有变化,使学生在练习中保持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练习要有“弹性”,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1)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设计了一组基本练习,主要让学生随机分析正误并说出为什么,教材中“做一做”和练习中的习题,

(2)又设计了一道小猴分瓜的小故事,这是一道趣味思考题。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大小,设问谁吃的多?为什么?这道题的练习目的,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融合贯通,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为建立分数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埋下了伏笔,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四年级下册鹅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四年级下册鹅的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

(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

(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羞涩、惭愧、凝望、惟恐、小心翼翼。

(五)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投示出示: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

(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每个同学交来的树种都挺多,我想说点什么。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写班上一个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写“我”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

(六)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①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②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③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下册鹅的教案篇5

授课时间:

累计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电从能够持续提供电能的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2.知道可以在电路中安装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电池盒、灯座和开关的结构,了解各部分的功能。

2.能将电池盒、灯座和开关连接到电路中,让小灯泡亮起来。

3.会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能画出简易电路图。

科学态度目标

1.进一步培养探究电路的兴趣。

2.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科技在不断的需求中创新和发展。

2.体验电池盒、灯座等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将电池盒、灯座和开关连接到电路中,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能用开关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难点:用简易符号画出简易电路图。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导线、开关、小灯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1套、小电风扇或小电动机、教学课件。

聚焦

1.回顾: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点亮小灯泡的?(预设:电池正、负极通过导线分别与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相连。)小灯泡和电池的连接点在哪里?(预设: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在小灯泡顶端和灯口,电池的连接点分别在正、负极。)电流是如何通过小灯泡的?(预设: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导线流到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再经过与连接点相连的金属架流到灯丝,并从另一个金属架流到另一个连接点,最后通过连接点回到电池的负极。)

2.活动: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电路是由什么组成的。你们能组装一个电路吗?(教学提示:给每组分发一节干电池、两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比一比哪个小组能最快把小灯泡点亮。)

3.揭题:大家都完成得很迅速。这种由电池、导线以及小灯泡组成的电路称为简易电路,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简易电路。(板书:简易电路)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课获得的知识,分享点亮小灯泡获得的经验;然后通过快速点亮小灯泡的活动,帮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获取知识走向迁移应用以及投入后面的科学实践活动。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组装一个电路

1.过渡: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很不方便呢?(预设:是的。)请大家观察教室里的灯或回忆家里装的灯,有什么办法让我们更方便地操作呢?(预设:可以用胶带之类的东西把导线和小灯泡的连接点固定。)

2.提问:(教学提示:逐个出示电池盒和灯座,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工具分别是电池盒和灯座,大家猜猜它们是干什么用的?(预设:固定电池和小灯泡。)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预设:电池盒中间有一个大凹槽,两端分别装有铜片,并连接着外面两个接头的弹簧夹;灯座中间有一个螺旋状的螺口,旁边是两个接线头,分别连接有一个弹簧夹。)

3.演示:请学生上台演示电池盒和灯座的安装方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学会使用电池盒和灯座。

4.布置任务:请大家利用电池盒和灯座组装一个简易电路。(教学提示:出示组装简易电路的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电池盒和灯座的结构,思考这些构造的用途,并邀请学生演示安装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电路组装。再通过组装活动强化学生对电路的各部分要相互连接、形成完整通路的认识。

探索二:在电路中安装开关

1.过渡:现在,不用我们用手按着,小灯泡也能一直发光了。

2.提问:如果现在想让小灯泡熄灭,我们该怎么做?(预设:把导线从弹簧夹上拆下来;将电池拆下来。)

3.追问:这样是不是也很麻烦?有什么方便控制小灯泡亮与灭的好方法吗?(预设:在电路中加一个开关。)

4.活动:出示开关,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分析其特点,并讨论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的。(预设:开关中间是一个一端带塑料按钮的金属簧片,不带按钮的一端连接在弹簧夹上。有按钮的一端抬起,下方对准另一个弹簧夹的接头。用手按住塑料按钮,电路接通;松手后金属簧片弹起,电路断开。)

5.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尝试着把开关连接在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思考开关的用法,然后尝试把开关连接到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同时感受开关具有控制电路的作用。

探索三:画电路连接图

1.过渡:我们已经能用导线、电池、小灯泡和开关组成一个电路了,如果要把我们的连接方法都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怎么画?(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28电路实物图。)

2.讲解:如果我们在实验记录时都画实物图,会比较费时间。因此,我们可以用简单的、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电器元件,将实物电路画成简易电路图。通常,我们用代表小灯泡,代表电池,代表开关,再用画线来代替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最后用小圆点标出连接点。

3.活动:指导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简易电路图。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常用的电器元件代表符号,引导学生用符号绘制简易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方法。指导学生用箭头标出电流的路径,为学生今后组建和连接更加复杂的电路打好基础。

拓展与小结

1.小结: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电流动的路径是从电池的正极出发,经过导线和用电器,再流回电池的负极。开关能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

2.提问:我们已经发现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哪些电器元件是必备的?(预设:用电器、电源、开关和导线。)

3.追问:如果我们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预设: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转动。)

4.拓展:出示小风扇或小电动机,连接到电路中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将用电器拓展到小风扇或小电动机,拓展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提升学生连接电路的能力。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于如何点亮小灯泡,学生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新的装置——灯座和电池盒,并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电器元件组装电路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组装电路的经验。根据这样的理念,本课首先让学生点亮小灯泡,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只用一根导线和电池点亮小灯泡很不方便,顺势引入电池盒和灯座。接着让学生利用电池盒和灯座连接一个能点亮小灯泡的电路,使学生掌握电池盒和灯座的安装方法。再引入开关,使学生发现开关能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最后学习绘制简易电路图,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2第二题。

判断题。

1.连接电路时,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与灯座的两个连接点要相接触。( )

2.开关的连接点只有一个,在开关的一端。( )

3.一个完整的电路不能缺少开关,否则小灯泡不能被点亮。( )

4.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从电池的负极流出,回到正极。( )

四年级下册鹅的教案篇6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指名背诵二节(默写第二节)

⒉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依据自学提纲,学第三节(出示学习要求:1、自由读课文;2、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桂林山的特点;3、说说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有什么不同;有感情的朗读。)

⒈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把课文读懂: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山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还要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读懂课文的方法。

⒉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色彩明丽

⑵分层:二层

⑶写法:

写法上与第2节相似,显示了结构上的对称。第一句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跟桂林的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奇特。第二句用排比句具体地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形

色彩明丽――山色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势

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引读。

⑷有感情地朗读。

⑸汇报交流学习方法: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⑹背诵第三节,交流背诵方法。

三、略读第三段,再进行汇报交流

⒈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⒉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⒊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⒋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

⒈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让我们齐读课文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培养能力

1、课后练习二例中的第一分句是概述,第二分句是用补充说明的方法写具体,即“清得”怎么样。两个小题分别要求写出“黑得怎么样”和“干净得怎么样”。如:“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得看不见屋内的陈设”;“干净得看不见一张纸屑”等。

2、背诵课文比赛

课后反思: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通过课前和课上的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不是难事。但如果在课前没有预习,在课上的朗读就会出错,费时自然就多。因此,在第一课时就要让学生读熟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分清楚段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6篇

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6篇

四年级普罗米修斯教案6篇

四年级课堂教案6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7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7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篇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5篇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英语教案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519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