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范文网 >读后感

大学电影观后感最新8篇

我们在写观后感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来进行,通过写观后感可以使我们内心感悟很好的表达出来,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学电影观后感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电影观后感最新8篇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1

:摩登时代表现了20世纪初二次工业革命后在机器代替人力生产后,底层工人的艰辛生活。在资本主义被多数国家所采纳的这天,摩登时代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仅是一幅写实的画卷,更揭露了现今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联系当下,让我们看到了现今在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改良的情形下其意识形态中固有的,无法被改变的矛盾与缺陷。

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尽可能的榨取剩余价值;工人为了更多地获得酬劳贴补家用而不得不为资本家鞍前马后;罢工得不到支持,下层人们的生活处于崩溃的边缘;机械化生产代替传统式的手工作坊,工人的创造力能动性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成为了程序化的机器生产的附属品。这些能够说是摩登时代想表达的核心意思。“影片以批判性的眼光揭露了资本家疯狂剥削工人以更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以及这样一种以机械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横线处摘自百度文库)

当然,摩登时代揭露的事实是当时两次工业革命后的真实写照,角度极为犀利,揭露了生产方式改变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但是,作为一部经典的影片,我们就应抽丝剥茧,冷静审视其中所表达的观点,看到某些东西对当下的指导好处。

一、工业化,机械化的生产对当下的生活其实是必要的

摩登时代在开头演艺的卓别林拧螺丝最后被送进医院的场景,嘲讽了那时机器代替

工人,使得工人只能整天围绕机器,程序式的工作的悲惨命运。当然这样的批评是在与之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相比较的,工人的主动创造性确实随着机器的到来被剥夺了。但是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无论在哪一种意识形态下,机器代替人是一种必然结果,因为机器的运转确实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提高了生产力,确实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机器化的生产方式虽然在摩登时代里被作为反面批判,但它确实是当今不可缺少的。

二、资本主义的本质被揭露,恶劣的本质至今仍未改变

摩登时代对当下有指导好处的很重要的一点来自于它毫不遮掩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已经许多年,各种改善使得他的本质在当今变得不那么容易捕捉,但无论怎样的改善,资本主义仍然会因为它本质上的缺陷而瓦解。而摩登时代恰好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一点。

1。工人永远没有自主权,他们的生计只能依靠为资本家卖命来维持

摩登时代里工人就像片头所呈现的羔羊一样,只能在资本家的驱使下,到工厂里做工。而当他们想要反抗的时候,却又被警察所阻挠,他们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尊重,生活极为贫困。但即使这样,他们却又不得不依靠到工厂里做工来维持生计。他们的命运完全被资本家所主宰。这种资本家操纵工人的情形能够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而当今,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有像法国、德国等国组织起的工会来制衡资本家的权利,罢工也经常发生。但最终工人并没有因为这样而获得自主权,他们还是不得不依靠为资本家工作而生存。例如,12月初,发生在西班牙的机场空管群众因不满加班而罢工的事件,虽然其结果影响到了整个西班牙国内航班的正常运行,成功地让人们听到了他们的声音,但他们却没有因此而胜利,因为最后政府威胁说如果这样下去他们会失去自我的工作。可见,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状态下工人依旧不是社会主人的事实,工人依旧要为资本家卖命的现实。

2.资本家为了企业生存,为了剩余价值而不断压榨工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虽然当今已经距摩登时代所描绘的20世纪初的社会化大生产有近100年了,那种以不断加快生产线速度压榨工人来提高生产率的原始做法已经不多见了,但这样的情形却以其他不一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某些形式甚至是具有伪装性的。例如,在一些日本公司,老总们每一天会带头到门口向员工们问候早安,他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说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定期组织活动来丰富员工的生活。但在这背后不是员工工作的幸福而是他们工作的艰辛。比如,公司的销售人员每一天要顶着极大的压力来推销产品,他们的销售业绩往往直接与工资挂钩,如果不能按期完成,则按公司规定扣工资,或直接开除。更有甚者,让销售员工之间产生竞争,规定每年销售业绩最差的员工被开除,而资本家则在这其中坐收渔翁之利,压榨员工的同时获得大笔的剩余价值。

