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范文网 >计划书

认识b教案最新7篇

我们要确保教案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组的学生编写不同的教案,以下是满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b教案最新7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b教案最新7篇

认识b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策略】

1.计算工具的介绍可以结合第25页的阅读材料进行,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算盘的介绍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教育因素,学生可事先查阅资料,介绍算盘的发展过程和曾经广泛使用、对亚洲国家的影响等辉煌历史。

3.介绍电子计算器时,重点在向学生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时,可利用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在弄清如何计算,和存储键如何使用等重难点时可运用电脑课件进行实际的演示。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计算工具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课一开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师: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算筹是用271根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多媒体白板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3.算盘: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就是老师手里的这个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4.计算器:

师: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生:计算器。

师: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生可能回答: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学生介绍)

师:拿出你手中的计算器,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5.电子计算机:

师:接下来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生:电脑。微机。

师:电子计算机。(出示课件)

生看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认识算筹、各种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课件的展示快捷,而且本身它就是电子计算机,展示现代科技的发达。并引导学生,科技不会停滞,未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就等着你去发现,发明。

三、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使用计算器。拿出你们的计算器。你认识哪些功能键?他们都是干什么的?自己按按试试,琢磨琢磨。

生摸索,尝试各个键子的作用,发现了就说出来。

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全体学生学习。跟着老师的指示尝试。

师:还有date表示日期,老师刚才听见有的计算器有声音,你知道如何去掉音乐和声音吗?自己琢磨琢磨。

师:电脑展示各个功能键的名称。边出示,边讲解。

师:现在我们就来用你手中的计算器进行计算。尝试一道加法:4468+1792=

生进行操作。然后说出结果,并说明输入过程。先输入4468,再输入加号,输入1792,再输入等号。

结果就出现了。(师可用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师:尝试减法、乘法、除法和小数计算。32010-8925=126×39=312÷8=

6.34-4.7=

生进行操作,输入数据,并说出计算结果。

师:计算综合算式。复习运算顺序。当计算6396÷(520-438)时,怎么办?

生讨论方法。可以用纸记录下来,再接着算。可以……

师:我们来学习存储运算键的使用。m+表示存储数据,m-表示删除数据,mr表示提取数据。我们来尝试一下。输入520-438,算出结果,输入m+进行存储,然后输入6396÷,再输入mr进行提取,输入等号。

师:重新演示一遍,以巩固。出示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并找一名同学到电脑上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过程。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四、练习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那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闯关游戏:

(游戏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共闯两关,两关都过即为获胜。2、每关开始以老师口令为准。)

2.寻找方法速算:

25×4×8=13897×16×0=99+199=155555÷5=

五、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到网页中继续去了解计算器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m+存储m-删除mr提取

5.计算机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三篇

认识b教案篇2

五 认识人民币 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1)【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

1、例2 【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在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人民币,有过买文具的经历。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使他们体会到这部分内容的实际背景。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通过购物活动,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面值模拟人民币。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老师出示一盒粉笔,问:你们知道这盒粉笔是多少钱买来的吗?

师:你知道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用钱呢?(请学生回答)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1))【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面值的人民币)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课件中各种面值,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以1元为例讲解人民币的认法。

先看数字,是1,再看汉字,是元,所以是1元。点名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说出其他面值人民币的认法。(2)活动:学生两人一组,从课前准备好的小面值模拟人民币中拿来认,一个拿,另一个来认,轮流认。

2.教学例2——人民币的换算

师:你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吗?(元、角、分)如果1角钱能买1颗糖果,那么1元钱可以买多少颗这样的糖果?(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能答出是10颗)元和角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那就是1元=10角。(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1元硬币=10枚1角硬币)同样的,规定角和分之间的关系是1角=10分。(课件出示情境图,1角硬币=10枚1分硬币)【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3题。【课堂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10角=1元

10分=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们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人民币的进率,但是还有部分同学是不会换进率的还需要继续加强练习。

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2)【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例

3、例4 【教材分析】

教材例3引导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例4分为两个层次,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5元、10元的人民币与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之间以及10元与50元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学习,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的12种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加深对以元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了解,知道在市场流通中,这些钱币的使用是最多的。“做一做”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家长很少让学生自己去购物,更少把大面值的人民币给孩子自由支配,所以很多学生的思想里没有大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要想让学生明确这些换算关系,需要通过模拟购物、兑换钱币等活动来实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大额人民币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学会兑换。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大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学会兑换人民币。难点: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吗?

