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范文网 >读后感

曾国藩的读后感通用7篇

大家要知道写读后感的篇幅长篇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是表达我们的感情,在读过一本有意义的书籍后,我们就可以写读后感记录自己的感受,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曾国藩的读后感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曾国藩的读后感通用7篇

曾国藩的读后感篇1

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

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

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

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

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

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我对曾国藩做了这样的归纳:曾国藩,富家子弟,靠读书而升官,凭沙场征战而权重。既要秣马厉兵,叱咤风云,又要哼哼哈哈,唯唯诺诺;既要建功立业,又不功高震主;既要兼济天下,又要独善其身。虽然他仕途起伏坎坷,却终能善始善终,这在腐败险恶的封建官场实在不易。

虽然今天的官场同过去的官场不可同日而语,但既然都是官场,总有可借鉴之处。虽然今天的干部同曾国藩不可同日而语,但为官之道,有没有相通之处呢?

一部《曾国藩全集》,不用写得很精彩,不用写得很漂亮,只要写得扎实,曾国藩其人本身就能够让人读得长吁短叹,掩卷不已了。

曾国藩的读后感篇2

这周,偶然看到某位牛人推荐阅读《曾国藩传》。历史上有两位圣人我一直想去了解,一位王阳明,一位曾国藩,之前我就在搜索关于他们的好书。所以我知道后立即购买下载。

这本书是刚出版的,作者张宏杰老师,历史博士,他之前已写过几本关于曾国藩的书,都得到了好评。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有料有趣,作者的描述都是经过考据,并标注出处,所以人物还原的真实性很强。我看完第一章就被吸引,并一口气在两天内读完。看后我认识到这几点,

1、普通人也可以有所成。曾国藩天资平平,甚至可以说笨拙,有个细节,小偷去他家碰巧他在背书,最后小偷背熟了,他还在背。他的不寻常在于不退缩不放弃,相信勤能补挫、滴水穿石,以勤奋和时间补充短板,最终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2、成就的背后是方法与坚持。曾国藩入翰林后,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军规,归纳后就是写日记、早起、静坐、读书不二、谨言、保身、记笔记、做文章、练字。曾国藩刚入官场,发现自己静不下来,每天都耗在交际往来中,没有时间读书。后来他深刻反思,也就有了这十二条军规。他写日记主要是自省,这些日记也流传至今,被今人推崇。读书不二,我也有感触,如果难懂或不感兴趣的书,我就会放下,久之,始终难以看完。这些立誓曾日日践行,即使生病也未中断,周而复始,逐渐将他塑造成各方面都杰出的圣人。

3、成功也需要情商和品格。刚入官场,曾国藩就像一位愤青,鄙夷官场陋习,不屑为伍,所以做事说话又刚又直,导致与官场不相容,结果让他处处受挫。后来他悟到,水至清则无鱼,在不忘原则的基础上,以柔克刚,顺势而为,这些改变让他逐渐立足,也做成了一件件大事。另外关于曾的.品格有段记载,左宗棠是曾提携的,按理应该感恩,但后来左与他交恶,处处相对,但曾关键时刻还是选择以德报怨,最后感化了左。

4、成功可以不需要技巧。曾国藩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所以在对阵太平天国的战役中,采取了“结硬寨,打呆仗”的策略,稳打稳扎,以时间和空间赢得了最后胜利。

5、有远见。他在当时的环境能认识到西方的强大在于先进的科技,并将认识转化为行动,推动洋务运动,建立安庆军械所和江南造船局,并促成了中国第一批留美生的成行。

曾国藩的读后感篇3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11年出身于一个山村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毛泽东在1917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作为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整肃政风、西为中用,开启“同治中兴”,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功业政绩铸万世丰碑,著作思想仍泽被后世。近读《曾国藩家书》,感受极深。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洒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书中蕴藏真知灼见,蕴含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谛,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正、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说,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目标,要立长志,而不能常立志,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切实去践行它。

一本好书,犹如一座路标,当你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踯躅时,它能纠正人生偏移的路标,会给你指明一条光明大道,到达希望的殿堂。一本好书,仿佛是一座灯塔,当你如沧海一粟,在浩浩淼淼的大洋中漂泊时,会指引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曾国藩的读后感篇4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的读后感篇5

有人说他是“刽子手,叛国贼,汉奸”,却也有人说他是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千秋功过任评说,但无可置疑,这本令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研读一生的国学经典,会让每一个人都从中获得精神力量。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曾文正对其四弟如是说。我们热爱学习,我们渴望发奋自励,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会因身边的环境受到“干扰”。我们总是抱怨环境怎样怎样,殊不知: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若是志向足够坚定,又怎会因为时间地点不适宜而去放弃呢?毛泽东则是最好的例子,心中有志,且并不是短志,于闹市中读书,怀着鸿鹄之志创建了新中国。虽然最后我们不一定成为圣贤豪杰,但我们也会一步步向目标靠近,成为最棒的自己!

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的诚信思想尤为令人记忆深刻。曾国藩并不聪颖,却官至直隶总督,原因很简单,一个“诚”字取胜。他不仅要自己做到诚信,以之立本,也处处以诚要求自己的下属,湘军之所以上下精诚团结,与诚不无关系。诚更是作为精神支柱,信赖的源泉,所以他的部下对他忠心耿耿,无一人背叛他。他教育自己的子女要诚信做人,“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子女们将诚信奉为圭臬,而曾氏子孙也英才辈出。诚信,只要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需要它的存在。而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诚信不仅是做人之本,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所要具备的良好品德。天之所助顺也,人之所助信也。只有做到人人诚信,才能还我们健康安全的食品,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让国家走向文明富强之路!

曾国藩,虽身居高位,却自奉节俭,无异于寒素之家。他留下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家风。于起居,曾国藩每餐只吃一样菜,时人称其为“一品宰相”。于子女,他见到京城子弟挥霍无度,便让夫人、子女一直住在乡下,大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以廉率属,以俭持家,暂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改革开放后,许多人纷纷踏上小康之路,生活开始好起来,越来越多人追求物质享受,浪费铺张,而忽略了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曾国藩家书》让我明白,人不管身居何位,不管贫穷还是富有,都没有理由去浪费。于国家,“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多少王朝的兴衰交替都是因为统治者的铺张浪费。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说道: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的现象,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的,只有勤俭节约才能解决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才能让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才能让社会的根基更加稳固。

末了,慢慢合上《曾国藩家书》,无关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无关其他,只能默默赞叹: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虽然曾本人维护的是封建统治,但他的治政、治家、治学之道,对提高个人修养是不无益处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不无益处的。

曾国藩的读后感篇6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到达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但是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用心地应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对自己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潜力和素养,应对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就应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此刻: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能够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己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就应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能够做官,此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潜力,缺乏成就事业所务必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曾国藩的读后感篇7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从《曾国藩家书》一书中,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通用7篇

泪与笑的读后感50字通用7篇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通用7篇

超越的读后感通用7篇

舜的故事读后感通用7篇

瓜的故事读后感通用7篇

呼唤的读后感通用7篇

法布尔的《昆虫记》读后感300通用7篇

关于酒的读后感通用7篇

读平凡世界的读后感600字通用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3664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