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范文网 >读后感

曾国藩的书读后感8篇

读后感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学评论的形式,让我们参与文学界的讨论和交流,读后感是一种个人的文学体验,它让我们能够深入思考和感受书中的情感,下面是满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曾国藩的书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曾国藩的书读后感8篇

曾国藩的书读后感篇1

最早把这本书列到必读清单里面,是受到白岩松的影响,白岩松的一段话令我非常好奇。他说:“在《曾国藩》这套书里头,让我看到了最为复杂的人性,有让我最为尊敬的曾国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国藩,也有钻牛角尖的曾国藩,在一个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复杂,让我对人,对人性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因为我也想了解一下,人性到底是怎么一个复杂法?

读完《曾国藩传》,对我启发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曾国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过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举之路,曾国藩本人的天资连一般都谈不上,更不用说聪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最扎实彻底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做人讲究“拙诚”,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依靠奇谋诡计,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底。逻辑思维创始人罗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们很多007学员,都是以日更来死磕自己。

吴军说“人的成就,都不在于开始了多少件事,而在于结了多少次尾”。我们通常定计划容易,开头也很多。但能够有恒心的,有始有终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几件事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下笨功夫,不愿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开头,没有结果。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没有恒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来死磕自己。

二是:曾国藩善于自省。年轻时,曾国藩也有很多缺点和毛病,并且知识面很窄,眼界见识也不高,他通过写日记天天自省,高度自律,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再一次证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官场的失利也让他痛定思痛。写信给各位好朋友,让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自己来了一场中年变革,为后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们007的战友,很多人坚持冥想,也都是善于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坚持写“”每天三件事”,里面有一个小确幸,让我提升了自己对生活的幸福感,还有个昨日收获,让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进的缺点。

曾国藩也是在自省中了解了人性的复杂,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行事过于放荡的人,表面上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真正的强者,都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最后曾国藩用诱之以名,拢之以利,网络天下英才,扩大巩固湘军,完成了他的“中年变法”。

对这一点我感触最深,最主要是因为自己,在读这本书之前,也一直是曾国藩说那个方刚之人,做什么就凭着自己的直性子,自以为是的观点。在工作上,不喜欢公司那些讨好领导的人,觉得任何时候以实力说话,以至于在职场中一直磕磕碰碰。在家里,也是暴脾气,和家人有事商量一言不合,就脸红脖子粗,说话声音也很大,方刚之气溢于颜表,很多时候,也让家人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

三是:曾国藩对于诋毁自己,谩骂自己的人态度。

文中说到了他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左宗棠每见一个人都要谈论他与曾国藩的前前后后,然后每次谈论都必大骂曾国藩。跟部下,朋友吃饭也是顿顿破口大骂他。

对于左宗堂的不断攻击,他做出的反应是,第一,要求朋友们及家人不要回击左宗棠,避免火上浇油,反而鼓励他们尽量与左宗棠搞好关系。

第二,对左宗棠的攻击不闻不问,不予回答。

每次都有人听不下去了,告诉他左宗堂是如何骂他的时候,曾国藩都是不温不火,你可以说他达观,也可以说他淡然,也可以说他幽默,他相信自己的拙诚,终能白于天下,不必浪费精力与左宗棠争这些口舌。

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很多时候,做不到这么坦然。对别人的辱骂,误解,我们总是要和他辩一个高低,争下这口气,更有甚至还会撕破脸。

曾国藩的书读后感篇2

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近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可谓毁誉有之、莫衷一是。作为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他被冠以“曾剃头”的恶名,然而在学问修养方面,他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正如章炳麟对其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论其家世,曾国藩祖辈均于湘乡耕读为本。他以一介书生入京赶考,中进士后留京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官至二品。随后因镇压天平天国运动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官居一品,死后谥号“文正”。那么,曾国藩作为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曾国藩如是说。总结曾国藩一生取得的斐然成就,可以说是读书的巨大成功。曾国藩6岁进家塾,8岁就能诵读八股文和“五经”,15岁读《周礼》、《仪礼》、《史记》成诵。他一生勤学苦读,孜孜不倦,并且能够学以致用。一朝读书容易,难的是终生读书,这在已为官宦者尤为难得。曾国藩一生都在奉行读书之道,晚年的他身体每况愈下,仍不放松读书,直到去世前一日犹坚持读书,手不释卷。