六月一日是儿童节,是小朋友们自己的节日。老师知道在这一天爸爸妈妈都会给小朋友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让小朋友们开开心心地过自己的节日。老师今天就想先带着小朋友们到商店去买衣服好不好?(课件显示服装商店物品)来到商店,你看到了什么?(衣服、裤子、裙子、围巾)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的衣服呢?

用我们上节课认识的人民币来买这些衣服好吗?(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人民币图)用小面值的人民币买衣服你有什么感触?(买衣服需要的钱比较多,用小面额的人民币太麻烦了,因为面值太小了,要数很多)在生活中小面额的人民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要用大面额的人民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认识大面值人民币。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人民币学具出来,同桌相互说说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

同桌交流,说出人民币的各种面值。

师:这几张人民币你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分别出示第五套人民币中的100元、50元、20元、10元。生集体识别,并交流识别方法)2.教学例4:人民币的兑换。

课件出示:一张5元可以换()张1元,一张10元可以换()张1元。

学生口答。

师: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我们还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问题谁会?

课件出示:一张2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5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

师:如果要把100元换成50元,可以换几张?换成20元,可以换几张?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肯定评价。3.模拟购物。

师:拿你们换好的钱,到无人售货玩具商店去买玩具,同学们一定要诚实,既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

教师出示货架,上面摆好几种标价不同的玩具。

师:同学们准备好钱可以来买,说清买什么,是怎样准备钱的。学生分组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有的当收银员,有的当顾客。【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7题。【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大面值人民币。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呢?谁愿意来说一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2)大面值人民币:5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1张5元换5张1元

1张10元换10张1元 1张20元换2张10元 1张50元换5张10元 1张100元换10张10元 1张100元换2张5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大面值的人民币的兑换,由于平时很少接触人民币的缘故,所以对于人民币的兑换还是没有什么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巩固。

第3课时 简单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的例

5、例6 【教材分析】

本节课突出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认识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购买简单的文体用品是一年级小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且也是小学生愿意做的事情。教材以此背景为基础,使学生在经历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随家长或单独购物的经历。大多数学生能认识人民币,但对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不能够真正的理解。学生购物经历较少,尤其是大面值人民币,使用机会更少,致使有的学生无法正确购物。要学生达到用数学思想去分析、去解决数学问题,做到算理明确、方法得当,还需要课堂实践、探索、交流来实现。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

2.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个信封(装有小商品卡和10元以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1.学生根据要求摆钱数。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你会使用它吗?下面就请你们来试一试,你们看,这有很多的物品,上面都标明了价格,老师说物品的名称,你们来摆出它的价钱好不好?

学生摆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往往不只是买一种东西,有时还需要找钱,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简单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计算)【探究新知】 1.教学例5。(1)摆一摆。

师:请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模拟人民币)摆出1元2角。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并观察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摆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摆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边演示边说自己的想法。生1:1张1元和2个1角。

1元就是10角,再加上2个1角就是12角,也就是1元2角。生2:12个1角。

从12个1角中拿出10角就是1元,再加上2角就是1元2角。生3:2个5角和2个1角。2个5角就是1元,再添上2个1角就是1元2角。(2)课件出示例5。

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

老师引导学生抽象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8角=()元()角。让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还有8角,所以18角=(1)元(8)角。(板书:18角=1元8角)2.教学例6。

课件出示例6气球图。(从左到右分别编号1、2、3、4、5)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各种气球的价钱不一样。生2:1号气球最便宜,5号气球最贵。师:根据这些气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请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

师:真聪明!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以下3个问题。

课件出示例6的3个问题。

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尝试解答,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展示、汇报。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第1个问题的?