可见,虽然工人的生活已经不再像那时一样水深火热,但榨取剩余价值的行为却丝毫没有改变。

最后,摩登时代虽然反映的是20世纪初工业化大生产时底层工人的处境,但是在嘲讽、批判当时的社会黑暗的同时,也清楚地向后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资本家剥削工人,工人又不得不靠被资本家剥削以维持生存的情形正是资本主义自诞生到此刻不曾改变的本质特征,只是摩登时代里描绘的情形更为直观,当今的情形比较模糊罢了。而在我看来,摩登时代或许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揭露资本主义本质的思想内涵而成为一部经典的影片。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2

星期三的晚上看完了大型历史剧《东京审判》后,我久久不能忘怀,耳边还在回响同学们激动的怒骂声和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的掌声。在反日情绪如此高涨的今天,又加上几乎遗忘了所学过的历史,我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有时候难免有些困惑。《东京审判》再现了日本投降后,远东军事法庭审判 28名甲级战犯的过程,唤起了我一些记忆,也帮我理清了一些思路,所以不必追求情节的合理性,演员的演技,一部电影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已经可以让人致敬了。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剧,它几乎还原了当年审判的全部场景,我们仿佛置身于其中。看完了这部片子,我的心中涌动了一股强烈的反日情绪。但是,这种情绪不同于以往。以前,我对日本的了解就是日本人都很坏,他们侵略中国,是不可饶恕的罪人 。而通过这部片子,我才清楚,日本民族本来也是一个善良的民族,但是这些“统治者”的误导,野心,使得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而他们日本人民的生活也很苦。可见,战争对胜利的或是失败的国家都是一种深深的无法磨灭的伤害。

对于我们“80”后的这一代人,距离战争的硝烟已经太过久远,我们对战争的了解少得可怜。以前看战争片,历史片,只会让我们觉得非常的兴奋,非常的激动……而东京审判让我们更多的感觉是震撼。一种非常强烈的震撼。当梅汝傲说“我不是斗士,我是法官,中国的法官”时。当所有法官,坚持中国法官的座位要排在英国以后,梅汝傲头也不回的离开会议室时。当在庭审中,所有的犯人都说自己无罪,并且还看到东条英机坐在坐位上强词夺理时,当看到末代皇帝溥仪的出庭作证时,当看到日本老板娘被子弹打死的情景时,……这些能让人不感到震撼吗?

影片是从中国法官梅汝傲的角度作为切入点的,它将整个庭审过程中的一些节点作为重点,同时还穿插了中国记者和日本记者之间的恋情,以及某些日本人的觉悟,某些日本青年对战争的曲解、对中国的仇恨心态以及报复行为,日本老兵在战争后留下的阴影以及悔恨,日本女性在战争中响应国家号召被侮辱后的恐惧……我不得我不再次说战争带给我们的伤害实在太多。

在经历了近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开庭818次,419人出庭作证……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最终还是受到了应有的制裁,几个首领人物也被判处死刑,但是他们是历史的罪人,世人对他们的惩罚并不能减轻对他们对中国人的伤害,并不能挽回南京大屠杀中中国30万以上死难者的性命;并不能挽回中国成千上万个破碎的家庭;并不能挽回那么多可爱儿童未来的美好生活;它让许多中国人终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所以请大家牢记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这些名字,我们并不是要单纯记住这几个名字,重点是要记住战争带给我们的苦难,耻辱和伤害。战争是残忍的,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是有毁灭性的。

反观当今社会,中日友好关系越来越紧张,2006年8月15日,日本的国难日,日本首相不顾亚洲国家反对,不顾与包括韩国和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关系的持续冷淡,仍旧坚持第六次参拜靖国神社。那是一座奉有14名甲级战犯灵柩、拥有日本宪兵墓碑、拥有在“二战”时因侵略而缴获的武器的军庙,一座向全亚洲人民挑衅的军庙。这不但是对中国,也是对世界的又一次挑衅。同时,日本政府还修改学生的课本篡改历史,试图掩饰这一段历史。所以,现在有许多的日本民众甚至不知道日本曾经在中国犯下怎样的罪行。可以说日本的人民本身是没有罪的.有罪的是日本的军国政府。与此同时,当日本政府还在对他们的举动不认错的时候,日本人民的生活也并不好过,他们也过着家破人亡的生活,也是成天提心吊胆的,所以,战争就是一把双轫剑,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在这场战争中,是没有胜利者的。

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在影片中也是随处可见的,记者肖南和日本女孩芳子本是一堆情侣,是战争,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因为战争,使得他们间应验了那句话:故人不能相见,旧友不能重逢……