在古今,大凡读书成才者皆有一股痴劲,曾国藩也是如此。道光十六年那次恩科落榜后,曾国藩虽很失望,当自觉自己年纪尚轻(26岁),将来机会还很多。于是,等到放榜后,他立即收拾行装,搭乘运河的粮船回家。路过睢宁,知县易作梅是与父亲是同乡旧识,他便向易氏借了100两银子当路费。经过金陵时,在书肆中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曾国藩爱不释手,一问价钱,竟与先前所借银子相当。但他心里又盘算着,金陵到湘乡,全是水路,船票既已买好,沿途所费也很有限,时正值初夏,随身携带的一些皮袍冬衣一时也用不着,不如送去当了,勉强还可以凑足回家盘缠。于是,他毅然用借来及所当衣物的钱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回来了。

回家后,曾国藩坚持每日起早读书,直至夜半才休息,几乎一年内足不出户,终于把一部《二十三史》阅读完毕,以后也便养成了每日读史十页终生不断的好习惯。

纵观曾国藩的读书生涯,他不仅勤于读书,恒于读书,而且善于从读书中总结心得,传授子弟。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不难看到关于读书的篇什锦言,如“为学譬如熬肉,先需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又如“读书不二,一书不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循为外人”等等,于今人读书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兹另取一段精辟论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从这封家书里,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他一生成功的奥秘所在,那就是“有志”、“有识”、“有恒”。我想,不仅读书,做任何事也当如此。

曾国藩的书读后感篇3

日前,在大班家长讲座上,西津小学汪宁老师的讲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资料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内涵,结合她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解读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从而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帮忙孩子平稳过度。其中对家长的言传身教进行了风趣幽默又一语中的的讲评,指出了家长的引导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习惯的力量、品质的培养、身教胜过说教。

?曾国藩家书》中也指出:“至于担当大事、修身齐家全在明强二字”;“教儿女辈,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曾国藩出将入相被后世誉为“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在家书中有多篇涉及对家人的关怀备至、对晚辈子侄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从正面勉励督促子侄用功读书、谦逊做人。后代中出现了曾纪泽、曾广钧、曾宝荪、曾宪植这样著有成就的人物。如:“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教训厚被子地,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家书主旨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实用价值。也对家长、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带给了借鉴和参考。带给给孩子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培养,给予孩子健康的体魄、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真正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曾国藩的书读后感篇4

近日,在翻看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时,心中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愈加明晰、深刻起来,那便索性花点时间记录成文字。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著名重臣,而他的书信集《曾国藩家书》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位成就不世之名的先贤,年轻时也有过彷徨、有过迷茫,有着每个人都有的性格缺陷和满身陋习。

曾国藩与他的父亲曾麟书是科举湘乡考场上的一对"名人",而得名的缘由却是双双屡次名落孙山,曾麟书连考了十六次,连个秀才都没中,被时人戏称为"老童生"。而曾国藩本人也是到了第七次,才在榜单的角落里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的文章甚至还曾被公然作为反面教材来批驳。文人面对如此挫折和羞辱,若是没有足够的韧性,怕是早就弃了仕途,从此一蹶不振。哪怕是牢记"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祖训的曾国藩,也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虽有满腔的雄心与进取心,可奈何没有与之匹配的聪明才智。可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服输,而是越挫越勇,愈发地勤勉刻苦,在考中秀才后,马上"联捷"成了举人,又入了翰林院,而后平步青云成了"天子近臣"。

我常暗自思考,面对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生路,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走过每一步,该以怎么样的心态去过好眼下的每一天?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总归来讲人生在世当有目标,并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努力达成,哪怕荆棘铺路、困难重重。苦难和敌人,在人们的想象中,往往被无限地放大。当你真正提起勇气,直面正视它时,也许就会发现它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很多时候,你最需要战胜的也许就是自己的陋习,有些性格缺陷甚至深入骨髓,与血肉融为一体,想要驱除难上加难。以曾国藩的经验论,光靠短期的猛火狂烧大多无济于事,而应温火慢炖在日积月累中悄然改变,如能再佐以亲友、师长的外力监督,定可药到病除。

一生所愿,唯内心的宁静与相对的自由。我明白这不是愿望,而是奢望,想要内心宁静,需亲人安康、生活无忧、诸事顺遂,还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心境;想要相对的自由,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将爱好发挥到极致并以此为生,从容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顺应时代潮流,而非被裹挟着前行。

在世俗洪流中,能够坚持本心,面对名利场的诸般诱惑岿然不动的大圣人算得上凤毛麟角。可作为普通人来说,也该坚持内心的原则,切不可在冲刺目标时迷失方向、不辨西东。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许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略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换成散步的心态,你就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这时候,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