生1:求“买1个1号和1个2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5角+8角=13角,13角=1元3角。

生2:我是这样算的:5+8=13(角)13角=1元3角

师:对!先用加法算出一共要13角,再把13角换成1元3角。师:谁来汇报第2个问题如何解决?

生3:求“3号气球比4号气球贵多少钱?”要用减法计算。算法是:1元-6角=4角。

师:1元-6角=4角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4:我是这样想的:1元=10角,10-6=4(角)师:这种想法很好!

师:第3个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生5:求“买1个3号和1个5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算式是:1元+3元1角=4元1角。

师:你是怎样加的呢?

生5:3元加1元是4元,4元加1角就是4元1角。生6:还可以这样算:1元=10角,3元1角=31角,10+31=41(角),41角=4元1角。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算法都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9页第1~3题。【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1元2角=12角 18角=1元8角 问题1:5+8=13(角)13角=1元3角 问题2:1元-6角=4角 1元=10角 10-6=4(角)问题3:1元+3元1角=4元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如何完成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最难的还是几元减几角的问题,学生不懂的从元里面拿出1元来兑换成角在计算,所以这里是个难点,要加强。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7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通过用一定的钱购买不同价格的杂志,使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问题。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购小件商品的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关于元、角的减法计算。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问题。通过解决以上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零散的,因此数学中应结合他们进行货币交易的经历,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感受真实的交易过程,从而对人民币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和验证结果。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元、角、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模拟人民币、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情境引入】 1.买文体用品。

(1)买一个球和一块橡皮,一共要()钱。(2)一个毽子比一个练习本贵()钱。

(3)买上面五种用品,付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钱。2.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运用元、角、分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7,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师:仔细看看例7的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一共有4本杂志。

生2:4本杂志的钱分别是5元、6元、8元和7元。

生3:我知道了要求的问题是“用13元钱正好可买其中的哪两种杂志”。

师:“正好”是什么意思呢? 生1:“正好”就是“恰好”。

生2:这里“正好”就是13元钱买两种杂志,钱刚好全部用完,没有剩余。

师:讲得非常好!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解答问题,然后请小组代表展示不同的解答方法。

生1:我们组认为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是随便先两种试一试,试出来的。师:能介绍你们“试”的方法吗?

生1:先试5元和6元的。5元+6元=11元,11元比13元少一些,把一本换成贵一点的试试。5元+7元=12元,12元比13元还是少了一点,把7元的换成8元的再试。5元+8元=13元,正好合适。

师:这种方法好。谁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2:我们组是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出来的。用13元正好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能说说怎样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的吗?

生2:先选5元的杂志,再把5元分别与6元、8元、7元的杂志试,看哪个合适。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这种方法很好!它能帮我们有顺序地思考,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3:我们组是先选定6元的杂志的,再把6元的杂志分别与其他的3种杂志分别试,试出来的结果是用13元正好可能买《画报》和《连环画》两种杂志。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找到了几种答案? 生:两种!

师:对!第一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买5元的《我是小学生》和8元的《卡通世界》;第二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6元的《画报》和7元的《连环画》。

3.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两种答案,这两种答案是否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一下?

生:把选定的两种杂志的钱加起来,看是否等于13元。师:很好!那谁来算一算?

生:5元+8元=13元

7元+6元=13元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解答完后,让学生进行检验)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4~8题。【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的计算后开始学习的,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使用人民币,合理的使用人民币,增强生活技能。

五 认识人民币 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1)【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

1、例2 【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在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人民币,有过买文具的经历。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使他们体会到这部分内容的实际背景。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通过购物活动,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面值模拟人民币。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老师出示一盒粉笔,问:你们知道这盒粉笔是多少钱买来的吗?