再看看现在的中国,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抗日胜利,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人能时刻记住我们的国耻日?所以,请大家记住当我们看到胜利的结果时,更要记住八年抗战中国惨痛的代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整个抗战胜利的意义有多大。所以,请大家记住9月18号这个日子,这是我们的国难日。

通过这部影片,我认识到了战争的危害,深刻的体会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战争面前,弊永远大于利,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不能因为现在世界太和平了,中国太昌盛了,就忘记了历史。历史的责任应该施加在每个国民的身上,任何人都不应该忘记历史,我们也必须牢记住这段承载着中华民族屈辱、悲惨的历史。同时,我也明白了,在拒绝战争的同时,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在各方面捍卫自己国家的尊严。为了祖国的强大。我们更应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可以不让这段屈辱的历史再次重演。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3

原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中有的虽考了令人羡慕的高分却还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有的因没有考上自己热衷的专业而感到不满足,有的愿意放弃舒适优越的城市生活回到农村为百姓服务,有的回到祖国用尽心血弥补国家的科技短板,有的即使高龄也坚守岗位不停奉献……他们有着自己的理想,有着远大的追求,他们的心里存的不只是自己,更是我们的祖国!

当看到严韫洲出考场时的自信微笑,看到他说想要冲满分的坚定双眼,他有实力,有“野心”,有精神,正是青年该有的模样!他的拼搏向上不断刺激着我的心,为什么别人可以有这样高的天赋,可以有这样高的追求,而我过去却从不敢想,甚至不敢给自己确定一个高目标。人与人之前的最大差距可能就在于是否敢想,敢做,敢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放手一搏,就算最后会有遗憾,但奋斗的青春总是最美的,当我们拥有青春时,就应当肆意挥洒。

迎面一辆电动三轮车缓缓驶来,开车的是一位身穿白色短袖的年轻小伙,脸上灿烂的笑容随车靠近越来越清晰,大概很少人能看出这竟然是一位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宋云天是从农村走出去的,本来他可以在清华留校任教,然后拿到北京户口,不用再回家乡吃苦,但他心里所想是祖国的发展,所以就算面对家人的反对、陌生人的不解和指点,他依旧毅然决然地选择回乡。他也曾纠结过,也曾怀疑过自己的想法,他也认真了解过农村工作的复杂艰难,但是他最终坚定自己所想,相信自己所选,勇敢奔向自己“造福一方百姓”的追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要想领先的话,还是要有自己的技术,中国绝对得有人做,不然你永远是花钱买别人的数据吗?”于是,蔡峥拿到了一张回国的单程票,开始潜心研究建造中国的第一台地基望远镜。在这个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做一件事有多么不容易,但他还是选择要坚定地做下去。他想的只是要发展中国的技术,即使很难成功,他还是会去做。有人评价他说:喜欢看星星的人是真的浪漫。是的,他把浪漫献给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我们应追求的偶像。

一头华发梳得整齐,一袭素衣低调谦逊,她是著名的环境工程专家清华第一位女院士钱易教授。她说:做老师,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她的确也把教师这份职业做到了极致,虽然已经高龄,每天依然坚持站着上课,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只要还能为国家做事,她就不会停止。正值青春的我们,更应该有活力、有理想、有担当、能做事,行动起来,而不是舒适躺平、无所事事,只有贡献,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大学》记录了清华四个人的追求和选择,虽各不相同,但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奉献的精神!相信像他们这样奋斗的人,中国还有很多很多,正是因为有他们,中国才能日益强大。他们的追求和行动促进了祖国的发展。往后,中国的发展还得要我们去持续,我们应担当、应自强、应勇敢,去追求、去拼搏、去进取,一路播种,一路开花!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4

看《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我的心境是十分沉重的,重到我要把自我的心提起来看,才能认真看完它的细节,因为我们中国也上演过这样的大屠杀,而关于这些题材的电影我是不忍心看的。随着情节的推进,我感受与思辨的方向也在变化。

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非洲中部的卢旺达,是胡图族政权发动的一场有组织的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一百万人。而我查了一下资料,这场大屠杀的根源其实是以前的殖民者埋下的种族矛盾——在德国和比利时殖民时期,白人殖民者以图西人肤色较白、身高较高为由,让人数占少数的图西族人统治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人,所以埋下了胡图族屠杀图西族的根源。解放后的卢旺达也并不能正确的处理好民族矛盾,最终在1994年演变为大屠杀。