祈盼自己在往后余生中,能够珍惜时光,做到坚持本心、不卑不亢,遇见自己的乐趣所在,并温火慢炖坚持下去。

曾国藩的书读后感篇5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堪称理学的精髓所在,而在数百年后将其贯彻至今的却是一名不喜理学但却足够伟大的清代官员。虽然他在历史上的记载不讨人喜爱,但他却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他便是曾国潘。

近日读了由萧一山先生呕心沥血所创作出来的《曾国潘传》后,令我感慨万分,对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刮目相看。此书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同时也概述了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特征。除此之外,萧一山先生还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并重点记述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过程,同时还系统客观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历史著作。

而曾国藩之所以能有如此令人侧目的成就都离不开他严以律己的高尚品质。而除了对自己严格之外,曾国藩对于自己的后辈更是有着诸多期望和劝诫。他所作的《家书》中不仅有着:"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散,一国之中,廉则兴,贪则败。"这样的话语,更是有着:"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这样的教诲。他让我了解了为人处世的三个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读书之勤——唯有专注才可以有所作为,富贵功名只是过眼云烟,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才是最为重要的;二是为官之廉——要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作为为人处世之道,将廉字时时自惕;三是做人之谦——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要时时刻刻将谦这一字牢记于心,鞭策自我。可以毫无夸大地说,他用他一生的积累教会了一代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得不说是曾国藩一生最大的成就,他对于国家,对于民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他的《家书》不止是对其后辈有着深远影响,更是令我们这代人振聋发聩,警钟长响。毛主席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曾国藩在为人处世,治学为官以及齐家治国等方面成就斐然了,让伟大的毛主席都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而中国作为拥有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无数先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曾国藩便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之一,他让我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可谓是给我的前路指明了方向,让我很是感慨。

身为一名铁警后辈,曾国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去借鉴和学习。我们铁警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这样的道理,不骄不傲,持之以恒,在铁警这个岗位上不懈地奋斗下去,虽然前方道路迷雾重重,但我相信谦逊和努力定会冲破重重阻碍,不负韵华,抵力前行,为我的从警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曾国藩的书读后感篇6

我对于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给人的评论也是很有争议的,通过阅读了《曾国藩家书》,我意识到这本书不仅字里行间表达了他的真知良言,另外更是可以作为研究曾国藩这个人物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资料。

曾国藩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也做了一些引人谩骂他的事情。然而,在我看来,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等条件,特别是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决不能片面的下评价。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修身、齐家、劝学、养生、教子等领域,是他在治政、治家、治学等的主要思想的反应。全书分为励志篇、劝学篇、修身篇、齐家篇、敦亲篇、教子篇、做人篇、养生篇、师友篇、人才篇、居室篇、军事片以及为政篇。通过阅读曾国藩写给其弟的书信中,我知道他对很多事情都有独到的见解,另外他经常勉励弟弟们要“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对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讲仍是非常实用的。现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东西或者文化都变成了“快餐”式的了,即“快餐文化”,很多人没能够持之有恒,不然就是过眼就忘,只是稍稍看个大概,并无法深入了解其中的精髓。再者,读了这本书不难联想到,经济的发展与物质文化的发展仍无法取得一致的步伐,很多家庭的经济水平上升了,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是却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投入及时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教育知识,造成了很多人格方面的缺失。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检讨的地方,试着努力了解曾国藩的其思想,学习其治国治家治政的精髓,改正现今不正确的教育孩子的出发点的方面。

?曾国藩家书》里面让我看到的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事态度。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未能落实到实处。现在的青年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

曾国藩的书读后感篇7

读完张宏杰博士的《曾国藩传》,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落笔。从前熟知曾公,源于中学的历史书及洋务运动。今日读来,方知见识鄙陋,曾公乃一大奇人,备受毛泽东和蒋介石推崇,毛公评价:封建社会第一“完人”。如此看来,评价极高,却绝不夸张。

曾公传奇的一生,离不开以下这些品质:

坚韧有恒,意志超群

超乎凡俗的恒心与毅力。六次秀才失利,九年的应试生涯,终一鸣惊人,及第进士,跻身翰林。表面光鲜,背后蕴含多少心酸、隐忍与坚持,漫漫科举之路,亦是曾公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后每每回顾,如芒在背,却未尝敢一句怨言。不抱怨出身普通,不抱怨资质平庸导致凡事需付出于别人十倍努力,只知自省精进,屡败便屡战。曾公一生看重“有恒”二字,在家书中常教诲弟弟们做事善始善终,不可见异思迁,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一无所成。