师:你知道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用钱呢?(请学生回答)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1))【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面值的人民币)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课件中各种面值,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以1元为例讲解人民币的认法。

先看数字,是1,再看汉字,是元,所以是1元。点名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说出其他面值人民币的认法。(2)活动:学生两人一组,从课前准备好的小面值模拟人民币中拿来认,一个拿,另一个来认,轮流认。

2.教学例2——人民币的换算

师:你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吗?(元、角、分)如果1角钱能买1颗糖果,那么1元钱可以买多少颗这样的糖果?(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能答出是10颗)元和角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那就是1元=10角。(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1元硬币=10枚1角硬币)同样的,规定角和分之间的关系是1角=10分。(课件出示情境图,1角硬币=10枚1分硬币)【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3题。【课堂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10角=1元

10分=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们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人民币的进率,但是还有部分同学是不会换进率的还需要继续加强练习。

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2)【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例

3、例4 【教材分析】

教材例3引导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例4分为两个层次,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5元、10元的人民币与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之间以及10元与50元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学习,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的12种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加深对以元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了解,知道在市场流通中,这些钱币的使用是最多的。“做一做”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家长很少让学生自己去购物,更少把大面值的人民币给孩子自由支配,所以很多学生的思想里没有大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要想让学生明确这些换算关系,需要通过模拟购物、兑换钱币等活动来实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大额人民币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学会兑换。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大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学会兑换人民币。难点: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吗?

六月一日是儿童节,是小朋友们自己的节日。老师知道在这一天爸爸妈妈都会给小朋友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让小朋友们开开心心地过自己的节日。老师今天就想先带着小朋友们到商店去买衣服好不好?(课件显示服装商店物品)来到商店,你看到了什么?(衣服、裤子、裙子、围巾)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的衣服呢?

用我们上节课认识的人民币来买这些衣服好吗?(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人民币图)用小面值的人民币买衣服你有什么感触?(买衣服需要的钱比较多,用小面额的人民币太麻烦了,因为面值太小了,要数很多)在生活中小面额的人民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要用大面额的人民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认识大面值人民币。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人民币学具出来,同桌相互说说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

同桌交流,说出人民币的各种面值。

师:这几张人民币你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分别出示第五套人民币中的100元、50元、20元、10元。生集体识别,并交流识别方法)2.教学例4:人民币的兑换。

课件出示:一张5元可以换()张1元,一张10元可以换()张1元。

学生口答。

师: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我们还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问题谁会?

课件出示:一张2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5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

师:如果要把100元换成50元,可以换几张?换成20元,可以换几张?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肯定评价。3.模拟购物。

师:拿你们换好的钱,到无人售货玩具商店去买玩具,同学们一定要诚实,既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

教师出示货架,上面摆好几种标价不同的玩具。

师:同学们准备好钱可以来买,说清买什么,是怎样准备钱的。学生分组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有的当收银员,有的当顾客。【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7题。【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大面值人民币。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呢?谁愿意来说一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2)大面值人民币:5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1张5元换5张1元

1张10元换10张1元 1张20元换2张10元 1张50元换5张10元 1张100元换10张10元 1张100元换2张5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大面值的人民币的兑换,由于平时很少接触人民币的缘故,所以对于人民币的兑换还是没有什么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巩固。

第3课时 简单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的例

5、例6 【教材分析】

本节课突出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认识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购买简单的文体用品是一年级小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且也是小学生愿意做的事情。教材以此背景为基础,使学生在经历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随家长或单独购物的经历。大多数学生能认识人民币,但对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不能够真正的理解。学生购物经历较少,尤其是大面值人民币,使用机会更少,致使有的学生无法正确购物。要学生达到用数学思想去分析、去解决数学问题,做到算理明确、方法得当,还需要课堂实践、探索、交流来实现。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

2.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个信封(装有小商品卡和10元以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1.学生根据要求摆钱数。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你会使用它吗?下面就请你们来试一试,你们看,这有很多的物品,上面都标明了价格,老师说物品的名称,你们来摆出它的价钱好不好?