影片在一开始就拷问着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每每遇到电影里的主角进行选择时,都会把自我代入思考——如果我是他的话会如何选择呢?像主人公保罗应对邻居被杀害时,究竟死冒着危险救他们还是不管不问,保护好自我的生命呢?应对有机会逃离屠杀之地,是选择离开还是继续留下来尽力挽救一千多名民众呢当我默默地在心里做出我自我的选择,每一次都感觉到身心疲惫,每一次都考验着自我的人性。而当看到主人公最终的抉择后,总能振奋人心,体会到正义的永存。当然,考验着的,还有联合国以及高喊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大国的人性,因为他们也在做着权衡。

可悲的是,联合国、大国们最终没有做出更为正义的选择,他们只是接走了所有的外国人,各国都不愿意付出更多去帮忙卢旺达难民。就如美国,平时只是高喊着“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这些口号去干扰别国内政,可是卢旺达发生战乱、屠杀时却不为所动,因为美国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利益。这无疑道出了很多国家唯利是图的本质,而这又其实是人的本性的外化与放大。人性这种东西很难改变,除非人有了信仰,有了敬畏。可是国家这个实体是不会敬畏信仰的,它只是敬畏民言,民意,所以国家在对外方面肯定是唯利是图的,那么国际社会要想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有更大的作为的话,应当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协作,共当共荣,唯有这样,当国际上再次出现人道主义危机的时,联合国才能及时反应。

当然,以上又会涉及到人权与主权的问题,这些已经是老问题但又不得不应对,我想,在出现大屠杀这种严重损害人类利益的事情发生时,这个国家的主权行为已经备受质疑了,而其它主权国家去干预的话,不是对他主权的侵犯,而是对他主权的维护!可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种干预必须是联合国授权,并要求贴合联合国宪章原则。

回到人权问题上,国际人权法从二战之后就开始迅猛发展,《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公约》都有很多对人权进行普遍保护的条款,虽然如此,可是百万人被杀的残酷事件还是发生了,不得不问一下问题出此刻哪。除了大国们唯利是图,行动迟缓外,制度与对国际人道主义犯罪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应当也有很大原因。联合国的行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常任理事国没有采取进取行动是很大原因,我想,优化联合国的决策机制,让更多国家的声音更有分量从而体现更多国家利益的做法应当会更有效。同时,对于煽动屠杀者,英爱大加处罚,到达震慑犯罪目的。

总的来说,影片就是引起我对人性的反思与对人权的思考吧!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5

看过《可可西里》我感触很深,他们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最终明知力量悬殊,可是,还是不放弃,直到自我倒地,我内心的深处佩服日泰队长他们一行人的伟大、勇敢和执著。

可可西里是一个贫穷而美丽神奇的地方,在那里居住生活着一群并不美丽,可是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日泰队长一行人。他们拥有着明镜止水般洁净的心灵,就像可可西里一样。大家同样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本来应当全都是朋友。就像故事中大卡车卡在冰路上难以过河,日泰队长他们和偷猎者一道在零下温度的冰河里,大家齐心协力、万众一心,最终把大卡车从冰河里艰难地拖了出来,当时他们激动万分欢呼着胜利,久违的喜悦出此刻脸上。

就在此时,彼此都成为了朋友而不是敌人,虽然仅有短暂的一会儿,可是却成了永久的回忆,为什么就不能成为永远的朋友呢?难道就为了几张皮子而放弃本应当是朋友的朋友吗?本来在生活的道路上他们应当是互相帮忙,同舟共济的好朋友。正是因为金钱诱惑才会导致分道扬镳,一路去杀藏羚羊的,我想是这样的。他们杀藏羚羊应当是为了能更好地生活下去——只为了能活下去,这是他们唯一思考的问题。

日泰队长有一点做得异常好,皮子、金钱、权利都是能够重新再来的,可是失去一个朋友,肯定是无法用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来计算的。当兄弟的生命和皮子正面冲突时,日泰队长果断地放弃了皮子而保留兄弟的生命。这是很值得敬佩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说仅有一次,日泰队长他们一行人和偷猎者一行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进雪山的,我想他们比我们更明白生命的重要,生命对每个人仅有唯一的一次。从必须角度上,我也同情偷猎者一行人。虽然他们杀藏羚羊是犯法的,主观上是贪婪和法律意识的淡漠,而客观上也是环境恶化,区域贫穷所造成的。他们既是环境的破坏者,同时也是受害者,所以只能说是自食其果吧。我们强烈期望历史不要重演,不再重演!