这段独特的经历,也锻造了他“越挫越勇”的品性,在往后的仕途中,无论周遭何种逆境,他皆能迎难而上,隐忍负重,化险为夷。

笔耕不辍,躬身自省

坚持写日记,勤于自省,善于从失败中寻找方法和总结经验。曾公早年时也诸多缺陷。自评早年浮躁,坐不定;为人傲慢,修养不好;为人“虚伪”;好色。从穷乡僻壤的“土包子”来到人才荟萃的京城,虽然科举的成功一度让他顾盼自雄,睥睨一世,可对比方知自己乃庸俗鄙陋之徒。多年死抠科举教材,涉阅甚少,致使视野狭隘,境界肤浅。为此立下“成为圣贤”之志,几十载如一日,通过日记自我警省、自我批评,甚至将日记公诸于众,让家人朋友鞭策监督自己。这个习惯伴随了他一生,哪怕恶疾缠身,受尽折磨,到了风烛残年,双目几近失明,仍不敢松懈丝毫,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坚韧自律至此,令人动容,可瞻可仰,可敬可佩!

数十载的从政从军生涯,他能够多次从挫折失败中崛起,屡建奇功,游离官场并得善终,追谥“文正”(文人做官梦寐以求的一个谥号)。如此等等,均离不开他的善于总结与省思。可谓功虽大而不喜,过虽小而必究。作者评价: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处在一“悔”字。可见这一习惯在他明志修身,通往圣贤之路,成就丰功伟绩,终成世人瞻仰的“立功、立德、立言”的圣贤之徒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脚踏实地,稳打稳扎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尚拙”乃曾公信奉的独特的人生哲学。曾公被视为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是最笨的一个,梁启超评价钝拙,曾公也自知天资平庸,常自称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志亢而力不副,识远而力不逮。可正是这股“拙劲”,助力他卓群而立,完胜同侪。

曾公生平做事力求脚踏实地,不走捷径,不慕虚名,不投机取巧,锱铢累积,集腋成裘,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他带兵打战,更是将这种稳打稳扎的作风发挥到极致,他主张“围城打援”策略,“扎硬寨,打硬仗”,要求士兵挖沟工事,修建壕墙,多次将太平军打得溃不成军。

广择益友,勤破万卷

前面提及曾公年轻时也诸多毛病缺点,而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并立志成圣的,还得益于他广交益友和广泛涉阅。“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读书和交友打开了他的视野,拓宽了他的格局。从古代圣贤身上,他意识到自己视野狭隘,境界低劣,并立志成为王阳明等的“圣贤”;与各界精英相交,他领略到了真正的学者风范,大儒本色。自己原是井底之蛙,俗不可耐。

曾公一生受理学影响最为深刻,且在这个领域有高远造诣。他组建湘军,亦有自己一套理学基础,他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历代士兵皆用没有文化莽夫,他却要挑选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他看来,精神力量远胜于身体力量,只有坚定的信仰,才可出战斗力。他注重军队精神政治的建设,常以程朱理学教导士兵,提倡经世致用。而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湘军麾下出现了不少勇且坚的战神,他们秉承共同信仰,不以个人之穷达为己忧,心系苍生社稷,视死如归。也正是这支队伍,击垮太平军,拯救了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让它又得以多苟存了六十载。

更重要的是,持续的学习,让他得以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中国古人向来自诩人上人,自视世界上最文明的族群。在唯我独尊的满清王朝眼中,洋人近于禽兽,不配与国人平起平坐,曾公虽早年也曾视洋人“性同犬羊”,但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他做了深刻省思,并更迭观念:众生平等,当以礼相待,以诚外交。操持洋务过程中,更是体现了他放眼世界、博采众长的胸襟和高瞻远瞩的见识。

以德服人,扶携晚辈

曾公一生信奉“拙诚”,不玩心机,时刻以理学精神约束自己。他待人真诚宽厚,甚至以德报怨。对左宗棠因妒恨而多次无端诋毁谩骂,皆采取不理会、不还击态度。甚至在他困难之时及时援助,终感化左宗棠。左评价到: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在与江西布政交涉时,对方恩将仇报,百般刁难,曾公动心忍性,只将其视为磨砺心智的机会。可见曾公心胸坦荡宏大,修养境界极高。