学生摆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往往不只是买一种东西,有时还需要找钱,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简单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计算)【探究新知】 1.教学例5。(1)摆一摆。

师:请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模拟人民币)摆出1元2角。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并观察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摆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摆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边演示边说自己的想法。生1:1张1元和2个1角。

1元就是10角,再加上2个1角就是12角,也就是1元2角。生2:12个1角。

从12个1角中拿出10角就是1元,再加上2角就是1元2角。生3:2个5角和2个1角。

2个5角就是1元,再添上2个1角就是1元2角。(2)课件出示例5。

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

老师引导学生抽象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8角=()元()角。让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还有8角,所以18角=(1)元(8)角。(板书:18角=1元8角)2.教学例6。

课件出示例6气球图。(从左到右分别编号1、2、3、4、5)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各种气球的价钱不一样。生2:1号气球最便宜,5号气球最贵。师:根据这些气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请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

师:真聪明!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以下3个问题。

课件出示例6的3个问题。

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尝试解答,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展示、汇报。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第1个问题的?

生1:求“买1个1号和1个2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5角+8角=13角,13角=1元3角。

生2:我是这样算的:5+8=13(角)13角=1元3角

师:对!先用加法算出一共要13角,再把13角换成1元3角。师:谁来汇报第2个问题如何解决?

生3:求“3号气球比4号气球贵多少钱?”要用减法计算。算法是:1元-6角=4角。

师:1元-6角=4角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4:我是这样想的:1元=10角,10-6=4(角)师:这种想法很好!

师:第3个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生5:求“买1个3号和1个5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算式是:1元+3元1角=4元1角。

师:你是怎样加的呢?

生5:3元加1元是4元,4元加1角就是4元1角。生6:还可以这样算:1元=10角,3元1角=31角,10+31=41(角),41角=4元1角。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算法都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9页第1~3题。【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1元2角=12角 18角=1元8角 问题1:5+8=13(角)13角=1元3角 问题2:1元-6角=4角 1元=10角 10-6=4(角)问题3:1元+3元1角=4元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如何完成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最难的还是几元减几角的问题,学生不懂的从元里面拿出1元来兑换成角在计算,所以这里是个难点,要加强。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7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通过用一定的钱购买不同价格的杂志,使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问题。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购小件商品的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关于元、角的减法计算。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问题。通过解决以上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零散的,因此数学中应结合他们进行货币交易的经历,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感受真实的交易过程,从而对人民币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和验证结果。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元、角、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模拟人民币、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情境引入】 1.买文体用品。

(1)买一个球和一块橡皮,一共要()钱。(2)一个毽子比一个练习本贵()钱。

(3)买上面五种用品,付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钱。2.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运用元、角、分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7,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师:仔细看看例7的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一共有4本杂志。

生2:4本杂志的钱分别是5元、6元、8元和7元。

生3:我知道了要求的问题是“用13元钱正好可买其中的哪两种杂志”。

师:“正好”是什么意思呢? 生1:“正好”就是“恰好”。

生2:这里“正好”就是13元钱买两种杂志,钱刚好全部用完,没有剩余。

师:讲得非常好!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解答问题,然后请小组代表展示不同的解答方法。

生1:我们组认为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是随便先两种试一试,试出来的。师:能介绍你们“试”的方法吗?

生1:先试5元和6元的。5元+6元=11元,11元比13元少一些,把一本换成贵一点的试试。5元+7元=12元,12元比13元还是少了一点,把7元的换成8元的再试。5元+8元=13元,正好合适。

师:这种方法好。谁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2:我们组是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出来的。用13元正好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能说说怎样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的吗?

生2:先选5元的杂志,再把5元分别与6元、8元、7元的杂志试,看哪个合适。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这种方法很好!它能帮我们有顺序地思考,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3:我们组是先选定6元的杂志的,再把6元的杂志分别与其他的3种杂志分别试,试出来的结果是用13元正好可能买《画报》和《连环画》两种杂志。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找到了几种答案? 生:两种!

师:对!第一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买5元的《我是小学生》和8元的《卡通世界》;第二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6元的《画报》和7元的《连环画》。

3.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两种答案,这两种答案是否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一下?