难道他们就不能为别人想想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日泰队长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日泰队长就像飞翔在天空中的雄鹰,永远守护着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可可西里。大家都应当在有限的生命中保护可可西里,关心可可西里,保护可可西里就是保护自我的家园,而不是破坏可可西里。临渴掘井是来不及的,到了那时再多的钱和皮子也无济于事,毫无回天之力,到了那时亡羊补牢也为时已晚了。醒醒吧!你们的良知,住手吧!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6

这是我第三次,写这个东西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文笔差,所以,连电脑也不支持我写点东西。前面两次写了点东西都被不小心搞丢掉了,可是我还是想练练笔,那么就一定要写,写的好不好暂且不论。

听到可可西里这个名字是几年前的事了,但当时由于条件限制,没能看到这部片子。前两天室友又提到这部片子,说建议我看一下。我将信将疑的就将它下到了电脑里面。可可西里它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地方,美丽的姑娘,用它来命名陆川的这部片子,真的可谓名副其实。影片的确带给我们很多美丽的事物,我们第一看到的是影片中美好的自然风光,其实,我们能意识到的是那些捍卫我们人类利益的志愿队们纯洁的心灵和无私的精神,此外,还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一种忘我的精神。

我一开始认为这部片子并不一定好看,所以,我是带着一怀疑的心态打开它的,不过几分钟之后,我心中对它的那种抵触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对事情发展脉络的期待,短短一个多小时很快就结束,可故事的结局让我觉得很是遗憾。因为誓死捍卫人类自身利益的人却最终灭亡,而那些危害人类生存的人却依然逍遥法外,这与一般的片子结局不大一要,这也让我们感到很可惜,可作为一种记实,它本来应该是这样的。

这部影片之中我觉得值得我们称赞的应该有这么几个人:第一,日泰,我们人类自身利益的坚强捍卫者和自然环境的自愿保护者,他是值得敬佩的,他为了自己的事业付出了生命,但就在死的那一刻,面对那么多的对手和困难,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尽管他有选择的机会。他还坚持站在正义的一面。

第二,记者,他的精神类似于日泰,他为了将生活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而不辞千辛万苦跟志愿队随行。并且最终还是提供给人们最真实的报道,就在在志愿队队员卖皮子问题上也立场坚定,我想作为一个记者应该是这样的。每一行都有自己的行规,都负有一定的道德责任,所以,每一个从业者,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写到这里,又想到前两天在网上看到的一张图,就是一个交警将一张罚单贴到了一辆违规停放的警车上。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坚守职责的体现。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看过影片后,我觉得有这样几点值得思考:首先,面对自然,我们无法与其对抗,只有适应和保护自然,我们人类才能得到保护,这是有过血的教训的。影片中,马占林的一句话,也提醒了我们这一点。所以, 这无疑是科学的和必要的。也许是因为我们更多的人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之中,而让我们忘了环境的重要性。其次,现在的社会都那么浮躁,人们把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把物质的东西看的无比重要。可是,看看在影片中恶劣的环境之中,要那些东西有用吗?车子没油了不能跑,枪没子弹了不能用,甚至人都没了命了,你还要那么的东西有用吗?所以,归到一点还是生命最重要,有些人每天活得好好的还不满意,我真不知道,那世界每天因灾难、战争死去的人应该怎么想。还有一点,当时日泰死的时候,他是有选择的机会的。有句话叫好汉不吃眼前亏,为什么当时,他不用采用其它的方法呢,那样也不至于死于枪下,而且对手也没抓到。是不是当时,可以先想办法脱身,以后,再对付这些人呢?也不知道当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个片子只是昨晚看过一次,随便写了点东西,如果你看了可能只是浪费你的时间,那样我只有请你原谅了,因为,我还在努力,我只是想练练笔。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7

记得有人说过,电影就是另一种生活,或者说,是另一种生活状态。喜欢电影,因为对艺术的欣赏和热爱,喜欢陶醉于一个更精致的现实世界中,让我哭、让我笑、让我感动。

一杯茶,一份点心,一部电影,三样东西加起来就是一个美好的周末。这个周末,突然想再次重温一下吉赛贝?托纳多雷大导演的“时空三部曲”——《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当然首选的是《天堂电影院》,一部获无数世界大奖的电影,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想不到,再一次重温里面的情节,却再一次被感动得泪流满面。虽然电影没有很宏大的场面,但在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刻画的很深刻,将小人物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简洁的画面,将这些纯朴的感情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震撼。