在用人上,他恪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慧眼识人,多方考究,确定要培育李鸿章为接班人后,又深谙因材施教,李虽明敏有识,积极进取,却带傲气,曾公便常让他与辨士争口舌之长,挫其傲气。他甘为人梯,多次牺牲自己利益为李鸿章仕途铺路,力图为人才凋敝的晚清王朝培育德才兼备者,其格局视野不限于个人利益得失,而真正心系国家安危存亡,着实让人敬佩。他常常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李带兵出战,他便通过书信对他进行一对一指导,将自己生平政治、军事、外交、人际处理方面的智慧倾囊相授。一生若遇恩师若此,夫复何求。放眼今日,曾公便是一位有气度、有格局、有谋略的管理者。

纵观曾公一生,其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布满了荆棘与坎坷,可这些苦难与挫折却是造就了他不凡一生,每一次的跌入谷底,让他又一次铆足劲弹到高峰。曾公用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证明:即便禀赋平庸,亦可通过真心实意的精进修炼,陶冶变化,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同时也看到了早年立志和内在精神信念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

曾公奔走劳碌的一生,于公于私,于国于家皆功垂青史,广为佳谈。真正诠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于国。宦海沉浮几十载,他忠诚事主,平复内乱,解决外患。志存高远,胸怀家国,身体力行,呕心沥血,操持洋务。以精卫填海之势,孱弱多病身躯,奔走劳命,试图拯救无力回天的清王朝,明知不可为却为之。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哪怕恶疾缠身,油枯灯尽,仍勤勉有恒。无论公务如何繁忙,始终坚持每日阅读、写日记、练书法、打坐......真正书写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忠坚。捧卷拜读,几度盈眶。当读到曾公受病痛折磨之时,更是心疼之至,不忍逐读。

于家。他孝顺父母,团结手足,将兴旺家族、发扬光大视为己任,创造机会帮扶兄弟;与妻子伉俪情深,相敬如宾;教育子女更是严慈相济,引导鼓励。在对后代教育上,他尤为注重品行修养。在他遗嘱中,谈及的不是遗产分割问题,而是对子女品性的期许上。告诫孩子们“不忮不求”,即不妒忌不贪求,因为这是人性最为常见顽劣。他遗留的家书更是后人教育子女的宝贵参考范本。

于己。他立志成圣,涓滴累积,有着极强自我完善欲望甚至“日日自苦”,严格苛求自己直至生命尽头,都不曾松怠丝毫。力图通过勤学苦修达到“完美”境地,终悟得天理,掌握万物运行规律。他注重内在修养,以德服人,海纳百川,不被庸常所缠绕、不被世俗所倾扰,为官数载,两袖清风,终成大器。

曾公传奇一生,其人格之伟岸绝非寥寥几页可以详尽。碍篇幅有限,才疏学浅、文词拙劣,甚至难以将内心汹涌的崇敬之情了然于纸,唯择几样,作浅薄泛谈。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深邃。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深知历史更替发展,宇宙浩渺无穷,自己不过沧海一粟。没有成就伟业雄心,亦不敢奢求成为圣贤,只求通过书籍,瞻仰伟人圣贤们的不朽魂灵,聊以自励,且勤学精进,以实现完善人格,滋长智慧,修身养性之望。

曾国藩的书读后感篇8

敬慕曾国藩的生平成就、为人处世由来已久。前几天,翻开梅寒所著的《曾国藩》传,其中精彩,诱人神往,竟至欲罢不能,直至卒读之。读毕全书,有点不舍,就像和一位聊得甚投机的睿智老友于某个岔路口就此拜别一般。思来想去,遂凝练几许浅浅的感悟,以资记忆。

“二四秋举二七进,八六升迁六一人,三生有幸壮门庭。”这是传闻曾国藩呱呱落地时候,门口经过的一和尚的没头没脑的谶语,有点类似衔玉而来的贾宝玉,日后注定不凡一样。其实,这三句话,却也确乎地概括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

二十四岁中举,二十七岁中进士,在京做官八年,连升六级,寿命止于六十一岁,一生中经历三次自杀,皆被救起,终成一代名臣,显壮门庭。

回顾曾国藩起落有致的一生,其言其行不仅耐人寻味,更给后世之人留足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透过曾国藩功成名就又起起落落的一生,我们或许能窥探出关于修身治学,关于为人处世,关于依势进退,关于后代教育与家族运势绵延的几点思考和启示。