生:把选定的两种杂志的钱加起来,看是否等于13元。师:很好!那谁来算一算?

生:5元+8元=13元

7元+6元=13元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解答完后,让学生进行检验)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4~8题。【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的计算后开始学习的,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使用人民币,合理的使用人民币,增强生活技能。

认识b教案篇3

一、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7、例8)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建立吨的概念。

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难点:“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填空。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6000克=( )千克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呢?(课件出示蓝鲸资料,以千克标记体重)

师:克、千克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质量单位,刚刚同学们也举了一些生活中用克、千克为单位的物品的例子,想想看,蓝鲸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合适吗?

师:的确,像蓝鲸这种比较重的物品再用千克来计量就不太合适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更大的质量单位——吨。 (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师: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板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31页例7。

(1)认识吨。

师:杨叔叔有一批货物要运送,可以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两种方式,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上图,点名学生回答)

(2)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这个问题让我们对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究竟1吨有多重我们还不太清楚。那么,现在就让这堆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师:说说看,你是如何计算的。(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中图,点名学生回答)

师: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因此我们有1吨=1000千克。(板书)

(3)体会1吨有多重。

师:如果同学们对用10袋100千克装大米计量1吨感知还不够清晰,我们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体会下。

师:同学们都有量过体重吧,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学生小组交流)

师:图片中的这名同学体重是25千克,你能算出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吗?40名呢?(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下图,点名学生回答)

师:还记得千克和吨的关系吗?1吨等于多少千克呢?(学生齐答)

师:40名这样重的学生大约等于几吨呢?(学生齐答)

师:正确,就是1吨。大家算一算,多少个和你一样重的同学体重等于1吨呢?(学生小组交流)

2、教学教材第32页例8。

师:我们已经知道1吨就是1000千克,那吨与千克这两种质量单位如何换算呢?我们来看下面这道例题。(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一样,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将吨转换成千克,数字末尾添上3个0;将千克转换成吨,数字末尾去掉3个0。(板书)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2页上方“做一做”,下方“做一做”。 (点名学生回答)

上方做一做第1题:①很重物体的质量,如:大象,鲸鱼……②运输工具的载质量,如汽车,轮船,火车……

上方做一做第2题:2 10 20 4

下方做一做:6 5000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哪些认识?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教学反思

1、利用生活情境,建立直观认识。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了解了1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教师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

2、知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b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晴、雨、阴、多云等四种天气类型的特点,认识天气预报中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

2、学习按要求播报天气预报。

3、感知天气与人们日常活动的关系,能主动关注天气预报。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已有简单的关于动物习性与天气变化方面的'知识。

2、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

教师播报天气预报视频,导入活动内容

二、认识天气预报

(一)认识天气图标。

1、播放第一张天气图片,幼儿观察。

总结:太阳图标表示晴天。

2、播放第二张天气图片,幼儿观察。

总结:云遮住太阳的图标表示多云天气。

3、播放第三张天气图,幼儿观察。

总结:云的图标表示阴天。

4、播放第四张图片,幼儿观察。

总结:云下面有雨滴的图标表示有雨。

5、播放第五张图幼儿观察。

总结:云下面有雪的图标表示有雪。

(二)认识温度,尝试朗读气温。

1、认识摄氏度符号,零下符号。

总结:摄氏度,读作摄氏度,零下读零下,表示很冷。读零下四摄氏度。

2、尝试按要求朗读气温。

总结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的模式。地点+天气+温度,并按正确模式播报北京的天气。

三、播报天气情况

小朋友们做天气预报员按正确模式播报:白杨村、彼得兔村、狗熊岭、佩琪村、小兔村的天气。

四、复习天气图标

五、认识能预测天气的小动物

六、认识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总结语:天气对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天气,人们选择的衣物不同,选择的出行方式也不同,需要做的事情也不同。我们要养成关注天气预报的好习惯,根据不同的天气选择合适的衣物。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在乐中学,在玩中做,增强了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了与天气相关的科学现象和常识;在播报天气中,幼儿进一步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该活动关注幼儿分组操作中同伴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协作,如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播报等,分工明确;同时引导幼儿相互评价并推选出“优秀天气预报员”,使活动目标落到实处。