影片讲述二战的时候,意大利西西里岛一个小镇上的居民和天堂电影院之间的故事。那时,小镇居民生活中唯一的乐趣就是到一家叫做“天堂”的老式影院去看电影,以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因此,都爱往天堂影院跑——在那个年代,成为人们唯一的精神流放地。

故事利用蒙太奇的手法回溯主人公多多30年前的回忆,细腻动人,看得我唏嘘不已。尤其是导演在片中设置的若干小桥段,常常令我有心头一动的感觉。整部影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故事的结局,在罗马的现代影院里,多多独自一人在放映、观赏那盒阿尔弗雷德留给他的胶片。银幕上出现了当年因神父要求强行删除的一系列接吻镜头,这些被阿尔弗雷德收藏连接在一起的胶片,按时间顺序,依次唤起了多多深埋在内心深处的珍藏——故乡、电影、恩师、初恋……不知不觉泪水已悄然流下,大导演的内心依然是那个热爱电影与生活的多多……

花了差不多三个小时把整部影片看完,心灵再一次被震撼。阿尔弗雷德对多多的爱,那句站台上告别的说话——“别回来,不要想念我们,不要为乡愁所牵绊。假如你真回来,不要来见我。不论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敬业乐业,就像当年还是小鬼头时,一心一意爱护放映室那样”,还有多多那份对阿尔弗雷德这位是老友亦是老师的悼念,对真爱的执着,对故乡的牵挂,对战争的抱怨,对人性的张扬,对电影艺术的敬意,这一切触动着我的心灵。

我们总是会被什么感动,似曾相识的故事和情感在银幕上变成经典,看电影时偷偷拭擦着眼角的泪水,其实是在重温自己温暖的情感理想。就像中年的多多坐在银幕前观看那些曾经被剪掉的接吻镜头而泪流满面时。怀念和感动充盈内心,是阿尔弗雷德帮助他完成了电影生涯中的一次洗礼,和最重要的一次感动。

再一次的回味整个故事,真的有太多的感慨,这就应验了蝴蝶效应,一个决定足以能改变人的一生!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把握好每一个机遇,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8

当我看完《小孩不笨2》之后,陪伴我的是长时间的沉默——

孩子踏入青春叛逆期,父母们通常会觉得孩子们很坏、不听话,很难与孩子沟通,其实孩子真的坏吗真的完全无法和孩子沟通吗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和教师们没有给予适当的教导,反而一味地遣责他们,认为他们是朽木不可雕,社会里的一个败类,那后果会怎样样呢别因为大人的无知而害了孩子。其实只要大人们经过健康的沟通方式,多赏识他们,包容他们,肯定他们,降下身份做他们的朋友,将不难发现,其实孩子并不是那么坏。

?小孩不笨2》以新加坡竟争激烈的教育文化为背景,其实反映青少年在学校及家庭里所应对的压力,本片深入探讨父母与子女之间因缺乏沟通而产生的代沟,反映家长教育子女时所应对的困难。片中的tom(15岁)和jewy(8岁)的父母都忙着工作赚钱,对两个儿都缺乏沟通,以为只要物质上满足他们就够了,却不明白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赏识。另一方面,tom的同学成才他和他的父亲同样存在着缺乏沟通的问题。出身卑微的成才父亲,由于自我以往误入歧途,所以不想成才步上自我的后尘。对成才寄于厚望,期望他有出息,能好好地读书,可是偏偏差强人意,使他极为心痛,以为对成才拳打脚踢就是最好的管教方式,结果让他更加抗拒。

?小孩不笨2》这部电影透过三个孩子tom、jewy和成才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孩子不只是要关怀和爱护,还要去赏识和肯定。为人父母更要以身作则,以人格培育孩子的人格。本片让天下的父母反思: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仅有不会教的父母。期望看了这部电影的父母都能反省自我的教育方式,今后多关爱自我的孩子,多赏识自我的孩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电影大鱼海棠观后感8篇

姜子牙电影观后感8篇

《大学》读后感最新7篇

大学读的书读后感最新7篇

电影后天的观后感精选8篇

《冬》电影观后感优质8篇

观后感电影作文600字模板8篇

《冬》电影观后感8篇

姜子牙电影观后感优秀8篇

侍电影读后感通用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632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