关于修身治学。曾国藩不算聪明,但却有难得的坚韧和可贵的自律。书中最让我拜服的表述是:其一生都保持着天未亮即起,开始忙活一天事务的习惯。严格的修身自律,加上超乎常人的坚韧不拔和超强意志,使天资一般的曾国藩不断走出更远更广的天地。湖南程朱理学和经世致用的文化环境给年少的曾国藩以极大极深的影响,使得他不仅饱读古代诗书文选,成为大儒;更学以致用,成为后面洋务运动办厂的开创者和派遣第一批留学生30人到欧美留学的促成者。在修身治学方面,曾国藩的勤俭有道,发奋治学,虚心求教等优良特质,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哪怕时代的车轮已前行很远很远。

关于为人处世。在为人处世方面,从征讨太平军初期的湖南办团练,募湘勇,奋御敌,到太平军征战后期及北上剿捻军,曾国藩经历了一个很明显的转变。前期,曾国藩经历了几次官场升迁的时来运转,恃才傲物,张扬跋扈,凡事不给同僚留以余地和情面,致使后期战斗中与各大将领心不齐,隔阂、摩擦不断,最终使自己落入进退两难、举步维艰的境地。到后期,其为人处世的棱角慢慢被磨平,开始懂得更加圆润与众官僚处理好关系。每逢大的战斗,必修书与朝中要员,言辞恳切,有理有据地提建议、说策略;而且,每到一处新官上任,必拜访当地权贵,以期和他们打成一片。就如其朋友所言,后期官场上的曾国藩更懂得韬光养晦、明哲保身,也更加圆滑世故,全然失去了年少时候的直言敢谏和铮铮铁骨。但是,不可否认,曾国藩在为人处世的勤反思,懂反省,能适时收敛毕露的锋芒,确实也助其走上了更大的历史舞台,建立了更大的功业。

这其中的道理,或许仍有深思的必要。每个人生来带有棱角,年少的狂傲就像刺猬身上又长又尖的刺一样,等到真正出了社会,融入了群体和团队之中,身上的棱角和芒刺,难免需要经历一次动态的调整。毕竟,人,到底是趋利避害的。这处世的哲学,确乎是一辈子都要修行的学问。

关于依势进退。曾国藩在依势进退方面,确实处理得真有几分高明之处。当其弟弟曾国荃率领日益壮大的湘军攻破太平军首都天京后,面临着朝廷的浩荡洪恩和各种追加赏赐,曾国藩难能可贵地看到“机”中蕴含的“危”,及时自剪羽翼,适时示弱,以免功高盖主,加深清廷对曾氏兄弟的疑忌和排挤。这其中的智慧和格局,自然是常人难及的。

细致想去,曾国藩是一个很会依势而动的人。依势而动,借势打力,从来都是历史上有谋略之人的常用之策。世间万物,真如太极八卦上的阴阳两面,不断动态地依存流转,好坏相依,互证互转,互相借力。这或许也是乐极生悲这个朴素道理的由头吧。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凡事给自己,也给他人留有一定余地,不是圆滑,而是圆融之策。唯有这样,你才能有游转之地,而不至于全盘堵死。

关于后代教育和家族世运。关于后代教育方面,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已经给我们展露了其睿智和长远的眼光。不管是对其带兵打仗的胞弟曾国荃的关于“不骄纵,需勤廉”的殷切叮嘱,还是每逢落魄和大病之际给其儿的期许和告诫,都一览无余地展现了这位晚清大儒和一代名臣的廉洁奉公、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的好作风和好家风。

对曾国藩一生的是非功过,历来褒贬不一。而其生命最后几年,在天津处理“天津教案”的所作所为,又为其打下了很浓重的人格污点。但,综其一生,其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辉依然吸引着后人去追思,去借鉴。

每个人都活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和社会环境,就像树叶荣枯于不同的节季,我们着实很难用“常绿”的标准去苛求每一片树叶的功过荣辱。但,“人活一生,草木一春!”只要你在自己的位置合理合德地绽放过,谁也不能否定你绽放时曾经给周遭的世界带来的生机与光彩。

或许,这是我们读《曾国藩传》的最大意义,也是我们洞悉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最大价值。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曾国藩的传读后感6篇

曾国藩的花读后感参考6篇

曾国藩的家书读后感1000字7篇

读了曾国藩的读后感模板6篇

读了曾国藩的读后感最新6篇

曾国藩的花读后感精选7篇

曾国藩的传读后感优秀5篇

老鼠的书读后感8篇

老鼠的书读后感推荐8篇

大学读的书读后感参考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444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