认识b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初步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教学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圆形(或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分过东西吗?一天呀,兔哥哥和兔弟弟一起去找食物,它们找到了4个大苹果。可是在分苹果的时候产生了争议。

兔哥哥说:“我要吃3个。”兔弟弟说:“不行,我们应该一样多。”你说它们应该怎么分才公平呢?(平均分)每只兔子分到2个。

第二天,兔兄弟又一起去找食物,这次,它们找到了2个大苹果,每只兔子可以分得几个?1个。

第三天,兔兄弟又一起找食物,找的很辛苦,只找到了1个大苹果。两只兔子傻眼了,应该怎么分呢?每只兔子分到( 半)个。

这半个苹果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半个苹果该怎么表示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1/2,由此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1)借助形象,认识1/2 。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精灵是怎么来分月饼的?(多媒体演示平均分月饼)。

师:把一个月饼从中间切开,也就是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这半个月饼我们就可以说成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写呢?一起来看

(同时在其中一块月饼上标出分数 。)(课件演示二分之一的书写)

先画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最后写横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跟着老师的板书,一起书空写一写这个数。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板书)齐读。

你能在这块月饼里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是它的另一半)

同桌互相说说是怎么得到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的?

最后概括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

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平均分、每份、它的)课件灵活展示:

①、讨论平均分。说说为什么重要?多媒体演示不平均分的月饼,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用1/2表示吗?(生:不能,因为没有平均分,这边分一小块,那边分一大块,两边分的不一样多,不能用1/2表示)。可见“平均分”非常重要?

②、多媒体闪烁每一份。“每一份”是什么意思?(指其中任意一份,因为是平均分,每一份都相等,所以每一份指的是指任意一份)。

③、它的二分之一,是指谁的二分之一?(图上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老师先后拿出一个苹果还有小圆片,问:能不能说这里的二分之一是我手上的苹果的一半?或者是这个小圆片的?(不能)它到底指谁呢?(平均分,分的是谁就是谁的二分之一)(2)、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1/2表示。(课件展示练习题)

完成练习后提问:前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呢?其它的为什么不能?

小结:前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部分是它门各自图像的1/2,剩下的图都不能用1/2表示.其中第三个和第五个图不是平均分,第四个和第六个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两份。

所以我们知道了,只要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3、认识1/4

如果老师这样分月饼呢?观察并思考:这样是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强调:平均分、每份、分谁就是谁的1/4)

学生填空(课件展示)

3、认识1/3

我们又认识了1/4,老师这有一个圆,把它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怎么表示呢?看屏幕: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 写作( ).

4、认识1/5

我们继续分,这次是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上颜色.怎么每一份都能用1/5表示呢?(因为是平均分,其中任意一份都是一样的)这里的1/5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齐读)

5、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像1/2,1/3,1/4,1/5像这样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分数.

以1/4为例,认识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中间的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它叫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这个数字3,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叫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字1表示其中的一份,叫分子。

6、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出你想表示的几分之一(展示学生作品,用小组合作方式,说说怎样得到正方形纸的几分之一)注意要对折

质疑: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大小不同,怎么都能用1/2表示?

小结: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纸的大小不同其中一份的大小也不同,但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份都是它门各自图形的1/4。

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列图形的阴影部分吗?(出示课件)

进一步总结:不管是一个月饼一个图形或是其他的,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7、游戏做分数(自主认识几分之一)

用同样大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几分之一,然后涂上颜色,并标出这个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分两组展示在黑板上)

仔细观察再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看第一组,把同样两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和4份,2份中的一份大于4份中的一份,所以1/2>1/4

第二组同理

引导回答:同样一个长方形,平均分的分数越多,其中的每一份就越小。

所以分数比大小,当分子都是1的时候,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

概括成一句话: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课件展示)

用规律解决问题(课件展示练习题)

三、智力冲浪

同学们的练习做得真棒,敢不敢挑战更难的题?

