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范文网 >计划书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教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前后知识,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进展进行定期更新,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 厘米(cm) 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 )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

(说明: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1千米=1000米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00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 ),每小时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平均高度约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实际上算的是几本书的价格?(10本)那要计算一共花多少钱,还要怎么做呢?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书少算了几元?(4元)要计算一共付多少钱,还要怎样做?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这节课学习的是不进位的乘法,后续将学习进位乘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时间可以分钟面时间、经过时间两个方面,从而正确把握有关时间计算的概念。

2、正确计算一天之内的经过时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两种时间概念:

1、我们学习了两种记时法,老师这儿有一句关于时间的话,来看一下:妈妈上午8时,上班一天工作8小时。(板书:8时、8小时)

(1)读一读,问: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请你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要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加以规范:

8时:它表示上午的一个时刻,那时我们正在上课,它还可以写成8:00;

8小时:它指的是一段时间。

出示钟面(画一画)……

指出:8时,是表示的某一时刻,用“时”来说,它是一个钟面时间。(板书:钟面时间—时)

而8小时,是从8:00开始数8个小时,到下午4时下班,这一段时间里经过了8个小时,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时刻。) (板书:经过时间—小时)

(3)指板书说:时,一般是指钟面上的几时,它表示的是钟面时间;小时,它一般表示的是从某一个时间开始到另一个时间结束,它是一个经过时间。 (用点●和箭头在钟面旁加以区分)

2、判断,仔细听老师说的话,想:这是钟面时间还是经过时间?

老师晚上10时睡觉;老师晚上睡10小时。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一些钟面时间来简单地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

1、出示:老师今天早上7:00上班,一直到中午11时下班,上午要上班几小时?

(1)出示题目:这里的早上7:00、中午11时是什么时间?问题求上午要上班几小时是什么时间?

(2)学生计算。

(3)交流:用什么方法比较好? (实物投影反馈)

板书:11-7=4(小时)

11:00-7:00=4(小时)

讨论:4的单位是时?还是小时?可以写成4:00吗,为什么?

(4)结:像这样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用后面的几时减前面的几时。

2、王师傅上午7:30上班,中午11:00吃饭,他上午工作了多少时间?

(1)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说说怎样计算:要求的是什么时间?(经过时间)还能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吗?你是怎么减的?

教师借助0—24小时图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方法。

7:30——10:30 3小时,再加30分钟,是3小时30分

7:30——11:30 4小时,再减30分,是3小时30分

教师重点介绍横式书写方法,先减分再减时,分不够减想时借1作60。

11:00(10:60)-7:30=3小时30分

3、练一练:同学们下午1:00开始上课,下午4:25放学,同学们下午在校有多长时间?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示图,补充银行营业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1)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

说说所标内容是什么意思?尝试练习

(2)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的?

(3)比较得出结果

师结: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若两个时间都在上午或下午,就可以直接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若两个时间,一个在上午,一个在下午,就要把下午的时间先化成24时记时法,再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求经过时间只要怎样计算?该注意什么?(单位;下午时间转化成24时记时法;退1作60来计算)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这是一次实践活动。教材设计了用线围一围、用小棒摆一摆、用小正方形计算相应的周长、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丰富的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认识,同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已经掌握了周长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相互交流,可以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并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使学生熟练灵活地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只要今天能获得三颗星的小朋友就可以看到老师奖励的'礼物了。

你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信封。请你打开,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学具?你能告诉老师吗?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用这些学具来研究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一)围一围。(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1、师:看,图中的小朋友们正在围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呢!

(钥匙、松树、五角星、三角形)

2、师:你能用一根丝线围出你喜欢的图形吗?请大家拿出信封里的线围一围。

要求

(1)要把老师给你的线都用完。

(2)把你围好的图形形状填在作业纸第一张表格里。

(3)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3、师:说一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展示学生的作品。同学们用线围成的图形真好看。

4、师:用手指一指你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好吗?

想一想,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

(把线拉直,用尺量一量)

学生围图形、量周长、填表格,在小组内交流。

5、评价:完成老师要求的小朋友可以在评价表里贴好第一颗星。

设计说明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线围出美丽的图形。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并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摆一摆。(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1、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师:请你拿出信封里的小棒。

量一量:4根短的长度是多少厘米?4根长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3、师:你打算用几根小棒,怎样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呢?

先想一想,想好了再摆一摆。

把你围好的结果填在作业纸第二张表格里。

交流:我摆的是长方形,它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我摆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4、互相评价:同桌两人交流、评价。为成功的小朋友在评价表里画上第二颗星。

设计说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操作学具,独立地摆出自己想象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估一估。

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我们一起用纸头来玩游戏吧。

老师帮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张小纸片(长:10厘米,宽:6厘米),你能从这张纸上看出有哪些数学问题,并提问出来让其他同学来回答吗?

生:这是什么图形的纸?回答:长方形的。

生: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回答: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都是直角。

(生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生:它的周长是多少?回答:长大约~厘米,宽大约~厘米,周长大约是30厘米。

师:要确切知道这张纸的周长,怎么办?(量一量)

请大家测量一下这个长方形,并汇报你是怎么量的,看看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动手测量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汇报结果及方法。

(1)102+62=32

(2)10+6=16 162=32

设计说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提出问题,请同学回答,评价同学的回答。给他们留出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提问、猜测、评价、验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剪一剪。

师:如果老师让你在这张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边长是6厘米。边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师:对,在长方形里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其实就是这个最大正方形的边长。(板书:宽是正方形的边长)

师:下面请大家动手折一折,把这个正方形剪下来,注意不要剪歪了。

学生动手剪正方形。

师:你会计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64=24厘米)

师:你能再把这个正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吗?

学生动手剪。

师:现在,每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方法一:46=24(厘米) 242=12(厘米) 12+6=18(厘米)

方法二:62=3(厘米) 3+6=9(厘米) 92=18(厘米)

方法三:移一移,63=18(厘米)

小结:大家刚才想出了几种方法,这说明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

设计说明增加的剪一剪的内容,充分让学生在折、剪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特征,熟练周长的计算。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拼一拼。(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1、看一看,你们的桌子上还有什么学具我们没用呢?

师:读要求: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拿出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

先想一想,商量一下怎样拼,小组合作,小组长记录填表格。

2、小组交流。(课件出示)

一排摆几个?摆几排?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3、师:请你观察一下这些数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师:都是由十二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周长怎么会不一样呢?

5、师:在我们拼出的3种长方形里,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排出的图形越长,它的周长越长,排出的图形越方,它的周长越短。)

设计说明:小组合作拼一拼,培养学生协作解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拼图形和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观察、比较、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2.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3.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a、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b、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7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麻雀教案5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工作计划5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5篇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5篇

闽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8篇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562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