1、方块里能填几?

1/3>1/□ 1/3

2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大正方形的1/8,小正形的1/2,长方形的1/4

四、全课总结:挑战成功,现在回忆一下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我学会了写分数,我学会了读分数,我学会了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我学会了几分之一的分数怎样比大小,我学会了用不同的图形做几分之一,我学会了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是呀你们的收获真不小,其实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同学们用眼睛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几分之一。把你发现的分数记录下来下节课汇报。

认识b教案篇6

活动设计背景

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五官的作用。最近,我发现班里有的幼儿喜欢用手抠自己的鼻子、耳朵,有的幼儿开始对自己的五官感兴趣,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五官的作用,并懂得保护自己的五官。

活动目标

1、认识五官,知道五官的名称和作用。

2、学习保护五官的方法。

3、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五官的作用和方法。

2、难点: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五官卡片。

2、每个幼儿主题活动图画一张,铅笔各一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几个好朋友,想跟他们玩玩吗?

2、师分别出示五官卡片,幼儿回答并跟五官打招呼。

3、小结:刚才老师给小朋友介绍的好朋友称为五官,请跟老师读:五官。

二、找五官

1、过度:五官朋友说:“我们藏起来了,知道藏在小朋友的哪里吗?”

2、教师说五官名称,幼儿在小脸上找。

三、五官的作用和保护

1、过度:刚才小朋友可能干了,把我们都找出来了,我们很有本事,会做很多事,你们知道吗?

2、让幼儿分别说说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会做什么?

3、让幼儿说说怎样保护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4、小结:五官很有用,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四、五官练习

指导幼儿找眼睛、嘴巴、耳朵相对应的事物。

教学反思

在活动预设时,考虑到科学领域的特点,也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更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这节科学活动课《五官》。这节课的目标是:

1、认识五官,知道五官的名称和作用。

2、学习保护五官的方法。

3、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首先通过谈话法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认识五官的名称,接着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知道五官的位置,再用提问法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然后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发言也非常踊跃,但由于小班幼儿知识面较窄,经验较少,经常会重复同一个问题,听到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的现象较多。如在讨论五官的作用时,这个说:眼睛能看人、看电视,那个也跟着这么说,只有在老师的提醒下才会说出还能看书、看路、看到各种东西;谈到鼻子,除了说能闻香味就是说能闻臭味;当讨论到如何保护五官时,幼儿回答很好,有的说:不用脏手揉眼;有的说不用手挖鼻孔、抠耳朵;还有的说不把手、脏东西放到嘴里。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进一步让幼儿明白五官的作用,更加清楚要好好保护自己的五官。不过,在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时,尤于心太急,有时忘记引导了,在指导幼儿做练习的过程中,我如果能多请几个幼儿上去为眼睛、耳朵、嘴巴找到相应的答案,效果也许会更好。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根据《幼儿园的纲要》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认识b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正确区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2、初步尝试进行分类游戏。

活动准备:

红、蓝、绿色三色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项链、红色、绿色和蓝色呼啦圈。

活动重点:

正确区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活动难点:

初步尝试进行分类游戏。

活动过程:

1、送礼物:

——“这里有许多漂亮的项链,快选一根戴起来!”

看看、说说自己选的项链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

幼儿选择,佩戴。

2、找家:

按颜色分类

——“我们戴着漂亮的项链,回家去吧,猜猜你住在哪间房间里?”

(出示红、绿、蓝呼啦圈)引导幼儿发现项链的颜色与呼啦圈颜色比较的关系。

按图形分类(用粉笔在地上画出三种图形)

——“现在回到你和项链形状一样的家里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英语B级历年作文7篇

小班教案认识水果教案7篇

认识时和分的教案优秀8篇

认识时和分的教案优质8篇

认识时和分的教案参考8篇

认识时和分的教案精选6篇

认识颜色教案8篇

认识0大班教案6篇

幼儿认识数字教案8篇

中班认识10的教案参考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542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